一個世紀的激勵流——20世紀成功學簡評
一
“普通人一生隻是運用了10%的人生潛力,人完全可以通過改變其思想而改變其生活。”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威廉·詹姆斯(1842-1910)如是說。
人是可以改變的。世上沒有絕望的路,隻有對路絕望的人。隻要誠然有心,天下沒有改變不了的境遇;如不自我設限,世界沒有創造不了的偉績。
然而,人的改變也是困難的。平庸、怯懦、惰性和奴性似乎是大多數人的恒常命運。但是,即使是那些庸常乃至卑俗者,究其一生,又有誰的內心不曾點燃過渴望成長與卓越的希望之火?
身處一個轉型變革的大時代,在各類形形色色“排行榜”的示範下,人們對於成功的需求似乎更加迫切和浮躁。但是,成功的基因究竟在於何處?成功隻是外在的數字標準嗎?怎樣的成功才能夠持久延續、和生命的本質相一致而不是相衝突?
二
真正卓越的人生,必少不了正確的價值觀,也就是品德。美國成功學大師柯維為了“確定地找到成功的鑰匙”,曾經對1776年美國建國後200年間討論成功因素的文獻論著加以研究。他發現,前150年中的作品強調“品德”為成功之本,包括正直、謙遜、勤勉、樸實、耐心、勇氣、公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品德成功說”認為,圓滿的生活、恒久的快樂、真正的成功與基本品德不可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功學轉向強調個人魅力,即成功與否取決於個性、社會形象和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圓熟技巧。由此出發,“看重人際關係和公關技巧”與“倡導積極進取心態”成為20世紀成功學的兩大思潮。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大趨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際交往與市場交易來繁密,而價值的實現也必須通過交往與交易;二是在大眾傳播時代,注意力成為稀缺性資源,贏得注意力與彰顯個人魅力密切相關。
我們注意到,在“品德成功學”的年代,成功的榜樣幾乎都是先哲領袖(如富蘭克林、華盛頓、林肯),屈指可數。那時成功學在社會經濟中的應用和普及也很有限,更類似於道德教化和對偉人的研究。而20世紀成功學轉向後,普通人尤其是商界人士,開始成為接受成功學教育的主體。20世紀的成人教育和終生學習運動中,成功學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在組成部分。
三
成功學在20世紀之所以能變成“大眾之學”,拜社會經濟需求之所賜,也與它成為一項產業有關。在美國20世紀上半葉的成人教育中,除了技術性、功能性的教育,戴爾·卡內基(1888-1955)的“人際交往”和安德魯·卡內基、拿破侖·希爾、沙利·文斯通而形成的“思考致富”,花開兩朵,雙峰並峙,蔚為兩大潮流,都形成了巨大的產業,通過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式推廣和傳播。前者信奉:“人的成功,15%在於專業知識,85%在於人際關係和處事能力。”後者推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一個意念(idea)。”前者著眼“外向傳播”,後者立足“內向傳播”(自我傳播)。
回首20世紀的成功學激勵運動,在“人際交往”的方向上,戴爾·卡內基流派枝繁葉茂,衍生出“演講學”“談判法”“推銷術”等分支;而在“思考致富”的方向上,更是英雄輩出,八麵來風,流派層出不窮。
倡導發揮內在意念力量的這個成功激勵方向,之所以呈現多元之勢,乃是由於這個領域更為廣闊,更為深邃,和心理學、神經學、醫學等領域關係密切,一變俱變。究其大者,有以下幾個分支:
其一,是以拿破侖·希爾為代表的“積極心態”。《羊皮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
其二,“維也納精神治療學派”。這一大派又分三支,即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阿得勒的“權力意誌”,和在納粹集中營煎熬過的弗蘭克的“意義治療法”。在目睹了集中營裏的種種罪惡苦難後,弗蘭克意識到,“人在自身中有兩種可能性,為惡與為聖,選擇什麼並非由環境決定?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其三,以馬斯洛(1908-1970)第三思潮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它彰顯人的價值,認為人不是外部信息的“靶子”,而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