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希

化學老師魯藜是古渡中學高一年級43班的班主任。

43班新生入學不久,還未教學生們做化學試驗,魯老師就先拿他們做試驗品,做了一個古怪的試驗。

魯老師把該班54名學生平均分為3組,每組18人。第一組安排數學老師匡滿帶隊,學生何葉任組長;第二組指定語文老師席君秋帶隊,學生林立升任組長;第三組則由他自己帶隊,學生呂布布任組長。按照預先確定的計劃,三組學生同時從古渡中學出發,徒步去三個不同的村莊。

第一組出發時,匡老師隻叮囑學生們跟他走,至於去哪兒、有多遠都別問。當然,問了也無可奉告。他說到了就到了。

第二組動身前,席老師先告訴學生們,他們要去的地方是通什村,距離古渡中學10公裏。

第三組要走的路程也是10公裏,他們的目的地是哈爾蓋村。一上路,魯老師就向學生們講明了情況。隻是,第三組所走的道路,每隔1公裏,路旁都豎有1塊醒目的裏程碑;第二組則不然,路上1塊裏程碑也沒有。

返回學校,進入教室,在座位上一一坐好,學生們都用怪怪的眼光打量魯老師。魯老師卻滿臉微笑地站在講台前,雙手伏著講台,神秘兮兮地詢問各組的試驗情況。

跟著匡老師,才走約2公裏,我們這組就有人叫苦叫累。走到近5公裏,不少同學已疲憊不堪。再往前走,多數同學都牢騷滿腹、神情沮喪。個別人怒氣衝衝,有的幹脆蹲在路邊等候。當匡老師終於說目的地南曲村到了時,跟在他身後的學生隻有了6人!這時,匡老師連連搖頭,他告訴我們:從南曲村到學校的距離是10公裏呢!第一組組長何葉氣喘籲籲地說。

那——為什麼會這樣?魯老師關切地問。

因為目的地不明,又不知道有多遠的路程,大家都很茫然。一茫然,就消極悲觀。一消極悲觀的,要到達目的地自然就難。何葉深思熟慮後回答。

說得在理呀!魯老師直點頭。

那麼第二組的情況呢?他把目光投向林立升。

我們這組嗎?林立升眨了眨眼,情況可比第一組要好!走了大致5公裏,才有人叫苦叫累。再往前走,我們還能咬緊牙關。好在我們這組沒人當逃兵,全部到達了目的地!

為什麼沒人當逃兵?魯老師有意追問。

因為目的地很明確,行程也十分清楚。總的說來,大家心裏有個底。林立升脫口而出。

既然如此,同學們為什麼還會感覺勞累、疲憊?魯老師再問。

因為隻是走呀走,走了多遠?還有多久?路上沒有標誌,心中沒有底。仍不時感到茫然!林立升摸摸後腦勺。

魯老師笑著點頭。

到第三組了。魯老師用手指輕輕地敲了敲講台。

很簡單,我們這組沿途有說有笑、精神煥發。大家幾乎是身輕如燕、健步似飛地趕到了目的地。呂布布滿臉的陽光燦爛。

魯老師眼睛一亮:為什麼會這樣好?

因為我們的目的地和行程早已了然於胸。路上還不斷地出現裏程碑。每走一段路,看到一塊裏程碑,大家便知道離目的地又近了1公裏。心裏就又多了一份成就感,精神當然也為之一振!呂布布說得眉飛色舞。

魯老師也聽得頻頻點頭。

這時,終於就有學生憋不住,站起來高聲而不解地問:魯老師,你為什麼要做這個試驗?

問得好!魯老師揚揚手示意那個同學落座。又意味深長地看看全班學生:

同學們,你們不是、多次地問我,這高中三年究竟怎麼過嗎?現在,我已把答案告訴了你們。仔細想想吧!

同學們茅塞頓開,一個個高興地笑了。

3年後的高考,他們也比該校同年級的其他班考得更好。

很多年過去了,憶起那次特殊的試驗,同學們仍然心潮澎湃。他們知道,魯老師總在路上。路上,總有耀眼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