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陳長者去到陳連長的老家時,他的老婆還很年輕,也就是二十多歲,他的兒子有三四歲吧,女兒陳淑芹也就是一兩歲的樣子。為了更好的照顧他們,陳長者選擇了轉業,就在他們所在的鎮裏安了家。每當發工資時,陳長者都會買些米麵,帶上錢去陳連長家,看望陳連長的家屬和孩子。由於鎮子離他們的村子有上百裏的路程,陳長者都是上午騎車,晚上才能到陳連長家,慢慢的就有人傳來了閑話,說陳長者和陳連長的妻子“搞破鞋”,話說的很難聽,還有人傳是陳長者在戰場上害死了陳連長,好來個“鵲巢鳩占”。
開始陳長者並不在意,但聽得多了,陳連長的妻子,也就不讓他去她們家了。記得有一年,當地鬧饑荒,陳連長的妻子實在受不了了,就帶著兩個孩子找到了陳長者。陳長者好賴是個公務員,就留他們在鎮裏住下了。鎮委書記是個好人,他也聽說了外邊的閑話,就和陳長者說,你們現在都是單身,要是能走一步的話,還可以組建個新的家庭,這樣還可以更好的照顧兩個孩子。陳長者聽後,一個勁的搖頭,表示不能做對不起陳連長的事。書記看做不通陳長者的工作,就又來到了陳連長妻子這邊,說了好多苦口婆心的話。陳連長妻子也感覺到,陳長者是個好人,多年來對她們家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但聽外邊的閑話,她也覺得有些對不起陳長者。書記看到陳連長妻子有點動心,就趁熱打鐵,找來了自已的老婆,對陳連長妻子做了更細致的工作,終於在兩人的勸導之下,陳連長的妻子答應了親事。
當書記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給陳長者時,陳長者是死活不同意,但書記和他說,要是他能娶陳連長的妻子,陳連長的兩個孩子,就能跟著轉成非農戶口,從此以後,他們就會過著吃供應糧的日子了,就再也不用挨餓了。沒辦法,為了陳連長的兩個沒長大的孩子,陳長者隻好同意了,他們從此組建了新的家庭。
聽到這裏,郭開慶感到了陳長者的人性偉大,為了兩個孩子能過上好的生活,心甘情願的承擔養育的責任,對陳長者更加佩服了。後來老板娘又說,就因為他們結婚這個事,有人把陳長者給告了,說他欺騙良家婦女,陳長者當時是有口難辯,為了不讓孩子小小的身心受到影響,他向組織提出,回到老家去修養。由於陳長者是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印作戰立了功的,組織決定,叫他退養,月月還是照發工資,讓他們回到老家生活,就這樣陳長者全家,搬回到了家鄉放牛溝。
到了放牛溝後,陳長者一直把這個秘密壓在心頭,對外人從不亂講,也就是自已親近的幾個親屬知道,別人一概不知,都以為兩個孩子是他親生的。放牛溝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姓陳,陳長者回村後自然就通過推薦,當上了村民組長。那時正遇上抗美援朝的後代們慢慢長大,來這住訓的當兵的,大多數又娶了他們村的女青年,就這樣,陳長者就以老賣老的,立下了個規矩:從此不再招兵在此訓練了。
聽完老板娘的講解,郭開慶點了點頭,說道:“應該應該,陳大叔做的很對,他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值得我們學習。”郭開慶內心當中,對陳淑芹的看法也有了轉變,她是烈士的遺孤,值得令人尊敬,他對她也有了新的認識,更添了許多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