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後記:寫給未來的自己(1 / 2)

所有追逐和得到,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放下

你給自己定了一個美好的期許,你希望有朝一日當你擁有一定的財富和地位的時候,你要學著放手,你要給自己減負,你要抽出更多的時間給家人,給健康,給自己。這些不知道今天的你是否都做到了?

親愛的小川,在早年那個大叔橫行的年代,很多剛滿三十歲的人都張口閉口地稱叔,那時候你一定懊惱過幹嘛要起小川叔這個名字。三十六歲的年紀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男人的黃金年紀,可隻有你自己知道,未來的十年才是你最辛苦的十年,因為那十年你要開始積累物質財富。或許你會和很多中年人一樣陷入對金錢和權利的極度迷戀中,所以給你寫這封信也是提醒你,不論走多遠也要偶爾停下來回頭看看,想想自己當初為什麼出發……

三十六歲的你曾經設想,五十歲之後淡定從容,可以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為功名所累。畫畫,賦閑,擁有一個業餘愛好,能夠合理地打發時間,生活緩慢而悠長,這才應該是活著本來的意義,那麼現在的你做到了嗎?

演員宋丹丹說,人到五十歲應該是一個哲學家,這種智慧是所有生活的經曆給予你的。可我們看到的身邊許多中老年人或許並沒有這樣,他們依舊很拚命地去爭搶,隻是因為害怕失去。我們在人生成長的過程裏聽過許許多多的大道理,包括心靈雞湯類型的、醍醐灌頂類型的、禪宗回味類型的,但許多時候這些道理都隻是在當下的兩三秒有意義,轉身或許就會忘記,隻是因為那些道理都不能融進我們的骨子裏。

活著本身就是一個神奇的道理,你能變成今天這樣子,這不是一條兩條道理可以造就的,而是你自己定期內省的結果。

三十六歲,你說你的夢想是年薪五十萬。

同事覺得你太窩囊,作為一個男人來說你誌氣太小。

你自己卻辯解說,那是因為有一天你賺太多錢了,或許工作會充斥著自己的生活,反而失去了幸福的意義。

你總愛說,一個良好的工作,其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生活。

這些自以為是的道理,或許就像你三十歲之前的夢想是年薪十萬一樣,當有一天它忽然被實現的時候,你才發現,原來不是夢想變小了,而是你變得更開闊了而已。

那麼,五十歲的你,又如何看待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你是否還覺得現在的你依舊沒辦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呢?

年薪五十萬,你用了多久的時間做到?做到之後你真的內心滿足而讓自己停下來了嗎?

我知道很多的問題,在你以後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會覺得幼稚和可笑。

就好像當年的你在兩年後拿到了年薪十萬,你才發現這筆錢的數目實在是太小,小到不值得一提,過了不久你拿到了稅後十萬、年薪二十萬、三十萬。你開始強調通貨膨脹,你開始說這些是你價值的體現,等等。

理想就是用來被實現的,目標本來就是要用來被超越的。

但是其實你很明白,人生不可能一直向上,你總會到達一個製高點,之後逐漸下落。

很多年前你非常敬佩一位企業家叫王石,你羨慕他可以六十多歲學英文,留學,永不止步,這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向上是為了自我超越。

可你有時候也在問自己,這樣的人他們真的幸福嗎?

你沒有成為過那樣的人,所以其實你並不清楚在那樣一個位置,到底是成就感、財富,或者是責任感、內心的自我要求,哪一個更重要。

據說每一個到了五十歲的人生哲學家都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活著。

年輕的時候我們或許是為了滿足自己以及別人的期許,年齡大一些我們會陷入世俗的要求和婚姻生活裏。當生活遭遇不幸、婚姻亮起紅燈、健康出現預警、家人遺憾離世之後,我們或許會驚覺,原來自己半生在追求的東西,最後不過是顧此失彼、不堪一擊而已。

活著,對每個人而言意義都不一樣,目的都各有不同。

如今站在三十六歲的時間點上去遙望五十歲的歲月,一定會有很多的幼稚和不成熟,但健康和家人都是絕對無爭議地占據著任何時間段的主要位置。而也正是這些主要位置的東西,卻往往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