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文人難過皇帝關(1 / 1)

謝泳

英雄難過美人關。文人難過皇帝關。第一句是俗語,好理解,用不著多說。第二句是我杜撰的,需多說兩句。

中國文人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傳統。這是個好傳統,也是個壞傳統。這個“知己”如果是在野的人物,這還不要緊,如果是在朝的人物就複雜了,要是“知己”成為皇帝,“士為知己者死”就讓人不知說什麼好了。皇帝一般都知道文人這個毛病,所以也懂得禮賢下士的傳統。人都想把事情做好,皇帝也一樣,但想做好是一回事,真做好又是一回事,而事實常常是盡做壞事。

文人是靠筆說話的,隻要能說話,就要說真話。

不能說真話,就不說,千萬不要說假話,更不要說不疼不癢的話。不是說真話的時候,沉默總還是可以的,要是沉默也要殺頭,那說一點違心的話也可理解。

文人的毛病很多,但要命的在這“士為知己者死”一條。有多少文人,未遇知己的時候,有獨立性,敢說話,一遇知己,就讓人覺得不是那麼回事了。這一點中國的文人,就不如西方的知識分子。中國的文人,在野不行,禁錮太多,難以發揮作用,一肚子學問,找不到顧客,沒辦法,隻好售予帝王家。

可一旦找到這個買主,文人那點獨立性也就沒了。這樣的例子古今極多。陳布雷當年作為報人,是一支好筆,後來做了蔣介石的秘書,這支筆就不靈了。陳布雷自己知道自己的處境,但他有舊文人“士為知己者死”的傳統,沒辦法。直到死前,他還在《上總統書》中說:“布雷追隨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應承當,以其無負教誨。”(《陳布雷回憶錄》第149頁,台灣傳記文學版)沒有知己不行,有了知己也不行,真是矛盾得很。錢穆是大學者,未遇蔣介石前,說話就很直,但自從抗戰中在四川青木關和蔣介石共進晚餐後,再後說話就有了餘地。待到辦新亞書院,花了蔣介石的錢,就更被動了。皇帝對文人好,人都是具體的,不動心不容易。知遇之恩是非常具體的,要超越,良心上總是過不去。總過不去,也就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傳統。

心香一瓣

“千古文章未盡才”,文人難過皇帝關,當文人遭遇政治,就常常會身不由己。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就應當保持自己思想的獨立,不管前麵是刀山火海還是萬丈深淵,都應該義無反顧地前行。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堅守很難,但隻有堅守才能成就偉大。敢說話,說真話,才是知識分子的良知。一個社會,也應該不斷健全民主法製,創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言論自由氛圍,這樣才能使有益於社會進步的思想像“輿論的紙幣”一樣自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