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鍾敬文先生的倡導下,全國規模的民俗學研究團體——中國民俗學會誕生,鍾先生出任理事長,直至去世。在長達70多年的民俗學教學和研究過程中,鍾先生不僅培養了大批的研究人才,桃李滿天下,而且在民俗學學科體係建設和研究方法等方麵,都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077實的基礎,由此,鍾敬文先生被尊為中國當代民俗學之父。
在5萬字的篇幅中概括鍾敬文先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此,隻是選取鍾先生最主要,也是最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做些基本的介紹,幫助廣大青少年讀者對民俗學的內容有些初步的了解,並為日後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本書內容全部來自鍾敬文先生的論文、演講和發言,為了更適合青少年讀者閱讀,在編輯的過程中做了少量刪改,力求更加通俗淺顯。在內容方麵,全書分為兩篇,上篇所談的是關於民俗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特別是學習民俗學的重要意義;下篇則是作者對具體民俗現象的研究和闡釋,體現了鍾先生關注實際,注重田野調查的務實精神,同時,這些具體民俗現象,也最有可能對青少年讀者產生吸引力。
民俗學來自民眾的生活,最具生命力,也與民生關係緊密,讓廣大讀者們了解民俗,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民族感情和對自己民族的尊重,是凝聚人心,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編輯過程中的不妥,甚至缺陷之處,敬請有關民俗專家和廣大讀者指正。
編者2008年8月4日
中國的曆史,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五千年的文明,無論截取哪一段,都那麼濃墨重彩,都那麼驚心動魄,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就我自己說,今年已經99歲了。在這幾乎一個世紀中,中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49年,新中國誕生了。同年出生的小孩,眼下都是老人,都該退休了。他079們曾經茁壯成長,也曾飽受風霜,有著各自的回憶和各自的曆史。
回想自己的一生,不但經曆了新中國,還經曆了舊中國。開始上學的光景還曆曆在目。六七歲的時候開始上私塾,讀的是《四書》《詩經》。後來跟著父親到平邑,進學堂學算術和語文。中學是在山東省第六中學讀的。中學畢業後,考上北大。讀大學那陣,我很用功,好好地學了四年。也就是在那時候,我開始寫文章(最開始寫的是《北宋的差役和雇役》)。從此曆史學成為我畢生研究的課題。
中國史,應該包括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會發展史、科技發展史、思想哲學史和在這些大課題籠罩下的枝枝杈杈。我們這些老知識分子,都棲息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一輩子了,都有些心得和經驗,說出來或許對社會、對年輕人有所幫助。上世紀30年代,那時我還年輕,與友人一起辦了個專門給農村小學教師看的刊物,效果很好。後來因為戰亂,被迫停刊。為此,我一直想給年輕人,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們做點什麼,可又一直沒有機會。
湖南出版集團想給年輕人和中小學生出一套書,邀請了很多老學者、大學者參加寫作,他們找到了我。我看到了他們開出的書目,都是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方麵的題目。我覺得這很好。因為,我們太需要了解我們的祖國——中華民族這個文明古國的曆史了,隻有繼承才能發展,曆史與現實社會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現實就是曆史的繼續和發展。在今天這個興旺發達的國體上再創輝煌曆史,我們雖然有責任,可今後真正出力的卻是青年人。
我已經是近百歲的人了。雖然想學孔老夫子說的那樣“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可自己還能幹什麼呢?我是做教育工作的,希望年輕人多受教育,
希望孩子們多讀書。
湖南出版集團出版的這套書,每本雖然都不厚,可都是老知識分子的心得,應該是用精華哺育後生了。我呼籲我的老朋友、老同事都為這套書盡些力。我更希望湖南出版集團把這套書印得物美價廉,不僅讓城市的年輕人能讀到,更要照顧農村和貧困地區的窮孩子。我相信這些孩子是有誌氣的。他們都是今後國家的棟梁。他
080們不僅需要改善物質生活,更需要社會給他們提供可口的精神食糧。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在此之際,我們這些老知識分子能夠為國家的發展盡些綿薄之力,讓後代了解偉大祖國優秀的曆史文化,提高他們的愛國素質,我們感到很欣慰!
何茲全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