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沉浮信譽為先
晉文公守信用
晉文公(公元前697—前628年),姬姓,名重耳,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準備攻打原國,但隻攜帶著可供10天食用的糧食,於是就與大夫們約定10天作為期限,要攻下原國。
可是到原國10天後,晉文公卻沒有攻下原國,於是晉文公便下令敲鑼退軍,準備收兵回晉國。
這時,有戰士從原國回來報告說:“再有三天我們就可以攻下原國了。”這是攻下原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眼看就要取得勝利了。
晉文公身邊的群臣也勸諫說:“原國的糧食已經吃完了,兵力也用盡了,請國君再等待一些時日吧!”
然而晉文公卻語重心長地說:“我跟大夫們約定10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為了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用,我辦不到。”於是下令撤兵回晉國去了。
原國的百姓聽說這件事,都說:“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於是原國的百姓紛紛歸順了晉國。
衛國的人也聽到這個消息,便說:“有君主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跟隨他呢?”於是歸順文公。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就把它記載下來,並且評價說:“晉文公攻打原國竟獲得了衛國,是因為他能守信啊!”
“信蓋天下,然後方能約天下。”領導者隻有守信用,才能獲得部屬的信任;做人隻有講信義,才能交到天下朋友。
晉文公即位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晉惠公的舊臣呂省和郤芮害怕遭到晉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謀殺他。他們計劃放火燒他的宮室。勃鞮聽到了他們的陰謀,想預先告訴晉文公,但是文公拒絕讓他覲見,因為他曾經試圖刺殺文公兩次。勃鞮回答他當時奉命行事,提醒他“過去齊桓公沒有記恨管仲向他射箭”,晉文公聽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呂省和郤芮的陰謀。呂省和郤芮逃走,秦穆公把他們俘獲殺死了。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起了兵變,周襄王無奈逃到鄭國,並向晉文公緊急請求援助。這時,秦國人也正準備去援救周王。晉文公想當霸主,他就想乘這個機會顯示一下自己的權力和威力,因此不顧晉國剛剛安定的局麵,決定在秦國人行動之前拯救周王,不想讓秦國人得到功勞。所以,他就幫助周襄王打敗了王子帶,並護送周襄王回到京城。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將河內、陽樊等地區贈送給了晉國。
寒食節
寒食節為有史料記載的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早形成的祭事節日。在唐代時,寒食節就被定為國家法定節日。中國古代的春祭活動都是在寒食節,後來又將其融入到清明節一並祭祀。
相傳寒食節的起源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人介子推(公姓介名推,又稱介之推,子為敬稱,之為虛詞)。當時,介子推與重耳流亡列國,為讓重耳充饑,介子推割自己身上的肉來給重耳吃。重耳複國為晉文公後,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隻好焚山以求之賢,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後抱著大樹被燒死。晉文公將介子推的屍體葬在綿山,修祠立廟,並命令在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代便相沿成俗。
唐人盧象在《寒食》中有詩曰:“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禦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歎文公霸,平生負此臣。”這裏所說的,就是表示寒食節來曆的“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也因為如此,山西的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都會在這裏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活動。
商鞅立杆為信推變法
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淩駕於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下。
商鞅年輕時,非常喜歡研究法律,是個很有才華的人。開始時,他在魏國宰相公叔痤的手下當一名小官,公叔痤發現他很有才能,就向魏惠王推薦,讓商鞅治理整個國家。但魏惠王沒有采納,所以商鞅在魏國始終沒有被重用。
後來,商鞅聽說秦國招募賢人。為了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他毅然離開了魏國來到秦國。到秦國後,經人介紹,商鞅拜見了秦孝公,向秦孝公宣講了“治世不一道,使國不法古”的道理和富國強兵的辦法,很受秦孝公的賞識。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為秦國製定了一係列鼓勵耕戰的新法令。
商鞅所製定的法令條文,對懲罰和獎勵規定得都是很明確的,但也很嚴格。他認為,要想讓人們遵守法令,就必須先相信法令。他說:“對人的行為懷疑就談不上名義,對事情懷疑就談不上取得成就。”他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真正實行,所以在新法令製定好之後,並沒有立即向老百姓公布,而是首先取信於老百姓,要老百姓相信他商鞅說的話是算數的,所製定的新法令是要按章辦事的,會說到做到。要樹立變法的信實感,怎麼辦呢?
商鞅命令手下人在鹹陽都城的南門市場上立了一個3丈高的木杆,專門用來公布告示,招募百姓將木杆搬走。如果誰能將木杆搬到北門,就獎勵他10金。開始時,老百姓對這件事都感到很奇怪,誰也不敢去搬動木杆。於是,商鞅就派人又張貼一張告示說:“能搬到北門的,獎勵他50金。”這時,有個膽大的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木杆從南門扛到了北門,商鞅真的命人賞給這個人50金。這件事迅速地在老百姓中間傳開了,人們也開始相信商鞅說話算數,不是哄騙人的。商鞅取得了老百姓的初步信任後,緊接著便在全國公布了新的法令。
新法實施以後,大部分人能按照法令規定辦事,但也有少數人不守法令。商鞅對這些人並不遷就,一律按法令辦事。開始時,太子帶頭違法,商鞅在不便直接處罰太子的情況下,嚴厲地懲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這樣一來,就再也沒人敢違法了,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於是,秦國的社會秩序大治,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的局麵,為秦國後來的富國強兵奠定了基礎。
國無信則不立。商鞅為了能夠順利地推行變法,把信義廣播於百姓而采取了這種做法,也最終推動了變法的成功。
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
周赧王十七年,齊、韓、魏三國聯合對秦進攻。戰爭開始後,趙、宋兩國並未真正協助秦國作戰,而是利用大國間的矛盾衝突,乘三國與秦作戰之機,兼並鄰近其他小國,以擴充自己的領土。三國進攻秦國的戰爭,持續了三年之久,最後攻進函穀關,迫使秦國承認戰敗,退還侵占魏的河外、封陵和韓的河外、武隧等地區,締結了和約,停止了戰爭。
法家思想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針對一些社會問題,儒家提倡仁愛,墨家主張兼愛,而道家則認為:仁愛和兼愛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做,即主張“無為”的思想。三家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但是,他們都是主張回到過去的。就在這時,主張麵對未來的法家橫空出世。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戰國時期的商鞅和韓非。
可以說,法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的另類。在先秦在諸子百家當中,唯有法家的思想是必須以獻出生命來實踐、以流出鮮血來祭奠的。可以說,法家思想是血染的思想。為法家思想的發展流出鮮血、付出生命的,在當時不僅有許多有罪或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與韓非。
宋濂借書踐承諾
宋濂(1310—1381年),明朝開國元勳。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諡號文憲。潛溪(今浙江義烏)人。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嚐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宋濂從小時候起,就非常喜歡讀書學習,鑽研學問。但是他家裏很貧窮,上不起學,連書都買不起,隻好向有書的人借書讀。當地鄭義門的藏書非常豐富,他也很關心宋濂的學習,常常把書借給他讀。宋濂學習十分刻苦,在學習條件相當困難的情況下,還是閱讀了大量書籍。當他遇到好書的時候,更是愛不釋手。可是書是借別人的,不能不還,於是他就夜以繼日地把書抄寫下來。冬天,有時天氣很冷,外麵滴水成冰,室內也非常冷,連硯台都結了冰,手指也凍得幾乎拿不住筆了,但是他仍然堅持加緊抄書,抄完之後,及時把書還回去,從來沒有耽誤過還書的日期。就因為他誠實守信用,不少人都信得過他,肯把書借給他讀。
到了成年,當地能讀到的書宋濂都讀遍了,而他求學的要求也更加迫切了。他常常到百裏以外的地方去尋師求學,有時還要背著行李,趕不回去時就隨便找個地方住下來,忍饑挨凍也不灰心。有一次,他和一位名師約定上門求學,正好碰上下大雪的天氣。上路之後,雪越下越大,路上的積雪幾尺深,但他為了不失約,顧不得凍壞雙腳,還是步行趕去了。到了客棧時,四肢都凍僵了。好心的店主人很受感動,給他熱水喝,給他找來被子蓋上才漸漸暖和過來。
宋濂求教的老先生,都是很有名望的學者。隻要有機會,他一次也不放過求學的時機。他在外地學習,有時寄居在客棧裏,生活很艱苦,為了節省開支費用,一天隻吃兩頓飯,衣服穿得補了又補,很破舊。但他以求知為快樂,別的什麼都不在意。就這樣,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刻苦求學,終於取得了成就。
宋濂借書不誤期,答應別人的事情也不因惡劣的環境而改變,他這種守信踐諾的品質是多麼的高尚啊!
一條鞭法改革
一條鞭法改革主要是指役法改革,也涉及田賦。明代時期,徭役原有裏甲正役、均徭和雜泛差役。其中以裏甲為主幹,以戶為基本單位,戶又按丁糧多寡分為三等九則,作為編征差徭的依據。丁指16至60歲的合齡男丁,糧指田賦。糧之多寡取決於地畝,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畝稅。這種徭役製的實行,以自耕農小土地所有製廣泛存在和地權相對穩定為條件。明中葉後,土地兼並劇烈,地權高度集中,加以官紳包攬、大戶詭寄、徭役日重、農民逃徙,裏甲戶丁和田額已多不實,政府財政收入減少。針對這種現象,不少人提出改革措施,國家從保證賦役出發,逐漸把編征徭役的重心由戶丁轉向田畝。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用的上升,也為這一變革創造了條件。
對農民來說,其實這就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剝削。在沒有實行一條鞭法以前,差徭之中雖然有一部分攤派於田畝,但所占比重很小。而實行一條鞭法後,役銀由戶丁負擔的部分縮小,攤派於田畝的部分增大,國家增派的差徭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已初步具有攤丁入畝的性質。它不隻減少了稅目,簡化了賦役征收方法,更重要的是賦役性質的變化。
在役銀編征方麵,一條鞭法改革打破了過去的裏甲界限,改為以州縣為基本單位,將一州縣役銀均派於該州縣之丁糧。編征同時,考慮到了民戶的土地財產及勞動力狀況,即所謂的“量地計丁”。據隆慶四年(1570年)戶部奏:江南布政司所屬府、州、縣各項差徭,通計一歲共用銀若幹,照依丁糧兩項編派,有丁無糧者作為下戶,仍納丁銀;有丁有糧者編為中戶,丁糧俱多者編為上戶,“俱照丁糧並納”。此經批準“著為定例”。可見,“量地計丁”在當時,是屬於編征役銀的基本原則。
宋濂詩詞
蕋珠岩
吟上蕋珠岩,詩成不敢寫。疑有綠毛仙,洗髓梅花下。
送許時用還剡
尊酒都門外,孤帆水驛飛。青雲諸老盡,白發幾人歸。風雨魚羹飯,煙霞鶴氅衣。因君動高興,予亦夢柴扉。
曉行
荒雞一再號,驅車事晨征。寥寥秋風肅,況此華日明。萬頃琉璃中,著吾一身行。肝膽盡冰雪,毛發亦含情。超然鴻蒙初,頓覺百慮冥,安得王子喬,為言此時情。
胡雪岩誠實不欺
胡光墉(1823—1885年),安徽績溪人,因在杭州經商,寄居杭州。幼名順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設銀號,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白銀2000萬兩以上。
1874年,“紅頂商人”胡雪岩在杭州的吳山腳下開設了胡慶餘堂。在中醫藥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胡慶餘堂以其精湛的製藥技藝和獨特的人文價值,贏得了“江南藥王”的美譽。
胡慶餘堂的許多匾額都是朝外掛的,唯獨“戒欺匾”是掛在營業廳的背後的,因為這是掛給內部員工看的。這塊匾是胡雪岩親筆題寫的,內文為:“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唯願諸君心餘之心。采辦務真,修製務精……”
“采辦務真”,這“真”字,指的是入藥的藥材一定要“真”,力求“道地”。胡慶餘堂在創建之初,胡雪岩曾派人去各產地收購各種道地藥材。比如去山東濮縣采購驢皮;去淮河流域采購淮山藥、生地、黃芪;去川貴采購當歸、黨參;去江西采購貝母、銀耳;去漢陽采購龜板;去關外采購人參、鹿茸等等。從源頭上,胡雪岩就著手抓好了藥品的質量。
“修製務精”,這個“修”,是中藥製作的行業術語。“精”就是精益求精,其意是要求員工要敬業,製藥要精益求精。在胡慶餘堂百年的曆史發展中,曾流傳著許多精心製藥的故事,如“局方紫雪丹”是一味鎮驚通竅的急救藥,按照古方製作,要求最後一道工序不宜用銅鐵鍋熬藥。為了確保藥效,胡雪岩不惜血本請來能工巧匠,鑄成了一套金鏟銀鍋,專門用來製作紫雪丹。如今,這套金鏟銀鍋已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中華藥業的第一國寶。
胡雪岩誠實不欺、精益求精的經商準則也令他成為了中國最有名氣的“紅頂商人”,他信道而行的做事準則是我們當代青少年學習的典範。
《馬關條約》的簽訂過程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政府與日本於1895年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開始向外“開疆拓土”,而陸上西進的目標就是朝鮮和中國。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華條約》,由此日本的侵略勢力開始進入朝鮮。清朝與朝鮮有著一定的宗藩關係,日本進駐朝鮮後,極力破壞這種關係,在朝鮮造成與中國的尖銳矛盾和多次衝突。1885年3月,中日簽訂《天津會議專條》,確立了兩國在朝鮮問題上的對等地位。此後,日本便開始有計劃地大力開展針對中國的擴軍備戰活動。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援助。然而當清軍入朝時,日本卻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等名義大軍進駐朝鮮,並於7月25日突襲中國北洋艦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初,日本又侵占了中國的山東威海。然而清政府無心抗戰,一再求和,最後派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議和。
會談中,日方提出包括占領天津等地在內的4項苛刻條件,迫使李鴻章撤回了停戰要求。24日,李鴻章在回使館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傷。日本擔心這樣會造成第三國幹涉的借口,於是自動宣布休戰,雙方簽訂休戰條約,休戰期為21天,但休戰範圍僅限於奉天、直隸、山東各地。此時,日軍已占領澎湖,並出現威脅台灣之勢,而停戰也將這個地區除外,保持了日本在這裏的軍事壓力。
4月1日,日方提出苛刻的議和條款,李鴻章乞求降低條件。10日,日方提出最後修正案,要求中方明確表示是否接受,不能再繼續討論。在日本的威逼下,清政府被迫接受。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籌辦夷務始末》
《籌辦夷務始末》是指清政府官修的對外關係檔案資料彙編,又稱《三朝籌辦夷務始末》。
《籌辦夷務始末》共計道光朝80卷,文慶等編;鹹豐朝80卷,賈禎等編;同治朝100卷,寶鋆等編。
其中,道光朝自道光十六年(1836年)議禁鴉片開始,至二十九年止,收錄了這一期間涉外事項的上諭、廷寄、奏折、照會等檔案約2700件,總共220萬字。鹹豐朝起自道光三十年正月,到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為止,計收諭折、照會等約3000件,共200萬字。同治朝自鹹豐十一年七月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為止,共收上諭、廷寄、折片等約3600件,共250萬字。
這三朝中,凡是涉及中外關係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兩次鴉片戰爭、中外勾結鎮壓太平軍情況、沙俄強占中國東北土地以及教案問題、租界問題等等,都有記載。
《籌辦夷務始末》於1929年至1930年間由故宮博物院影印出版,但所錄的文件既無標題又缺乏目錄,所記的日期也都是用幹支計年的,使用起來非常不便。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書局對其進行了加工整理後出版,在每個文件上都加了標題、標點分段,並注明了公元月日,書後還增編了諭折索引以及事件等分類索引,令其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十元錢還了幾十年
張強和王勁鬆曾經是一個連隊的戰友。退伍之後,張強在杭州工作,王勁鬆則輾轉至蘇州工作。
1965年的一天,王勁鬆從蘇州到杭州辦事。辦完事之後,他一摸口袋,發現錢不夠回蘇州了,於是他就想到了張強。“他找到我,我就借了他10元錢。”張強輕描淡寫地說。
在當時,10元錢不是小數目,張強一個月的工資才40多元錢。過了幾天,王勁鬆又來到杭州,準備還錢,卻發現再也找不到張強了,原來張強已調動了工作。王勁鬆到處打聽張強去了什麼單位,結果誰也不知道,回家之後,在妻子李豔紅麵前,王勁鬆這個大男人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