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在2006年6月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2003年仲夏,我西出蜀道,來到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山大學求學。彈指間,美麗的康樂園伴我生活了三載,我也經曆了人生的又一次“涅槃”。在提筆寫後記時,一介書生的我,隻能以這種傳統的鳴謝方式銘記這段寶貴的恩情。
感謝敬愛的導師陳烈教授慈父般的悉心指導、諄諄教誨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先生的“感謝對我的信任,做我的學生很辛苦”的入學教導,使我三年求學未敢有絲毫的懈怠,幾乎犧牲了所有的節假日,在先生的指引中求索、奮進,以回報和感恩先生所付出的心血。論文在混沌萌芽、克服重重困難、粗具雛形和最終成稿的整個過程之中,無不浸透著先生的心血和關愛。我在中山大學每一步前進都離不開先生的辛勞與栽培。感謝師母趙老師對我學業、家庭和生活的關心。
我之所以能選擇安徽這個案例完成這篇論文,還歸功於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複友老師三年的指導和幫助。劉老師為我提供了參加《安徽省城鎮體係規劃(2004—2020)》等課題的研究機會,並在論文調查研究和寫作過程中給予了熱情指導和無私幫助。感謝合肥市規劃局副總工程師喬森老師對我論文的關心、指點和幫助。
感謝華中師範大學的劉盛佳教授,廣州地理研究所的蔡人群研究員,中山大學的鄭天祥教授、倪兆球教授、周春山教授、薛德升教授、王愛民副教授、李郇副教授、李立勳副教授等對我論文的中肯評價和指導。感謝中山大學王愛民博士、沈靜博士、李誌剛博士、任傑博士等對論文初稿的詳細審閱和提出的建設性意見。感謝三位校外論文“雙盲”評閱專家給予我的學術鼓勵與充分肯定。
感謝在區域競爭力、產業集群及其相關理論方麵做出貢獻和開創性工作的國內外專家學者,他(她)們豐富的學術思想給我以啟迪和靈感,讓我沿著他們指引的方向繼續前進。
感謝安徽省建設廳、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省發改委、安徽省統計局、寧國市政府、廣州市花都區政府等單位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對我論文調研所提供的大力支持。特別感謝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吳愛國、徐濤鬆、唐厚明、穆小宏、汪樹群、鄭軍、連翠、陳劍等朋友對我攻博期間的照顧和幫助。感謝王興貴、聶波、張啟春、張斌、鄧鞽、何錦峰、任傑、楊清偉、王山河、鄒強、胡文飛、李大全等老朋友給予我不竭的精神動力。感謝蔡克光、馮正漢師兄提供的規劃研究實踐。
感謝我有幸選修和旁聽教授研究生課程的老師們傳道、授業、解惑,他(她)們是(以姓氏拚音為序):保繼剛、曹小曙、陳烈、陳曉翔、董玉祥、黃代偉、黎夏、李立勳、李郇、李貞、林琳、彭華、王愛民、魏清泉、吳箐、徐紅罡、薛德升、閆小培、曾鴻能、周春山、朱竑等老師,在此向老師們深深鞠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感謝中山大學及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係(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規劃設計研究院的所有領導、老師和工作人員,感謝您們為學生求學成長所營造的良好環境。
感謝我所有中大同學、師兄弟、師姐妹的團結友愛、薪火傳承構築的溫暖大家庭。
感謝我工作單位(四川農大)的文心田校長、楊文鈺副校長等校領導以及農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農業與區域發展係的領導與老師對我攻博期間的關心與大力支持。
最後,由衷地感謝我的嶽父母對我攻博的鼓勵和對我女兒的照顧,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和無盡的愛,感謝耄耋之年的奶奶時常惦念,感謝姐姐、妹妹濃濃親情的問候,感謝我的所有親人和朋友對我的關懷。感謝我的愛妻黃和女士,攻博三年間我留給她太多的思念、辛勞、眼淚和汗水。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愛妻和女兒鷺鷺。
稅偉
2008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