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更加凸現了區域競爭力的經濟地理特性,引起了國內外對區域競爭力的研究熱潮。區域競爭力成為了當前區域發展研究的前沿議題和國際地理學的發展方向之一。但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偏重於運用宏觀方法對區域競爭力的國家、產業的宏觀尺度進行研究,基於微觀方法的區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研究相對薄弱,又一直缺乏區域競爭力的宏觀、微觀相結合的係統研究。因此,本書以經濟地理學理論為指導,結合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致力於與國際研究接軌,並結合我國及安徽地方的實際,按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證的思路來係統研究地方層次的區域競爭力,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區域競爭力宏觀、微觀理論,以適應我國市級、縣級區域麵向國際化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競爭和提升競爭力的需要。

本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區域競爭力的宏觀評價理論與實證研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在消化吸收和批判借鑒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世界經濟論壇(WEF)等的國家(地區)競爭力理論和我國競爭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市級、縣級區域競爭力宏觀評價與研究的理論依據,構建了基於CBE係統的市級區域競爭力宏觀研究模型和縣級區域總體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模型,並分別設計了符合安徽省情的市級、縣級區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係,還構建了能同時反映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區域製造業競爭力的評價函數模型和相應的指標體係。與第三章的理論探索相對應,第四章對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安徽省市級區域的競爭力水平和影響要素的時空差異進行了分析,對安徽省縣級區域總體經濟競爭力的水平和影響要素的空間差異進行了分析,對典型縣級區域——寧國市競爭優勢的影響因素及其製造業競爭力進行了宏觀層麵上的分析。

由於地方產業集群更貼近競爭的本質以及競爭優勢的來源,因此,第二部分從產業集群的微觀視角與方法來研究區域競爭力,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基於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的區域競爭力微觀經濟理論,提出了地方產業集群競爭力的鑽石係統假設模型,構建了由要素狀態分析、動態係統分析和集群生命周期分析所組成的地方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微觀分析框架及應用路徑、方法。第六章對寧國市三大製造業集群的競爭力進行了評價與分析,驗證了地方產業集群競爭力的鑽石係統假設模型,發現與波特的鑽石理論不一致的地方,重構了寧國市產業集群競爭力的要素係統模型——“糧倉”係統模型,並通過寧國市與廣州市花都區的對比研究和一致性檢驗,嚐試性構建了我國地方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糧倉”係統模型。

通過對區域競爭力的宏觀、微觀理論與實證的較為係統的研究,本書建立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區域競爭力宏觀、微觀理論體係,並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實證研究,證實了區域競爭力影響要素在宏觀、微觀分析中存在著邏輯相連、一脈相承和辯證統一的關係,反映了區域競爭力遵循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路徑與方法是行之有效、值得提倡的。

稅偉

2008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