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曆,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種種不愉快或是生氣、焦急、激動等劇烈的情緒刺激後,會感到全身不適,頭也會隱隱作痛。研究表明,半數以上的首次頭痛發作,與情緒的劇烈變化有關。當然,大多數頭痛的發作不是在高度緊張和焦慮時,而是在緊張以後的鬆弛階段。
當機體難以適應生活、工作中的突然變化,或是長期處於緊張、焦慮、壓抑的狀態時,就容易導致該病的發生。曾經有一位女患者,由於婚前相互了解不夠,婚後不久就與丈夫產生了很多矛盾。如在雙方父母關係的處理上,在消費支出的問題上,以及在性生活問題上都出現了矛盾,夫妻關係很緊張。又由於工作中出了些小差錯,因此她心煩意亂,焦慮不安。每天晚上出現頭痛,後來發展到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疼痛逐漸加重。在醫生的幫助下,找到了造成情緒緊張的社會心理刺激源,並開始調節夫妻關係,在結合其他方麵治療的情況下,不久患者的頭痛就治愈了。
一些時候,頭痛甚至成為患者用來應對緊張刺激的一種無意手段。在患者生活環境中可能存在著一種刺激因素,曾使患者頭痛;以後每當患者再次接觸到這種刺激時,就條件反射地出現頭痛。患者在發病過程中情緒因素能使病情加重,發作持續的時間延長。一些醫生的不恰當的暗示,往往使患者顧慮重重,對自己所患疾病產生懷疑,從而加重病情,影響治療。
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發現,頭痛的發生和年齡、學曆、居住地等因素沒有直接關係,往往與潛在的抑鬱和焦慮有關。所以頭痛一旦發作,千萬不要煩躁,必須提高自己的忍耐力,焦躁越強烈則頭痛的感覺越重,痛苦越重,對發作時的記憶就越清晰,發作後的情緒會越低落。並且頭痛患者因經常發作,其家屬、同事、朋友都會讓其三分,致使患者對他人及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要求過高,一旦不合自己心意時就出現煩躁、沮喪等情緒,從而誘發頭痛的發作,因此患者應要求自己主動去適應環境。對於此類患者可以采取解釋性心理治療,使患者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緩解心理緊張狀態,從而使頭頸部肌肉痙攣減輕,並可以通過自我鬆弛訓練,減輕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