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因為李彥宏樂於控製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一旦事情超出掌控的範圍,他就會感到痛苦和困惑。所以沉默,是李彥宏回避外界各種聲音最常用的方式。
2006年8月,百度的一次小小裁員行動,出乎李彥宏意料地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是一次針對百度軟件事業部56名員工的調整,由於這個部門多年沒有贏利,百度決定裁掉該部門的30人,另外26人轉到其他部門。按照常理,公司裁員並不是什麼大事,然而,質疑聲卻如潮水般湧來。
出現這種局麵,李彥宏非常痛苦,他覺得自己沒做錯,為什麼外界有那麼多批評?但無論如何李彥宏和百度的形象還是受到了衝擊。麵對這些導致百度形象惡化的公關危機,最後李彥宏還是選擇了沉默,他並沒有親自出麵溝通,隻是在博客裏解釋道:一段時間以來,我不願意接受采訪的原因之一是太容易被誤解。但這件事情,還是讓李彥宏有了更多的反思。
此後,李彥宏開始有些理解外界的種種“揣測之詞”了。公眾認為百度是個大公司,有很多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怎麼這麼小氣就容不下那幾十個人?還要讓人家幾十個小時內就離職?理解了之後,李彥宏就必然地要有所改變。
還有就是因為央視對百度公司“競價排名”的違規操作的曝光而給百度帶來的信用危機,真正觸動了李彥宏的神經。當時消息一出,大洋彼岸百度股價狂瀉、公眾和媒體對百度口誅筆伐。當時正在深圳出席一場業界會議的李彥宏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場“公關危機”。
終於,他決定走出來麵對公眾。於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坐在了央視的春晚演播大廳的前排位置上。他真的會因為此次危機而改變嗎?或許會,至少他開始主動溝通了。
過去幾年,李彥宏自如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打造著百度帝國,基本上他走到這一步就可以想象下一步是什麼樣子。他曾經樂在其中,但是現在,百度不再按照他設定的方向前進,百度太大了。所以李彥宏也必須要學著適應百度,學著不再沉默!
簡單可依賴的文化
李彥宏最不喜歡的就是“公司政治”,所以他總是強調,要以“簡單,可依賴”的力量來驅動百度帝國,為此,他一直努力堅持著。
李彥宏曾經講過一句話,說這個企業不管做多大,一定不要搞政治,他當時的原話就是“誰搞政治誰走人”!李彥宏所厭惡的公司政治是大公司的毒瘤,有派係鬥爭的公司就像得癌症一樣必會走向衰亡。可能也正是因為百度“身體健康”,才能不斷產生持續進步的動力吧。
但是,不喜歡不代表就可以杜絕,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張,公司政治幾乎無法避免。而百度卻缺乏相應的管理架構來消化公司政治所帶來的負麵影響。2007年,百度成立財經頻道,經過一番爭奪之後,百度的首席科學家威廉·張成為這個項目的主導。但這不是一個成功的項目,因為百度沒有因此如傳說中的那樣能激發人的創造力,組織架構也沒有先進到可以激發每一個人。因此後來招的人就各管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慢慢地就陷入各自的利益紛爭,而且產品跟技術部門中間還存在著很大的矛盾。最終,百度財經頻道被和訊接管。
2006年,深知互聯網公司所麵臨不確定性的李彥宏,用一篇名為《百度永遠離破產不到30天》的文章來警醒員工。他也不斷告誡自己的員工——我們是一家小公司,言外之意就是不要搞公司政治,要專心做事。
但事實上,百度已經是一家擁有7000多名員工的互聯網大公司了。即使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公司Google,其員工數也不過2萬多人。李彥宏產生了一個困惑,難道公司政治就是公司變大後必經的“組織之痛”嗎?
是的,這種“痛”任正非遇到過,柳傳誌遇到過,馬雲、馬化騰也遇到過。馬化騰通過引入職業經理人,學習華為的大平台模式渡過難關。馬雲學習通用電氣,根據各項業務組成獨立的分公司。而百度即使是公司員工規模已經超過7000人,仍然采取了按照職能設置部門的方式管理,整個百度的組織結構相對扁平,由大量類似項目小組的機構構成。
其實,互聯網公司的文化和大公司的文化有很多衝突性,互聯網公司強調“小的是好的”,而大公司強調“規範是好的”。百度該如何取舍?對此,李彥宏認為,百度的業務是非常單一的,就是一個搜索引擎業務。就百度內部來講,90%的資源要花在跟網頁檢索相關的業務上。這樣的話,可以說整個公司就是一個大事業部,李彥宏不存在一個平台的需要,也不存在多事業部的需要,因為實際上他本人就一個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