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人才才是最重要的,這一點,騰訊早已深知。所以在人才獎勵上才會不惜重金。
合夥人各顯神通
馬化騰並不是一個交友廣泛的人,所以他在創業之初,能尋求一起合作的幾乎都是他的同學和親友。
馬化騰最早找到的合作夥伴是他在深圳大學的同學張誌東,張誌東是個計算機天才。在深圳大學,兩人同是深圳大學計算機係的學生,而兩人都屬於計算機技術拔尖的一撥,但張誌東是其中最拔尖的。即便放大到深圳整個計算機發燒友的圈子裏,張誌東也是其中的翹楚。這一點,馬化騰也不否認。
張誌東在華南理工大學拿到計算機碩士學位後,回到深圳加入著名的黎明網絡公司。幫助騰訊“找錢”並成為騰訊12名個人股東之一的投資人劉曉鬆當年也在黎明網絡工作過。張誌東是個工作狂,基本上沒什麼業餘愛好,在黎明網絡的時候工作就很努力,加班到第二天淩晨兩三點也是常有的事情。
張誌東個子不高,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冬瓜”,取張誌東的“東”字的諧音,也與其身材有一定的暗合。隨著騰訊的發展,張誌東也逐漸位高權重,旁人逐漸把稱呼改成“瓜哥”或喊他的英文名Tony,以示尊敬。
如今,張誌東已是騰訊第二大個人股東,上市之初他持有騰訊超過6%的股份,按照騰訊最高市值1200億港元計算,張誌東身價接近70億港元。
張誌東的確為騰訊作出了不少貢獻,1998年他搭建了QQ的架構設計。如今10多年過去了,用戶數量從以前設計時的數以10萬計到現在的數以億計,至今整個架構還可適用,實在難能可貴,甚至可以說不可思議。張誌東在技術上的爐火純青,連他的對手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即便張誌東不在騰訊,以他所做出的擁有上億用戶的產品來衡量,他在獵頭市場上的身價也至少值10個億人民幣,隻是實在想不出誰能出得起這個價錢。
馬化騰和張誌東創辦公司1個月後,騰訊的第三位創始人曾李青加入。曾李青的加入,讓馬化騰和張誌東的純技術組合有了更多麵向市場、麵向用戶的成分。
曾李青曾經在深圳電信工作,是深圳互聯網的最早推動者之一,曾李青也是深圳乃至全國第一個小區寬帶的推動者。“寬帶小區”這個項目說白了就是個係統集成項目,一方麵去買設備,然後加價賣給地產商。但那時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曾李青能以類似做期貨的方式做係統集成的手法讓人不得不佩服。
在騰訊,除馬化騰、張誌東之外的第三大個人股東就是曾李青。曾李青和馬化騰既不是中學同學,也不是大學同學,他們的交集是馬化騰的姐姐馬建南,馬建南是曾李青在深圳電信數據分局的同事,兩人有多年的交情。
曾李青的為人,被他的老同事張春暉所稱道。曾李青後來成為騰訊的COO後,一次他請以前深圳電信的老同事張春暉去騰訊公司討論一個項目,會中網絡突然不通,打電話給維修部門,也不見人員來修理。當時坐著一桌子自己的手下,但曾李青卻沒有任何架子地一個人貓下腰,鑽到桌子底下,把線路調通。目睹此景的張春暉想起了當年曾李青和他一起在深圳電信機房幫人調試設備的場景,張春暉感慨,曾李青是個很實在的人,將來能做大事。
與溫和的馬化騰、愛好技術的張誌東相比,曾李青是另一種類型。根據多位騰訊員工的描述,曾李青是騰訊創始人中最好玩、最開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位。
騰訊有5位創始股東:馬化騰、張誌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不過,最開始是馬化騰、張誌東、曾李青3人全職,到年底許晨曄和陳一丹才加入進來。這也就是為什麼騰訊的創辦時間有1999年9月和1999年11月兩種說法,9月的時候隻有馬化騰和張誌東,10月曾李青加入,11月許晨曄和陳一丹加入,並最終成立公司。
許晨曄和馬化騰、張誌東同為深圳大學計算機係的同學,許晨曄在深圳大學畢業後進修了南京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則進入深圳電信數據分局工作,與曾李青是同事。後來進入騰訊後,擔任了首席信息官的職務。
許晨曄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他有自己的觀點但卻不輕易表達,是一個非常隨和的人。他最大的愛好是與人聊天,興趣則多種多樣。
另一位創始人是陳一丹,原名陳惠龍,是馬化騰在深圳中學時的同學,在深圳大學念化學係。從深圳大學化學係畢業後,陳一丹被分配到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工作後他就開始攻讀南京大學經濟法專業,3年後獲得碩士學位,並很快考取了律師資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