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年輕而睿智的舵手(19)(1 / 3)

1競爭壓力大。眾所周知,香港鳳凰衛視是臥虎藏龍之地,彙集了一批華語媒體最優秀的主持人。要在這個高手雲集、人才薈萃的地方立足生存也並非易事,它對主持人和節目不斷地提出更高要求。而事實上,梁冬加盟鳳凰衛視後也非一帆風順。先後主持過《鳳凰早班車》、《體壇消息》、《相聚鳳凰台》等節目的他,直到自編自導自演《娛樂串串SHOW》的時候,才真正在這個地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確立了用後現代思維解構娛樂的主持風格。但主持娛樂節目也使梁冬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那就是為了娛樂他人而不得不經常把自己的情緒掏空。因為天生的不安分逼迫他不斷突破自己,力求嚐試更多的角色,從而到達新的高度。而這種壓力也最終導致了他的離職。

2繼續求學。據說,梁冬早在合同期結束之前的三個月就已向鳳凰衛視提交了辭職信。他在信中提及的理由就是“希望回校園讀書,充實自己”。梁冬曾坦言,做了6年主持人,他感到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自己再不去“充電”,繼續主持下去估計就會被觀眾趕下台。

3改學中醫。也有人猜測說,梁冬選擇的充電方式不是去攻讀MBA,也不是去繼續鑽研自己的老本行“電視傳媒”,而是選擇了中醫。說起來梁冬與中醫結緣已久,也他的節目中向觀眾介紹過《思考中醫》這本書。正是這本書讓他了解到中醫背後的博大精深,從而改變了這位鳳凰名嘴的職業生涯。

總之,梁冬何去何從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媒體圈和喜愛他的觀眾中掀起了不小的風波。最終,他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地“花落百度”!

事實上,梁冬加盟百度也並非“神來之筆”。其實,在梁冬正式加盟百度之前,雙方神交已久。2000年初,雙方的緣分故事就展開了。梁冬第一次接觸到的百度人是百度華南區負責人劉計平,之後雙方就開始斷斷續續地接觸起來。2004年初,梁冬與百度的一位中高層碰麵,其間談起了他對百度品牌的一些想法,隨即獲得該人士的認同。隨後經該人士牽線搭橋,梁冬結識了百度總裁李彥宏並在初步接觸後,雙方似乎就埋下了“情種”。

在百度與梁冬頻繁接觸之後,雙方隨即進入考察期和磨合期。在正式加盟的4個月以前,梁冬已經以顧問身份為百度的媒體公關、品牌規劃出謀獻策了。他的一係列舉動使這家行事低調謹慎的高科技公司在媒體、市場方麵的聲勢逐漸浩大起來。2004年10月18日,百度舉行麵向全球華人重金征集創意“蘋果獎”的市場活動,希望以此喚起每個人身上被現實磨滅的激情和靈感,從而再現樹上掉下的蘋果砸出“萬有引力定律”的情景。梁冬邀請鳳凰衛視同事竇文濤一起擔綱此次大賽的評委,並參與了冠軍階段的評選工作,大賽最後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和很好的市場反響。據說,這次大賽從創意到策劃皆出自梁冬之手,這也可以看做是梁冬正式加盟百度前的“熱身”了。應該說從一個專業市場策劃人的角度看,梁冬的創意和表達相當不錯。

可見,梁冬與百度的結合,是一個雙方互相斟酌、互相選擇、互惠互利的結果。

人才策略——不會英語的日本人

比起“國際化”,李彥宏更喜歡將在日本的市場策略和人才策略形容為百度的“本土化”。就如同在中國市場的運作一樣,隻有適合日本人的模式,才能真正被日本市場所接受。

日本互聯網市場是一個很矛盾的環境,文化上比較西化,但在產品方麵卻很保守,百度要在這裏迎戰雅虎和Google。這對百度來說,其實是個不小的考驗。

日本網絡市場與中國最大的不同是,相對來說日本網民比較偏向於老齡化,互聯網用戶中老年人的比重大,日本的年輕一代似乎更喜歡用手機來上網。而中國雖然手機也很普及,但是用手機上網費用又貴網速又慢。

而且,百度到日本發展麵臨著很多挑戰,雅虎在日本都很難絕對領先,後來者百度要想在這個客場與雅虎等老牌公司競爭,並取得霸主地位,困難可想而知。對於百度進軍日本麵臨的挑戰,李彥宏等人自然也早有思想準備。但在李彥宏看來,其實歐美公司在日本做得普遍不是很好,因為他們不理解日本的文化。所以在人才戰略上,李彥宏就要引進本土人才,以彌補外來公司對本地文化了解不足的問題。

雖然百度現在對日本還不了解,但是百度還是在積極地理解日本人的文化和做事習慣。在這方麵,百度相對於西方公司是有優勢的。因此對於日本公司的職員,李彥宏的招聘要求是隻要是對互聯網和搜索引擎有著深刻的了解的日本人就可以,並不要求學曆和工作經曆,甚至不要求會中文或英文。

百度招聘“不會英語的日本人”,這是李彥宏在吸取Google的教訓。因為Google招人總有一個潛要求——要會說英語,因此失去了不少優秀人才。百度的寬鬆條件,可以在日本找到最容易被國際大公司忽視的一群人——不會英文的日本人。雖然這些人在美國公司甚至本國公司都不會得到重用,但這群人中有十分熟悉本土市場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