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在各種不同的文學藝術樣式中影響最為深廣,世界各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學發展曆史幾乎都能證明這一點。人生或充滿艱難險阻,或苦於枯燥乏味,因而人們無不渴望詩一般美好的生活,追求著詩歌中真善美的情韻和理想。中國由於幾千年不曾間斷的文化傳承,更成為名副其實的詩歌大國。我們的先祖早就有“動天地,泣鬼神,莫近於詩”(何銳編《唐詩宋詞元曲合訂本》代序言)的說法,而且還把“詩三百”列為經書。“以詩賦取士”是科舉製度下選拔人才的辦法之一。從《詩經》、楚辭、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直到現代詩歌,我們的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鮮活生動、雅俗共賞的詩歌形式。難以計數的詩歌作品真誠而強烈地表達著人們的喜怒哀樂,鞭笞著壓抑人們正常感情的罪惡勢力,衝決著束縛人們走向幸福生活的羅網。中國幾乎無人不愛詩,從孩童到老人,從城市到鄉村,哪裏有生活,哪裏就有詩歌。因此學習詩歌是心靈的需求,是情感的渴望,是生活的必需,是人生美學的第一課。
中國不僅在詩歌創作上有悠久而輝煌的曆史,同時在詩歌研究上也有良好的傳統。從先秦《尚書·堯典》中的“詩言誌”、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孟子的“以意逆誌”說,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曹丕的《典論·論文》、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等重要著作,都對詩歌這一文學現象提出了各自獨到的見解。唐宋時期,隨著詩歌創作高峰迭起,詩歌研究更是興旺發達。皎然的《詩式》、白居易的《與元九書》、司空圖的《詩品》、嚴羽的《滄浪詩話》等著作都進一步發展了詩歌理論。此間,韓愈、蘇軾、黃庭堅等人的有關文論也都有關於詩歌的重要內容。至元明清,詩歌流派紛呈,各抒己見,詩論頗多。王夫之《薑齋詩話》、葉燮《原詩》、劉熙載《藝概》等,都是詩論的重要著作。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更是融會中西方文學理論於一體,揮就《人間詞話》一書,成為近代詩論的創新之作。當代詩歌研究大家也不乏其人,他們善於將多種藝術和思想研究融為一爐,常常借鑒音樂、書畫、宗教、哲學等其他藝術和科學研究的體係與方法,並借鑒和比較西方的文化精神,使詩歌研究更趨寬廣和深入。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多處引用上述詩論中的精辟見解,以求畫龍點睛之效,希冀能使本書文簡而意深。讀者若有興趣,可參看原書,直接與大師溝通,自當別有收獲。
詩歌研究通常可分為詩歌史、詩歌創作理論和詩歌鑒賞等內容。史論研究側重於詩歌起源和發展的脈絡、曆史上著名的詩人詩作及其風格的前後承繼和變化,以及各時代詩歌的作用和影響;詩歌創作理論的研究重在詩、詞、曲等不同類型詩體的特征及其相關格律的規定和要求等內容;至於詩歌的背景研究、語言藝術、內容挖掘、情感體驗、意象和意境的美學探索等,屬於賞析的範疇。作為一本普及性、綜合性詩歌知識讀物,本書擬把三者融會貫通為一體,且重在詩歌史和詩歌鑒賞方麵。
第一節詩歌的起源
詩歌是豐富多彩的文學體裁中的一種。所謂體裁,常常是“樣式”的同義語,又有著“風格”、“類型”的含義。不同的文學體裁是在長期的文學實踐活動中出於特殊的社會需要逐步形成的,相互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形象塑造、結構安排、語言運用、表現手法和篇幅容量等方麵。到目前為止,文學理論家們多數認同將文學體裁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大類。但這樣的劃分其界限並不是絕對嚴格的。例如,詩歌與散文就常常難以界定。“楚辭”中的許多篇章、漢賦中的大量韻文、元雜劇中詩化的台詞和唱曲、現代歌曲音樂中的歌詞等,都很難說“是詩”或“不是詩”。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文學的新體裁也在不斷出現,而傳統體裁的特征也在發生變化。
例如,影視文學的崛起,似乎很難歸入上述4類體裁中去,同時現代派詩歌的特征已經與傳統詩歌大相徑庭。本書旨在介紹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和內容,所以仍沿用傳統文學理論的框架闡述有關的詩歌理論。
無論用哪種理論來分析,人所共知的事實是詩歌在各種文學體裁中曆史最為悠久,有人甚至說“詩的起源與人之為人的進化史一樣久遠”(秦惠民《中國古代詩體通論》)。人類古老的先民們,在艱苦的勞動和生活中,心中不斷積蓄著哀愁或歡樂,當這種情緒積聚達到一定程度,蕩於胸而衝出口時,就自然形成一種強烈的“呐喊”,雖然這絕不能就稱之為詩,但它卻無疑是詩的源頭,也是一切文學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