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內金★
【考點1】來源
脊索動物門雉科動物家雞的幹燥肌胃內壁。
【考點2】性狀鑒別
藥材呈不規則皺縮的囊狀卷片,厚1~2mm。表麵黃色、黃綠色或黃褐色,薄而半透明,具明顯的條狀波浪形皺紋。質脆,易碎,斷麵角質樣,有光澤。氣微腥,味微苦。
【考點3】化學成分
①酶類:如胃蛋白酶,澱粉酶。②蛋白質角蛋白。③多種氨基酸。④胃激素。⑤多種維生素。⑥無機元素。
【考點4】浸出物
本品醇溶性浸出物(熱浸法,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7.5%。
麝香★★
【考點1】來源、產地、采收加工
脊索動物門鹿科動物林麝、馬麝或原麝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幹燥分泌物。野生品主產四川、西藏、陝西、甘肅、貴州。以四川、西藏產量大、質量優。四川已有人工養殖取香成功。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獵取,立即割取香囊、陰幹,習稱毛殼麝香;除去囊殼,取囊中分泌物,習稱麝香仁。家養麝多在10月份直接用挖勺從活麝香囊中挖取麝香仁,陰幹或用幹燥器密閉幹燥。
【考點2】性狀鑒別
藥材毛殼麝香:呈囊狀球形、橢圓形或扁圓形。開口麵的革質皮棕褐色,略平,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圍繞中心排列,中央有一小囊孔。另一麵為棕褐色略帶紫色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略有彈性;剖開後,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內含顆粒狀及粉末狀的麝香仁和少量細毛及脫落的內層皮膜,(習稱銀皮或雲皮)。有特異香氣。以飽滿、皮薄、仁多,捏之有彈性、香氣濃烈者為佳。
飲片麝香仁:野生品質柔、油潤、疏鬆;其中呈不規則圓形或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外表多紫黑色,微有麻紋,油潤光亮,斷麵黃棕色或深棕色;粉末狀者多呈棕色或棕褐色或微帶紫色,並有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和細毛。飼養品麝香:呈顆粒狀、短條形或不規則團塊;表麵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顯油性,微有光澤。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鹹。以當門子多,顆粒色紫黑,粉末色棕褐,質柔潤,香氣濃烈者為佳。
【考點3】顯微鑒別
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黃棕色。為許多無定形顆粒狀物集成半透明或透明團塊,淡黃色或淡棕色。團塊中有方形、柱形、八麵體或不規則的晶體;可見圓形油滴,偶見毛及脫落的內層皮膜組織。
【考點4】化學成分
①大環酮、醇類:主要為麝香酮,具特異強烈香氣,為主要活性成分,少量降麝香酮,麝香醇等。②蛋白質和多肽、氨基酸,高分子量的肽類是抗炎的主要成分。③14種雄甾烷衍生物。④生物堿類。⑤膽甾醇、脂肪酸、尿囊素、尿素和多種無機元素及無機鹽。
【考點5】理化鑒別
①取毛殼麝香用特製槽針從囊孔插入,轉動槽針,撮取麝香仁,立即檢視,麝香仁應有逐漸膨脹高出槽麵的現象,習稱冒槽。麝香仁油潤,顆粒疏鬆,無銳角,香氣濃烈。不應有纖維等異物或異常氣味。②取麝香仁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潤濕,手搓之能成團,輕揉即散,不應粘手、染手、頂指或結塊。③取麝香仁少量,撒於熾熱坩堝中灼燒,初則迸裂,隨即熔化膨脹起泡似珠,香氣濃烈四溢,應無毛、肉焦臭,無火焰或火星出現。灰化後殘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考點6】檢查
雜質:本品不得檢出動植物組織、礦物和其他摻偽物。不得有黴變。
【考點7】含量測定
用氣相色譜法測定,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麝香酮不得少於2.0%。
【考點8】摻偽品
如動物的肌肉、肝髒、血塊、蛋黃粉、奶渣等;植物的兒茶粉、澱粉、鎖陽粉、桂皮粉、大豆粉、丁香粉、地黃粉、海金沙等;礦物雄黃、赤石脂、鉛粉、鐵末、砂石等。
麝香的資源研究:迄今具有麝香類似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有靈貓香和麝鼠香。
靈貓香:靈貓科動物大靈貓及小靈貓香囊中的分泌物。雌雄動物均產香,雄性產香量比雌性高,含香貓酮、香貓醇及降麝香酮(環十五烷酮)等。為蜂蜜樣的稠厚液,呈白色或黃白色,存放日久則色澤漸變,具類似麝香氣。
麝鼠香:田鼠科動物麝鼠雄性香囊中的分泌物,具有類似麝香的特殊香氣。含有與天然麝香相同的麝香酮、降麝香酮、5-順式環十五烯酮等。麝鼠原產北美洲,其香也稱美國麝香,我國已人工引養,作麝香代用品的開發價值很大。
人工麝香:根據天然麝香的組成人工合成,成分以麝香酮為主,與其他物質按一定的比例配製而成。經藥理試驗等證明,與天然麝香功效近似,對心絞痛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鹿茸★★
【考點1】來源、產地、采收加工
脊索動物門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黃毛茸),後者習稱馬鹿茸(青毛茸)。花鹿茸: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四川。品質優。現均為人工飼養。馬鹿茸:主產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等。東北產者習稱東馬鹿茸,品質較優;西北產者習稱西馬鹿茸,品質較次。現均有人工飼養。采收分鋸茸和砍茸兩種方法。鋸茸:夏、秋季鋸取鹿茸,立即進行加工後陰幹或烘幹。砍茸:將鹿頭砍下,將茸連腦蓋骨鋸下,刮淨殘肉,繃緊腦皮,進行煮燙等加工後陰幹或烘幹。
【考點2】性狀鑒別
藥材花鹿茸:①鋸茸:呈圓柱狀分枝,具1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側枝習稱門莊,枝頂鈍圓。外皮紅棕色或棕色,表麵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分岔間具一條灰黑色筋脈。鋸口麵黃白色,中部有致密的蜂窩狀小孔,外圍無骨質。體輕。氣微腥,味微鹹。具2個分枝者習稱三岔,下部有縱棱筋及突起小疙瘩;茸毛較稀而粗;鋸口外圍多已骨化;體稍重。二茬茸和頭茬茸近似,但主枝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筋,皮灰黃色,茸毛較粗糙,鋸口外圍多已骨化。體較重,無腥氣。②砍茸:帶頭骨的茸。兩茸相距約7cm,腦骨前端平齊,後端有1對弧形骨,習稱虎牙。馬鹿茸:較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側枝1個者習稱單門,2個者習稱蓮花,3個者習稱三岔,4個者習稱四岔。東馬鹿茸:單門大挺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黃色,鋸口麵外皮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細孔,質嫩;蓮花大挺下部有縱筋,鋸口麵蜂窩狀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質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頂端多無毛,習稱撚頭。西馬鹿茸:大挺多不圓,表麵有棱,多抽縮幹癟,分枝較長而彎曲,茸毛粗長,灰色或黑灰色。鋸口色較深,常見骨質。氣腥臭,味鹹。均以茸形粗壯、飽滿、皮毛完整、質嫩、油潤、無骨棱、無骨釘、鋸口外麵無骨質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