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文化創新是一項係統工程
(一)企業文化的內容
1.經營性文化
指企業在經營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其表現為:一是企業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有效結合,是一種企業與社會“雙贏”的文化,企業應在負社會責任中求生存、謀發展。企業應追求進步,促進社會大眾的福利,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致力於社會文化的長遠發展。企業的經營隻有受社會歡迎、受顧客青睞,才能從社會獲得報酬。而且,企業的價值觀念要想被全體員工所認同和接受,必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隻有體現社會使命的價值觀才能將全體員工凝聚在一起,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經營性文化必須重視市場有效需求,重視市場需求發展趨勢,並把市場有效需求和市場需求發展趨勢有效結合起來,建立相應的經營性文化,製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經營原則和方法,以促進企業持續有效地經營和規避風險。三是企業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是一種有遠見卓識的經營文化,經營者必須要有長遠目光,有遠大的目標和抱負。四是企業發展與消費者主體地位的有效結合,應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是建立以消費者主體地位為主旨的經營性文化必須重視的。五是有形資產經營與無形資產經營相結合,要特別注重突出無形資產經營,提升品牌的地位。六是善於延伸經營性文化,與社區建立良好的公共關係,協助社會發展社區文化,是企業社會責任文化的體現。
2.管理性文化
指企業在對內管理過程中的處理各種關係時所形成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一是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相結合,既要突出以人為本,重視人力資本,重視發揮人的創造性、積極性,又要重視引進現代科學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促進管理現代化是管理性文化的首要任務。二是企業風險與企業風險自然人化的有效結合,要充分發揮員工的文化意識,變企業被動地抵禦風險為主動地抗擊風險;要充分發揮員工的抗風險能力,並將企業風險自然量化給每一位員工,共擔風險。三是責權利有效結合的文化。四是新型管理整合文化,即將知識管理、信息管理、網絡管理、虛擬管理等新世紀的管理引進企業管理性文化,用知識管理文化、信息管理文化、網絡文化、虛擬文化充實並整合。五是員工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與企業製度激勵與約束的有效結合。
3.體製性文化
指為了維係企業體製而產生的企業文化。它是企業的體製特征和文化特征。一是實現員工自我主體性與忠誠觀念的有效結合,促進員工的奉獻精神和向心力,尊重員工的人格、信仰、觀念、意願,關心員工的發展與提高,實現自我主體性與忠誠觀念的統一,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聰明才智、創造性、積極性與敬業精神。二是實現自我獨創能力與協作性團隊精神的有效結合。通過培養員工之間的信任感、微妙性、親密性來促進每個人的努力和相互協調,以產生最高的效率。三是機會均等與企業等級觀念的有效結合。企業要講究貢獻和效率,這要體現在每個員工獲得的報酬與其投入的比值相等。由於人們的能力大小不同,也就存在分工不同、貢獻不同和報酬不同。分配要強調效率,誰的效率高、貢獻大,誰的收益就多。企業講公平,社會講效率,體現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結合,是體製性文化的主要表現。
(二)亞文化層次
要以人為本,緊緊依靠廣大職工,以增強企業凝聚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為目標,發展亞文化。
1.品牌文化
商品是載體,企業文化是附加在商品載體上的。商品價值是使用價值、交換價值、文化價值的統一體。品牌是文化的象征,也是身份的象征。品牌是一種企業文化現象,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文化的品牌。現在我國有很多商品進入了歐美市場,但僅是中國製造,而不是中國品牌,說明中國的企業品牌文化與世界的差距還很大。這個差距又具體表現在品牌創意和品牌推銷方麵。企業管理文化要在創新中完成從商品經營管理向品牌經營管理的轉化。
2.製度文化
要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照搬別人的東西是不行的。如今的現代企業製度、公司製、股份製等,比過去單一的製度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國際接軌,真正以實力參與競爭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企業在這方麵還隻處於認識階段,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路還很長。這方麵的首要工作是加速產權改革。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核心問題。企業的精神文化創新要正確處理好兩個問題:一是企業精神文化創新與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關係。企業精神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有關係也有區別,思想政治工作屬於政治的範疇,強調的是精神,精神文化則屬於管理學的範疇,強調的是文化、是經濟、是經營。但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的。要在二者的相互促進中推動企業精神文化創新。二是企業精神文化與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關係。企業家的個人素質無疑將極大地影響到企業文化的建設,因此,如何培育優秀企業家,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但是,強人經濟、強人企業是難以長久的,必須建立完善的企業家精神和團隊意識。企業家精神和團隊意識是當前企業精神文化創新的中心議題。
4.開放型文化
開放型文化是從外麵引進企業文化,然後把它本土化。目前我國的企業文化創新是以引進為主,21世紀的中國企業文化能否超越現狀成為一個很深刻很艱巨的經濟文化課題。開放型文化的另一個含義是從企業外引進文化因素。企業文化創新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既需要較高的理論素養,又需要較豐富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同時還涉及調查統計技術和工業美術等方麵的知識和經驗。沒有這多方麵專業人員的介入,企業文化創新和建設是很難收到理想效果的。
5.可持續文化
企業文化創新要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對企業綠色管理全新理念的認識,拓展綠色生產。一些國際著名的公司已經通過企業文化的創新工程、綠色生產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占領了巨大的市場,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競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21世紀企業活力之源和企業獲得全社會和廣大消費者認同的保證。作為企業來說,實行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企業的利潤性、社會性、倫理性三者的統一。這些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提,也是企業文化創新的重要議題。
二、文化力與企業文化
21世紀“文化力”對於整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對於企業發展與企業文化來說,是一個強大的內在的驅動。這是相對於政治力、經濟力而言的“文化力”。文化力的內涵,既包括科技、教育知識在內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價值觀在內的精神力量,還包括社會文化網絡以及作用於現實生活的傳統文化力量。文化力是一個係統對文化力的開發及文化力的發展趨勢,是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發展。
(一)商業文化體係
商業文化的內涵有四:商品文化、營銷文化、商業倫理文化和商業環境文化。在商業文化體係中起著重要載體作用的是商品文化,包括商品的文化內涵、文化附加值和文化特色,含商品的構思、設計、造型、款式、裝潢、包裝、品牌、商標、廣告等,它們凝結著一定的、豐富的文化素養、文化個性和審美意識,展示著一定的文化水平。商品的文化含量越豐富、文化附加值越高,它的輻射能力便越強。企業文化建設和創新,必須提高商品的文化價值,豐富其文化內涵,突出文化個性和文化特色,輔以係統的商業文化,才能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二)文化、科技在投入產出中的貢獻率越來越大
企業隻有走降低有形投入,提高無形投入即文化、科技和知識等軟投入的路子,重視知識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重視吸納最新的科技成果,重視培育企業核心能力,發展網絡核心能力,把開發“文化力”放在戰略高度,才能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立於不敗之地。
(三)把科技創新上升為科技創新文化
由於微電子、生物科技、計算機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化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綠色經濟、綠色文化的興起,企業產品的開發速度將越來越快、科技文化含量也愈來愈高,企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企業隻有持續動態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促使科技創新轉化為新產品開發,把智力、知識、文化注入到新產品開發中去,注入到創立名牌的實踐中去,注入到企業管理和服務中去,注入到市場營銷(科技營銷)中去,使科技創新文化成為企業文化創新的核心。
(四)掌握智力優勢,創建智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