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齊聲喝彩:“好,吃蒿子粑粑喲!”
覃文才與孫子小寶坐在一桌,爺孫倆各拿著蒿子粑粑吃。
覃文才道:“小寶,你喜歡吃蒿子粑粑嗎?”
小寶:“喜歡。”
覃文才:“我教你繞口令吧!蒿粑粑,真好呷!”
小寶:“蒿粑粑,真好呷!”
覃文才:“好爸爸,為大家!”
小寶:“好爸爸,為大家!”
覃文才:“小寶愛吃蒿粑粑,長大要學好爸爸。”
小寶:“小寶愛吃蒿粑粑,長大要學好爸爸。”
覃文才:“爸爸是個好爸爸,媽媽是個好媽媽!”
小寶:“爸爸是個好爸爸,媽媽是個好媽媽!”
餐廳的大電視上,正播著“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劇終—
安得和諧俱歡顏
李康學
清明時節,細雨霏霏。
踏著滿地的泥濘,我慕名來到桃江縣大栗港鎮碑磯村,在一位幾被人忘記的湖南辛亥革命誌士--盧性正的故居地作了一番采訪。盧性正出生的地方在碑記村的木星山下,一條小溪從門前傳過。據該村70歲的盧三其老人講述,明朝時,盧姓14代祖玉槐公40多歲了,夫婦還沒有孩子。有次做夢,玉槐公夢見馬跡堂廟裏的菩薩送他一個孩子,到他50歲那年,果然生下一兒子。為表謝意,玉槐公打了一塊大石碑作記念,而這就是碑磯村地名的來曆。有風水先生還觀察過此村的地理,說此村的東邊有貴人上馬,南邊有架上金盤,西麵有眠虎抱尾,北麵有風搖旌山。中間是長方形大坪,總體來看是個藏龍臥虎出大人物的地方。而盧姓早在明朝時就在此地安居,曆史上也確實出過許多名人。到清末時,盧性正的父親當了本族的族長。家景比較富有。其老屋是座大屋,但解放後已被毀。現在的屋場修有一棟兩層樓,是其侄兒修的屋,侄兒一家去了深圳打工,這樓房就經常空著。
關於盧性正的一生,史載曾有許多真實奇事傳聞世間。其一是說他長相不凡,如《桃江縣誌》載,出生於1872年的盧性正,生得“方臉巨口,容貌奇俊,才思敏捷。”12歲便中了秀才,小時候被人稱為“神童”,卻三試未中舉人。因科舉之路沒能走通,這使盧性正在接受傳統的道德文化教育中有了反思,此後他便常以狂人自謂。其二是說他進入青年之後,在同鄉前輩辛亥誌士夏思痛等人的影響下,思想傾向於反清救國而走上了民族革命的道路。而立之年時,盧性正特意剃發留須,拍照明誌,並寄贈詩給其妻熊夫人雲:“正恐爾貌隨不槁,明年我是虯髯蒼蒼叟;掃淨狼煙邀凱歸,與卿同唱中華好!”在妻子熊夫人的大力資助下,盧性正與黃興及其子黃一歐潛赴日本。不久,盧性正又最先提出並得到孫中山、黃興等的高度認同,將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與黃興領導的華興會合並為著名的“中華革命同盟會”,盧性正與孫中山、黃興、黃一歐等人一起,成為同盟會最早的創始成員。其三是說他為人果決,忠於理想,勇於行動。他在回國後全力投身革命,與夏思痛等日夜奔走兩粵港澳各地活動,1911年3月,他參加過著名的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前夕,盧性正返回長沙,聯絡當時湘軍都督焦達峰將軍,催促他率部響應。長沙起義安排好之後,盧性正匹馬馳返益陽縣,會晤當時益陽縣縣長,並舉刀砍斷縣長發辮於公案上。迫使縣長跟從起義,宣布反正。為此,益陽家鄉父老曾有詩讚頌雲:“辛亥風雲遍大荒,將軍鏖戰大江南;為求梓裏先光複,匹馬單刀克益陽。”而黃興也曾稱他是“一人能敵萬”的“霸才”。其四是說盧性正在辛亥革命期間,曾應召趕赴南京,並就任副總司令。南京臨時政府財政困難而戰爭耗資巨大,總司令黃興赴海外籌款,盧性正又代行過總司令一職。1912年,孫中山退出臨時總統一職後,盧性正與黃興一樣不滿於袁世凱的專製而請辭軍職,回到武漢就醫。同時與親信成桐雲先生等在鸚鵡洲頭組建中國木材公司。並說:“此地乃長江竹木業樞紐,扼東南實業咽喉,如調度得宜,亦可振興經濟,彌補時艱。”其五是說盧性正病逝於民國元年7月20日,年僅三十九歲。他死後孫中山寫有挽聯雲:“荊楚識丹忱,感君首讚同盟會;資陽來噩耗,令我長懷萬古愁。”夏思痛、黃興等其他許多當時名人也都給他寫過挽聯。
盧性正一生為推翻帝製所做出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沒。但解放前夕,他的兒子盧愛慈在貴州因當過縣長而被判刑,晚年被特赦,回家後病逝。盧性正也因此而幾被人忘卻,其埋在老家的墓碑也在文革時被毀。直到這次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才又有人提起這位功臣。欣慰的是,碑記村的人將盧性正的墓地已用水泥凝固,有關其傳記和詩作文稿也部分保存了下來。這為後人對辛亥革命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