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音
(語音)語言的聲音,就是人說話的聲音。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材料。說者借助於人類的生理器官形成不同的聲音和一定的意義相結合才是語音,不是一切的聲音都是語音,自然界的聲音,禽獸的聲音就不是語音。語音本身是一種物理現象,是振動著的聲波,因此在語音中就有音質、音高、音強和音長這四要素。
(音高)聲音的高低。在一定時間內音波數或發音體振動數不同就決定了聲音的高低。音波數或發音體振動數多的,聲音就高;少的,聲音就低。漢語裏音高不同,所表示的意義也就不同。例如“溫”、“文”、“吻”、“問”的音高不同,所表示的意義就不同。
(音強)聲音的強弱。它決定於發音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振幅的大小與發音器官的緊張程度和發音時氣力的大小有關。振幅大,發音時用力大,聲音就強;振幅小,發音時用力小,聲音就弱。語音的強弱還決定於氣流量的大小。氣流強,聲音就強;氣流弱,聲音就弱。
(音長)聲音的長短。它取決於發音振動時間的長短,振動時間長,聲音就長;振動時間短,聲音就短。根據音長的不同可以區別詞彙或語法意義。
(音素)語音中最小的單位。根據音節裏的發音動作分析,一個動作構成一個音素如“啊”隻有一個音素;“讀”有兩個音素;“先”有四個音素。音素分為元音和輔音。
(元音)聲帶顫動,氣流在口腔、鼻腔中都不受阻礙而發出的聲音。元音又叫“母音”。發元音的時候,發音器官的緊張狀態是平衡的,聲音響亮,氣流弱。元音都是樂音。普通話的元音可以從舌頭的前後、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形狀三個方麵加以分類。
(轄音)發音時,氣流通路有阻礙的音,又稱“子音”。發輔音的時候,氣流必須在發音器官內衝破阻礙,造成阻礙的那一部分發音器官在氣流衝出時要比其他部分緊張;發輔音時氣流強。
(成阻)發輔音時,氣流通路開始形成阻礙,也就是發音器官開始動作,形成阻礙的音首階段,例如發普通話語音時,雙唇緊閉,使氣流(口腔氣流)阻塞通路,同時,軟齶上升,使鼻腔通路的氣流阻塞。
(持阻)發輔音時,氣流通路持續阻礙,是發音過程中的中間階段,也就是緊張階段。輔音在持阻或除阻時,才能發出聲音。持阻階段發出的聲音可以延長。
(除阻)發輔音時,解除氣流通路的阻礙,是發音過程的最後階段,也就是音尾階段。如普通話語音,雙唇由閉而開,氣流迸出,發音。單獨發一個完整的輔音,都要經過成阻、持阻、除阻三個階段。
(音位)一種語言或方言中能夠用來區分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叫做音位。兩個能夠區分詞義的聲母就是普通話音素中的兩個音位。一個音位有時隻是一個音素,如有時一個音位包含幾個音素。
(氣化作用)又稱聲音氣化,也就是濁音清音化。這就是濁音(有聲輔音)由於受鄰音的影響或由於自身的發展變為清音(無聲輔音)的現象。如“動”的聲母在中古時為濁音,到了後來才變為清音。
(標準音)標準語的語音係統。以一個地點方言的語音係統作標準音。如現代漢語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紳音)與複音相對。隻有一種振動頻率的聲音,如音叉所發出的聲音。
(複音)兩種以上的純音組成的聲音。複音的振動頻率由組成這一複音的基音的振動頻率來表示。一般的樂音都是複音。
(複元音)也叫作“複合元音”。由兩個或三個元音結合構成。
(主元音)即主要元音。是音節中最響亮的元音。如普通話“哥”韻腹。
(樂音)在語言的聲音中,可分出樂音與噪音。元音是樂音,輔音是含有噪音的音。清輔音是噪音,濁輔音和半元音既含有樂音,又含有噪音,而濁輔音多是噪音,半元音多為樂音。元音是由聲帶振動,氣流通過口腔出來不受阻礙產生的,因而是樂音;輔音發出時受到發音器官的阻礙,產生的是噪音。樂音因氣流通過口腔時沒有遇到任何阻礙,所以一般是比較悅耳的。
(嗓音)多為刺耳的聲音,在語言的聲音中輔音是含有噪音的音,清輔音全是噪音,濁輔音含噪音比較多,半元音是樂音和噪音的混合音。
(複輔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輔音組合起來構成的音。它的特性為:1.必須在同一音節之內;2.在同一緊張度的漸強或漸弱階段上。
(語流音變)語流中一個音,因為受到前後音或者說話快慢、高低、強弱的影響而在發音上產生某種變化,叫作語流音變。語流音變現象一般有五種情況,即“同化”、“異化”、“弱化”、“脫落”、“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