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老師祖,是雲南大理人。清朝康熙年間,他同馬老師祖一起到麥加朝聖,路過河西的納家營。當時納家營的兩個村子因為宰雞的小事,與教中發生了衝突,導致了反教事件。蔡、馬二人聽說了這件事,努力加以勸解,但村民不服。因為行期很緊,他們二人也沒有辦法,隻好作罷。出了納家營,要過一條河。他們二人各用吹了氣的羊皮筏子渡水,但是馬老師祖所乘的筏子能在水麵上漂浮起來,並能載得了人,蔡老師祖的卻不行。馬老師祖叫蔡老師祖過來,與他同乘一副羊皮筏子,但馬的這頭能浮起來,蔡的那頭卻沉了下去。馬老師祖說:“這是命啊!是真主讓你留在這裏勸化兩個村子的百姓,你就留下吧。”於是兩個人就把所帶的盤纏分開,馬去朝聖,而蔡就留在了納家營。
蔡老師祖返回村中,想留在寺裏,村民不答應。他說:“我很疲乏,讓我在這裏稍微休息一下,這又有什麼妨礙呢”村民說:“你不談教門的事,才可以。”傍晚的時候,村民要攆他走。他說:“我向你們說實話,我的錢快花完了,我必須有了路費然後才能走。”村民問:“你想要錢嗎”他回答說:“我還有一點餘錢,可以做點小買賣,來牟點蠅頭小利,不要求別的。”於是,蔡老師祖就在村中住了下來。
村裏人不再上寺做禮拜,所以到寺裏來的人就很少。蔡老師祖便製作了各種各樣的糖食。凡有兒童到寺裏來玩的,就教他們誦經,能誦一長段的,給大糖一塊;能誦一小段的,給小糖一塊。他同時告誡兒童為這件事保密,誰要是泄露了秘密,就沒有糖可吃了。這樣過了很久,兩個村子中能誦習經文的兒童達到了一二百,他就逐漸教他們做禮拜。兒童的家長以為蔡老師祖年齡雖大,卻有童心,喜歡與兒童在一起玩,並且覺得他能把兒童集中在一起,也免了打擾自己,所以也就不來過問。
村民想要進一步擺脫宗教上的束縛,就打算選擇日子,準備宴席,招待客人,徹底打破在飲食上的禁戒。蔡老師祖知道後,就勸他們說:“何必要這樣呢事情做得太出頭了,隻能白白惹人笑話。以後再慢慢打算,也是可以的。”村民才放棄了這一行動。
蔡老師祖在村子裏住得時間長了,同村民逐漸熟悉了,就替村民宰雞。村民說:“我要吃雞血,希望你不要倒掉了。”他就用鹽拌花椒、五香水來代替雞血,並且替村民拔毛洗剝。村民既得到了坐享其成的好處,又喜歡它味道的鮮美。兩個村子中傳開了,於是所有的雞就都歸他來宰殺。
蔡老師祖在村裏住得越久,人緣就越好。於是,他開始勸眾人到寺裏做禮拜,一開始,村民故意嘲笑他,由他在前麵領拜,眾人卻在後麵任意地開玩笑。他也不在意,聽之任之,不加糾正。過了一段時間,村民漸漸有了禮拜的習慣,但是進殿時仍然不肯脫鞋,並且把水煙管掛在殿外,把旱煙管帶在身邊,每次做完禮拜後,殿裏頭都髒得不像樣子。蔡老師祖每次都準備好水,過後用布把大殿擦幹淨,不生氣,也不說什麼。再次禮拜,還是這個老樣子。村民中有忠厚的人,看到這種情形覺得不忍心,就說:“我們每次禮拜後,都有勞蔡老官又洗又擦,不如脫鞋上殿。”從此,各項應該遵守的禮節規矩就開始逐漸走上了軌道。
十幾年後,經過蔡老師祖的苦心培育,聽他教導的學生們都已經長大成人。有一天,他召開了村民大會,宣布伊斯蘭教信徒應該遵守的各項信條和戒律,要求大家一定要遵守。這時,蔡老師祖的道德教化已經很深人,學生們都非常擁護他,所以兩村中的風氣大為改觀,村民的行為甚為一致,都成為了忠實厚道的穆斯林教民。
蔡老師祖逝世以後,兩個村子都以把他的遺體埋葬在本村為榮,因而展開了爭奪。當時正值聚眾禮拜的時分,等納家營的人禮拜結束後,蔡的遺體已經被古城村的人抬走了。古城村同時派人手拿武器守住了寺門,不許納家營的人出來。納家營的人說:“師祖不埋葬在我們納家營,難道還不讓我們給他送葬嗎”古城人沒有了理由,隻好讓他們出來。納家營的人出來後,就各自回家取了武器,追上古城村人,與他們打了起來。隻聽得空中有人說:“你們這樣做,並不是愛我,也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兩村的村民大受感動以至淚下,於是罷兵休戰,就在打架的地方掘土為穴,按照葬禮埋葬了蔡老師祖。
蔡老師祖在臨死前曾時常說:“我為河西培養了一鬥芝麻數量的念經人。”至今,河西雖然少有大阿訇,但是念經的風氣卻非常盛行。在雲南境內各地開設學校的,也是以河西人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