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把書稿最終改定,兒子靈靈出生了。產房裏麵傳來了啼哭聲,讓碼頭上風起雲湧的鬥爭和波瀾詭譎的搏殺突然煙消雲散。人的感覺就是這麼奇怪,現在距離我創作的時間隻有短短幾個月,卻仿佛隔了許多年,每天看見兒子胖乎乎的笑臉,頭腦中隻剩下一片空靈和溫馨。
從構思小說的框架到書稿完成,前後持續了近兩年的時間,直到去年4月才正式著手寫作。我住在一個名叫“山水半島”的小區,離大河很近。
鋪開創作的那幾個月,老婆挺著大肚子,每天晚飯後和我一同到河邊散步。
遠處水天相接,我們看著天邊的夕陽一點一點沉到水裏去,一百年前舟楫林立、水運碼頭吞吐大荒的場景很自然浮現在眼前。然後我泡上濃茶,開始了每個晚上定時定量的耕作。常常寫著寫著,就在書房裏麵睡著了。
小說的人物和情節有真實的,有虛構的,我按照自己的想象建造了一個清末民初的水城新津,這座小城市裏有山有水、有茶坊酒肆和賭場煙館,我讓碼頭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這裏鬧騰,演繹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愛恨情仇。書稿完成之後,侯寶齋、楊虎臣、黃老五等真真假假的人物,好像都成為了我的朋友。寫作的大半年時間內,我在自己營造的虛擬世界裏麵遊弋,那種感覺非常美妙,也許,這就是寫作的魅力和樂趣吧。
我第一次寫這麼厚重的題材,最初也是抱著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心態,但真正進入到寫作狀態之後,感覺就越來越有樂趣了。要讓讀者把虛構的東西感到真實,這是曆史題材小說的一個大難題。我在寫作中,竭盡全力重現清末的社會場景和生活細節,人們吃什麼、穿什麼,怎樣好勇鬥狠、怎樣尋歡作樂,我力求最大限度與那個時代貼近。在細節的把握上,得益於前幾年編撰《成都民俗誌·新津卷》,我與社科聯的老師們一同進行了民俗調查研究,除了閱讀大量書籍之外,還走村串戶深入采訪,得到了大批寶貴的資料。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陽光出版社的戎愛軍老師,新津縣委宣傳部、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領導們,以及前輩作家邱易東、周明生,老朋友朱鴻偉、唐建飛、楊雲等人的關心與支持。此外,著名畫家柳競在百忙之中為本書配圖,在此一並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