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是一座具有豐厚曆史底蘊和獨特魅力的小城。
城市依山傍水,沿河而建,水運業發達,成為岷江中遊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又兼地處成都南路交通要口,在農耕時代,其戰略和經濟地位都非常顯要。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的火種燃及四川,十萬同誌軍與清兵血戰新津三渡水,終因內部離亂,軍心瓦解,革命失敗。此役雖遠在西川,意義卻非凡,那是武昌首義的先聲!
百年前風起雲湧的戰事已化作煙塵,但那閃爍在故紙堆裏的人物與事跡卻越發熠熠生光。青年作家曾剛深入田野,解讀史料,以精湛的構思和想象將隱藏在曆史帷幕下的細節和人物一一呼喚出來,精耕成這部可歌可泣的長篇曆史傳奇小說《大碼頭》。
小說以四川清末曆史文化為背景,以袍哥社會之恩怨情仇為情節,描寫刻畫了西川一隅——新津大碼頭曾經的輝煌與悲壯,再現了一個小世界在水運年代的繁華與寥落。
小說主線在轟轟烈烈的四川保路運動中展開,主人公哥老會首領侯寶齋臨危受命,聚集十萬同誌軍血戰清軍,其事突然,其情危急,戰鬥過程悲壯決絕,令人慨歎。小說副線則敘述了四川袍哥社會的生活,其中的愛恨情仇、忠肝義膽,乃至鬼蜮伎倆,皆以波瀾詭譎的方式展開。
巴爾紮克說過,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這部小說正是通向清末四川那個袍哥世界的一個最佳通道。在光怪陸離的袍哥世界中,究竟塵封了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小說對此作出了開創性的探索和發掘。小說尊重史料,用真實的曆史事件做框架,其中虛構的人物與情節緊扣史實,寫出了故事的曆史性、傳奇性、趣味性和複雜性。中間穿插了大量四川民俗以及新津本土傳聞舊事,令小說具備了較高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此外,作品對新津的山川風貌作了詩意的描繪,在青山綠水間,人們生活的艱難與奮爭更顯背離,也使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戲劇衝突和思想氣質。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如今,曾經響徹川江的船工號子已經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碼頭上的戰火烽煙和無情殺戮早在大時代的疾風勁雨中,被滌蕩得蹤跡皆無。一座時尚氣息濃鬱的現代化城市——新津正在昂首前行。
新津縣委宣傳部
新津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