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若水劍主(1 / 2)

洪荒時代,人與禽獸無二,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為眾妖所奴役,雖偶有反抗,無奈人力有時而盡,妖法無邊,終難成事。就在人類近乎絕望之際,救世主終於到來。是年,異象不斷。東邊有紫氣東來,一清臒老翁騎青牛自東而來,向北而去。一路施以道法,滅妖救人。時至北邊一座高山,但見微雲抹山,煙霧繚繞,山腰以上,俱沒入雲海之中,若隱若現,山腳下芳草連天,繁花似錦,日上花梢,鶯穿柳帶,有如瑤台仙境一般。老翁念蒼生為妖所困,有倒懸之苦,累卵之危,於是以此首陽山為基,創無衝門,自號南華真人,收天賦過人者十三人,傳其道法,是為“南華真人首徒十三”。此十三人功成之後,南華真人便令其分南、西、東三方向而行,所過之處,弘揚道法,降妖除魔,拯救蒼生。

同年,西南邊亦有一奇人出現。此人全身金光燦燦,坐於蓮花之上,騰空而來,自稱天竺喬達摩,為渡盡眾生而來。途經鹿野苑,恰巧遇到五人結伴而來,喬達摩以有緣故,向此五人弘揚佛法,五人終日為妖所役,生活潦倒,偶得喬達摩說法,俱是法力陡增,可與眾妖相抗。後人稱此為“鹿野苑初轉法輪”。此後,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聽得喬達摩說法之後,為脫苦海,紛紛皈依佛門。眾門人尊稱喬達摩為“佛陀”。為佛陀說法之便,眾門人於南山脈靈鷲山山頂覓得一處竹林,於此竹林中修築了一座精舍,是為竹林精舍。佛陀於此竹林精舍創法輪派,講經說法,普渡眾生。佛陀門下出家弟子三千,然眾人根性各異,深得佛陀真傳的僅十人而已。佛陀見此十人已修行圓滿,便令其下山各自弘揚佛法,普渡眾生。

自此,道法日興,佛門日盛,妖界震動。妖界之主為阻止人類力量的增強,派出妖界左右護法,率領妖界大軍,分別進攻首陽山與靈鷲山。妖界之主妄想就此鏟平這兩股反動勢力,豈料被南華真人與佛陀一一化解。妖界之主大怒,自知此二人修為不可小覷,於是親自投下戰書,邀南華真人與佛陀赴昆侖山之巔,一決高下。為贏得這場事關人界與妖界孰存孰亡的戰役,佛陀親自北上,赴首陽山與南華真人會合。這兩位不世出的奇才為拯救蒼生,終於首次聚首。兩人剪燭夜語,徹夜謀劃。第二日,這兩人攜手大笑而出,化作兩股青煙,徑直往西昆侖而去。沒有人親眼目睹這一場巔峰之戰。人們隻是在山下遙望,隻看見山頂電閃雷鳴,天地為之變色,時有劍氣陣陣,佛光熠熠,三條黑影不斷在空中穿梭繞匝。經三日三夜,天地終於恢複寧靜。山腳下聚集的人們遙望見兩人並肩而下,赫然便是佛陀與南華真人。眾人歡呼雀躍,手舞足蹈,慶祝人界對妖界的首勝。至於妖界之主是否已死,佛陀與南華真人絕口不提,隻說妖並未盡,高興為時尚早。以至於後人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百年後,佛陀涅槃,南華真人羽化,然而傳兩人衣缽者亦不失為大才。南華真人“首徒十三”中的玄門子修為最深,深得南華真人道法真傳,是以南華真人傳以親鑄的無為劍,令其執掌無衝門。玄門真人為悟無上劍法,閉關三十年,終於悟出人劍合一之道,自創“禦劍術”,配以無為劍,出關後縱橫天下,大挫妖界,一時無人敢於之爭鋒。此後,無衝門下弟子,俱潛心劍道,以劍為除妖降魔之利器。而法輪寺第二代住持迦葉大師亦堪稱功參造化的高人。其佛法修為之高,與玄門真人為一時瑜亮。而自昆侖一戰,妖界之主敗於佛陀與南華真人之後,妖界元氣大傷,四分五裂。玄門真人與迦葉大師領袖南北,挾勝利之勢不斷進攻妖界,妖界日漸式微,最後躲入西麵群山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自此,人界取得對妖界的全麵勝利。無衝門與法輪寺亦奠定了其中原南北領袖的地位,無衝門居北,法輪寺處南,時刻警戒著妖界動靜,令其不敢東向。

由於無衝門與法輪寺的強盛,此後的五百年間,西麵群山中的妖界與中原的人界一直相安無事。然而,平靜往往是驚濤駭浪的前兆。我們的故事,就從這五百年後的一天開始......

“凍雲黯淡天氣,一葉扁舟,乘興離江渚,度萬壑千岩,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帆高舉,泛畫鷁,翩翩過南浦。望中酒旆閃閃,一簇煙村,數行霜樹。殘日下,漁人鳴榔歸去。敗荷零落,衰楊掩映,岸邊兩兩三三,浣紗遊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語......”

漢水之濱,風景如畫。夕陽餘暉揮灑於江麵上,反射出奇幻般的色彩。碼頭上零星地停泊著幾隻漁船,漁夫早已歸去。距碼頭不遠處,一麵酒旗斜矗,在風中搖曳著。酒旆旁,零散地擺放著幾張陳舊的木桌、木凳,在柳樹下顯得異常冷清。張老三佝僂著身子,認真地擦拭著木桌、茶具。在這十年時間裏,他每天就靠著露天的酒鋪過日子。雖然有些枯燥與寂寞,但這種淡泊寧靜的生活也不失為一種享受。此刻張老三坐在地上,背倚那株老柳樹,望著水天相接的遠處,使勁地抽著旱煙,拚命地壓製著內心的恐懼。就在昨天夜裏發生的事,打破了張老三原有的平靜生活。他本來一家三口,有妻有兒,然而今天醒來,他發現妻兒不知所蹤,卻有一幼嬰棄於他門前。嬰兒的搖籃中貼著一張紙條,上麵寫道:“明日申時,有一人踏劍而來,一襲白衣,麵貌清臒。汝若設法誘其收留此嬰,定還汝妻兒。此人麵冷心善,若令其心生惻隱,則此事可成。切記。”張老三望了望懷中熟睡的嬰孩,越發覺得此事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