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蘇-24戰鬥轟炸機
蘇-24雙座、雙發、變後掠翼重型戰鬥轟炸機是前蘇聯第一種能進行空中加油的戰鬥轟炸機。該機由蘇霍伊設計局研製。60年代後期研製,1970年試飛,1974年始裝。已有蘇-24機翼後掠角的可變範圍為16度至70度,常用後掠角為16度、45度、70度,起飛、著陸用16度,對地攻擊或空戰時為45度,高速飛行時為其機翼變後掠的操縱方式比米格—23的手動式先進,但還達不到美國I-14的水平。
機上裝有性能較先進的導航乂攻擊雷達,最大作用距離可達80千米左右;還裝有毫米波雷達和其他較完備的電子設備。
蘇:24裝有慣性導航係統飛機能遠距離飛行而不需要服役,目前大部分尚在俄羅斯空軍。它的出現,增強了前蘇聯航空兵的戰區進攻能力和戰略突襲能力。蘇—24的裝備數量已達1000架以上。麵指揮引導。這是前蘇聯飛機戰鬥能力的發展。
蘇-24裝有兩門機炮,口徑30毫米。機上有8個掛架,4個機身下,2個在翼根部,2個在外翼下。正常載彈最為5000千克,最大載彈最為7000千克。機身中央後掛架可掛1枚1000千克的核彈。蘇-24可掛一種低阻炸彈,其允許速度為1200—1250千米時,每枚重500千克。蘇也可帶子母彈箱和機場跑道侵徹彈。前蘇聯已研製出一種專門對付飛機掩體的炸彈,有較強的穿透能力。蘇-以可掛裝500千克激光製導炸彈和各型空對地導彈,也可掛裝空對空導彈。能掛4枚空對空導彈,以提高該機的自衛能力。
該機長217米,翼展10B-18米,最大載彈量7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50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35千米,實用升限16500米,轉場航程3300—3500千米,作戰1000—1200千米;發動機推力(加力最大狀態)11500/8000千克。
該機主要特點是繼續時間長,加速性能好,具有低空高速突防和全天候作戰能力。它的出現極大地增強了前蘇聯航空兵的戰術進攻能力和戰略突襲能力,堪稱是其戰鬥轟炸機中的最好的一種,但據講其雙發之間存在不協調的問題,影響了部分機動能力。
蘇—25“蛙足”強擊機
蘇-萬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亞音速強擊機,與美國的盡10攻擊機相似。1975年2月首飛,1978年開始生產,1981年開始裝備部隊,1984年完全具備作戰能力。目前已知有下列型別:蘇-25反(“蛙足”基本單座近距支援型,目前計劃將其最大載彈量增加到6400千克;蘇-25“蛙足”,雙座作戰型和教練型,采用串列雙座,增加了垂尾高度,後機身腹部裝攔阻鉤,以便艦載使用。1982年,前蘇聯首次向阿富汗派遣了1個中隊12架蘇-25,用來同米—24武裝直升機協同作戰,支援地麵部隊。蘇-25在阿富汗戰場損失了23架。後來蘇霍伊設計局根據實戰經驗對蘇-25進行了改進,此後沒再損失。據稱,蘇-25利用其激光製導係統,能從防空火力區外距離目標20千米,將炸彈投至目標周圍5米以內,但低空突防時仍要受炮火威脅。
伊拉克從前蘇聯購買了24架蘇-25。在海灣戰爭期間。有2架在企圖飛向伊朗時被正在巡邏的I-15用“座雀”導彈擊落。
2台渦噴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441千牛(4500千克),無加力裝置。機械設備主要包括光學瞄準具,激光測距儀,平視顯示I多普勒雷達,猶敵我識別器,雷達告警係統等。武器係統包括前機身左下方1門30毫米雙管航炮,備彈250發,射速50發秒。蘇-25有10個翼下掛點,最外側2個掛點可掛空導彈。其餘8個掛點可掛空地導彈和炸彈。
主要戰術技術性能是:翼展1436米,機長1553米,最大起飛重量17600千克,最大載彈量44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海平麵)975千米7時,最大攻擊速度(打開減速板)690千米每時,實用升限7000米,航程1250千米(帶4400千克武器和2個副油箱作戰半徑(高一低一高)約556千米(帶2000千克武器)。
用途:主要用於對地攻擊,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攻擊坦克、裝甲車等活動目標和重要火力點。
主要特點:①為了提高戰爭生存能力,蘇-25座艙加裝了一層24毫米的裝甲,在發動機艙部位加裝了5毫米厚的裝甲和滅火設備;②發動機間距較大,分裝在不鏽鋼艙內;③裝有4部箔條光彈投放器;④飛行操縱係統采用雙套機械式係統,其他關鍵係統也有備份係統;⑤蘇-萬的?-195發動機在戰區缺乏煤油時,可用汽油或柴油作燃料:⑥可從前線的簡易機場起飛。
伊爾-102強擊機
早在40年代,前蘇聯的航空界就有研製一種新的噴氣式強擊機的想法。當時設想用這種新強擊機代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威震德軍的伊爾々強擊機。可是直到40年後,這種被稱為伊爾-102的飛機才問世。提起伊爾-102,需從伊爾飛機談起。
伊爾4強擊機是伊爾設計局的首任總設計師謝爾蓋-弗拉基米爾伊親自設計的。1940年1月通過國家試驗。幾經周折後於1941年3月生產出第一架飛機。打破了當時飛機設計追求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的潮流,突出強擊機的低空性能,使伊爾4的設計非常成功。伊爾4問世裝備部隊後,給敵人地麵部隊造成了巨大損失,素有打得準、打得狠的“飛行坦克”稱號。雖然當時的機載電子設備並不先進,但伊爾4除大霧天氣外,任何天氣都能出擊。不管低雲密布,還是大雨傾盆,小編隊的伊爾2飛機均能在當時希特勒占領的斯大林格勒的大街小巷上空尋找攻擊目標。即使在雪花紛飛的寒冬,雲層高不超過50米,能見度不大於2千米的情況下,伊爾4仍能起飛作戰。在普通轟炸機無法完成的任務時,伊爾可以去完成。由於伊爾4的參戰,使蘇軍士氣大振,紅軍的炮兵和步兵都為伊爾而感到自豪。
斯大林對伊爾以很高的評價。伊爾—出世就獲得了首屆斯大林金獎的二等獎。斯大林還誇獎伊柳辛說,他設計的伊爾應獲一等獎。由於戰爭的需要,伊爾被大量生產,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截止到戰爭結束,伊爾共生產了39000架,可以說是世界上生產最多的飛機之一。
因為伊爾4的設計成功,伊柳辛設計局滿懷信心地研製出了它的後繼機伊爾並提交生產。然而伊爾卻未能裝備部隊,因為前蘇聯當局認為強擊機不需要了。強擊航空兵作為一個兵種也從前蘇聯空軍的編製中取消了。
在1967年的阿以戰爭中,對地攻擊機顯示出了很高的作戰效能和生存能力。戰爭的實踐使前蘇聯的軍事當局重新認識了強擊機的作用,並提出要研製新的強擊機。伊柳辛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當時,蘇霍伊設計局的設計方案得到批準,其編號定為蘇-25。蘇-25係亞音速強擊機,按西方的習慣稱近距空中支援飛機。當財使蘇丨25獲準生產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是它采用了單座設計。而伊柳辛設計局深信,單座強擊機不如雙座強擊機。科學家的研究也表明,即使在高度自動化的條件下,單座飛機的實際作戰效率比理論計算的作戰效率低25%。
值得一提的是,伊爾4強擊機最初的設計是采用雙座的,但是在生產全麵鋪開時,空軍認為伊爾的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太低,於是取消了尾部自衛機槍和射擊員席,以減輕飛機重量和改善飛行性能,使飛行速度和高度提高一些。單座的伊爾4剛投入戰鬥,飛行員就發現,無尾部自衛機槍對於敵方的殲擊機的攻擊束手無策。德國的飛行員也發現了這一弱點,因而在開戰的頭幾個月前蘇聯強擊機遭受重大損失。這時斯大林下令伊爾恢複雙座。恢複雙座後的伊爾4才真正一層雄風。事實證明,強擊機不要求太快的飛行速度和太高的飛行高度,相反強擊機飛得越低,給敵人造成的損失越大。
由於有上述這一曆史教訓,伊柳辛設計局又研製了一種雙座的伊爾-102強擊機。經過爭取,1980年5月終於獲準製造兩架試驗機。1982年9月25日,設計局的試飛員布裏日紐克首次將伊爾-102送上了天空。試飛表明,伊爾-102完全符合空軍的戰術技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