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三規劃兩方案”與福建經濟發展願景(1 / 3)

李鴻階

李鴻階,現任福建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研究員,兼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僑辦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人民政府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港經濟合作促進會委員、閩澳經濟合作促進會委員,為福建省對外經濟關係研究會會長、福建省華僑曆史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東南亞學會副會長,1998年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2000年獲第五屆“福建青年科技獎”。幾年來,先後承擔了10多項國家、省級課題,其中有8篇論文在國家權威刊物《世界經濟》(3篇)、《投資研究》(1篇)、《華僑華人曆史研究》(1篇)、《國際貿易問題》(3篇)上發表;五次獲得福建省第四、五、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一次獲得全國台灣研究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有8件研究報告得到了全國人大華僑委和福建省領導的批示。

開篇主持人(林華東副院長、博導):

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務院僑辦谘詢專家、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鴻階研究員為我們開講。李鴻階研究員也是閩南人,知道泉州師院的卓越人才班在關注社會發展,關注“中國夢”,所以今天他將為我們講解,這個夢怎麼圓,願景怎麼設想、奮鬥和實現。李鴻階研究員是為政府直接獻計獻策的專家,他有很多新看法、新觀點,得到了省部級領導的重視、批示和采納。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為我們開講!

主講人(李鴻階研究員):

首先,感謝學校給我這樣一個機會。今天我講座的題目是“‘三規劃兩方案’與福建的發展願景”。“三規劃兩方案”是國家賦予福建省的特殊政策,如果我們理解了“三規劃兩方案”的內容,福建今後將怎麼發展、要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就清楚了。所以,我主要講六個方麵問題。

一、“三規劃兩方案”定位與政策著力點

“三規劃”是指《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兩方案”是指《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和《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三規劃兩方案”含金量高、“幹貨”多,預留政策空間大,屬於長期的政策“利好”。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用足、用好、用活這些政策,要“避免守著政策要政策”。

(一)《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

2011年5月,國務院批準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那麼,什麼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呢?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福建省的9個地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岩、莆田、三明、南平、寧德)和周邊三個省的11個城市(浙江省的溫州、麗水、衢州,廣東省的梅州、潮州、汕頭、揭陽,江西省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國務院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做了發展定位:一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二是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三是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四是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

為什麼要這麼定位?其實對福建來講,最初和廣東一樣,都是屬於特殊政策地區,在兩岸交流合作當中,福建要發揮“先行先試”作用,所以第一個定位是建立“先行先試的區域”。第二是對外開放的綜合通道。雖然福建地理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港口、海岸線、生態環境等條件優越,重要的是如何發揮服務周邊尤其是服務中、西部地區的通道優勢。目前,福建高速公路往北可直接通到東北三省,往西可以直接到成都、昆明、廣西等地。第三是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經過多年來的發展,2012年福建第二產業比例超過52%,如果第二產業比例過高,也就意味著第三產業不夠發達,提供財稅收入就比較少。去年泉州GDP4700多億,廈門隻有2880多億,但為什麼泉州提供的稅收包括國稅、地稅都比廈門來得少?這說明泉州產業結構方麵有不合理性。第四是自然和文化的中心。福建麵積不大,隻有12萬多平方公裏,但我們有三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一處是大家熟悉的武夷山,另一處是龍岩的土樓,還有一處是泰寧的大金湖。目前廣東隻有一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還是和福建、江西等省聯合申報的。大家感覺浙江很有名氣,但目前還沒有世界文化遺產,現在正準備申報西湖。因此,國務院給福建四個發展定位是符合實際的。在發展定位基礎上,還有六個“著力”。

第一,要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台灣問題是一個核心問題,關係到國家的核心利益。福建和台灣存在著天然的五緣優勢,包括地緣、血緣、法緣、商緣、文緣等關係。在兩岸合作當中,福建要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近幾年兩岸合作發展比較順利,但我們要考慮到一點:在兩岸合作當中,並不是意味著大陸得到更多利益,台灣就不發展,或者台灣得到更多利益,大陸就會受到影響。這是一種互惠互利關係。我們吸引台資比例較大,從統計數字看,福建省從改革開放到2012年底,吸引台資總量不少,如果包括經第三國(地區)轉到福建投資的數字就會增加許多。如果我們利用台資對台灣產業形成了“空洞化”影響,或像大家所說的“掏空了台灣經濟”,造成台灣人失業的話,我們做台灣人民的工作就達不到目的。所以,利用台資也是一種互惠互利關係,台資賺到錢還要回到台灣,並不是說台商隻來大陸投資,得到利益就不反饋台灣了。台資對大陸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做出了貢獻,也要為台灣經濟發展做貢獻才行。

第二,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比如我們用的鋼材、石油等占世界總量45%到50%,但我們的GDP隻占世界比重9%多。我們現在生產一塊錢產品所用的原材料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這是不可持續的,現在持續出現的霧霾等現象,也是粗放型經濟造成的結果。

第三,著力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大陸城市發展已經到了相當高度。我走過世界五大洲,台灣也去了不少趟,台灣城市包括台北、高雄、台中,有的從表麵上看還比不上泉州。但台灣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城市和農村差別小,台灣一些企業總部設在鄉鎮上。我們跟其他國家(地區)不一樣,城市高度發展,硬件也好了,但軟件有問題,農村和城市距離越拉越大。

第四,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第五,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第六,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福建綠化率超過63%,全國排名第一。這段時間,世界各地到福建來的人越來越多,以前在福州、泉州看到外國人比較少,現在外國人增多了,說明我們的城市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有所提升。2011年以來,到福建旅遊人數越來越多,廈門遊客數量僅次於海南三亞,就可以得到說明。

《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是一個政策“富礦”,一是體現福建主體地位,要發揮更大作用;二是福建享有中央老區、蘇區發展的優惠政策。這個政策帶來了相當大效應,如龍岩市享受到蘇區和革命老區政策,國家每年轉移財政支付加起來有幾十億元。福建的蘇區和老區占全省縣市一半左右,如果這些地區都享受到了政策優惠,對福建發展無疑是一大推動力。福建經濟總量全國排在第12位,人均GDP收入排名更前,如果扣除廈門,福建人均收入水平就會降下來。福建僑力資源豐富,民營企業多,相對比較富裕,但福建財政收入偏少,2012年福建財政總收入剛超過3000億元。福建省已跟國家部委、中央企業簽訂了很多協議,包括央企、外資擬投資額超過4萬億元,對福建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

國務院出台《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把平潭作為改革開放的重大突破口,中央是有特殊考慮的。有些人說平潭是一個對台特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正確的。這段時間,省委、省政府也在抓緊研究平潭如何發展,包括實行自由港的一些政策。自由港政策實施後,如果平潭可以達到投資自由、貿易自由、金融自由、人員往來自由、航運自由和企業自由的話,平潭明天就會像香港、新加坡一樣。平潭定位是建設兩岸合作交流的先行區,建設體製機製改革創新的示範區,建設兩岸同胞共同生活的宜居區,建設海峽西岸科學發展的先導區,我們應集全省之力將平潭建設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目前,有些人對平潭發展缺乏信心,但隻要了解中央意圖,就會明白平潭為什麼要發揮四個示範區作用。平潭島內投資已從1天1個億到現在的1天2個億,大家覺得這個數字可能有水分,但去平潭之後就會發現它的巨大變化。平潭麵積300多平方公裏,居民48萬人,這個地方一旦建設好,福建經濟空間布局就是“北有平潭,南有廈門”,北部通過平潭發展帶動,南部由廈門這個龍頭帶動。這就是為什麼當初選擇平潭,把平潭建成兩岸“共同家園”的目的所在。對平潭來說,重要的是探索兩岸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在體製機製上創新,實現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這需要實現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協調發展。

(三)《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

這是國務院批準的第四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發展規劃,前3個規劃分別是廣東、山東和浙江的。福建海洋麵積超過13萬平方公裏,海洋產業占GDP1/4以上,發展重點包括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係、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強化海洋資源科學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沿海基礎設施和海洋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深化閩台海洋開發合作、推進海洋經濟對內對外開放、健全海洋科學開發的體製機製等七個方麵,中央支持福建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政策,包括財稅、金融、高科技產業等十一個方麵。

(四)《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

這個方案的最大特點是廈門要建成兩岸區域性金融合作中心,在這個基礎上,廈門要建成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區域,兩岸文化交流最活躍平台,兩岸直接往來最便捷通道,兩岸同胞融合最溫馨家園。與其他規劃不同,這個規劃突出“最”字。現在廈門和台灣聯係程度很高,台灣有相當多的居民到廈門買房子,居住在金門的台灣同胞,很多人的休息日是到廈門生活的。

福建很關心的兩件事情:一是如何加快平潭建設;二是台灣百大企業在福建投資究竟有多少?經過我們研究比較後,其實台灣百大企業到福建投資並不多,隻有27家,但江蘇已有52家,廣東是42家,上海有40家。由此看出,雖然閩台地理位置最近,但我們吸引投資的營商環境還不夠。令人欣慰的是,台灣百大企業到福建投資後,已建起兩條完整的產業鏈:光電產業鏈和石化產業鏈。福建三大主導產業是機械、電子和石化,台資對這些產業鏈的形成、發展起到很大作用。以電子產業鏈為例,從福州馬尾—福清—泉州—廈門—漳州的沿海布局的產值就上千億元。古雷半島石化城建成後,這條產業鏈也上千億。一個地區發展要靠大企業牽引帶動,從而形成緊密型的產業合作體係。比如說,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公司與台灣中華汽車公司攜手組建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並同步引進台灣一批專業汽車零部件廠商,形成了規模化、現代化的汽車生產基地,一年產值就是幾百億元。

(五)《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

泉州實業發展快,但服裝鞋帽占大頭,以中小企業為主,占整個企業比重98%以上。現在中小企業在銀行貸不到款,對泉州來講重要的是如何通過金融發展服務實體經濟。金改方案隻在泉州和溫州實施,以前溫州資本四處流竄,在全國各地投資超過5000億,經濟危機後,溫州也一連碰到幾大問題,整個產業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要把金融搞活擺在重要地位,泉州要用金融支持中小企業,要發展農村金融,加強與台港澳金融合作,重視民間融資,包括直接融資、發展保險業等,而泉州在這方麵還是比較欠缺的。

二、海西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發展戰略比較

海西區與“長三角”、“珠三角”定位不同。海西區稱之“海西”,就因為東岸有個台灣,可以形成“海峽經濟區”。“長三角”定位是麵向全世界,“珠三角”是麵向全中國。海西區區域特色更為明顯,一要發揮對台優勢,形成兩岸不同體製機製的銜接區。這種製度融合需要有個過渡,選擇福建作為過渡區域是最合適不過的。二是海西區政治意義高於經濟意義,要在兩岸統一中發揮重大作用。

從“長三角”、“珠三角”和海西區定位可以看出:第一,從土地麵積看,海西區27萬平方公裏,“長三角”21萬平方公裏,“珠三角”18萬平方公裏。第二,從經濟總量看,“長三角”(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經濟總量大,2012年上海GDP超過2萬億元,江蘇5.4萬億元,浙江超過3.4萬億元。“珠三角”GDP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主,去年廣東經濟總量5.7萬億元,“珠三角”占了3萬億元以上。海西區GDP加起來是3.2萬億多,經濟總量相對較弱。第三,從戰略定位看,“長三角”要做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基地,要建成世界級的城市群。“珠三角”是科學發展的實驗區、改革的先行區、擴大對外開放的國際門戶,世界先進製造業和先進服務的基地,全國重要經濟中心。第四,從產業看,“長三角”優先發展服務業,目前上海服務業比例達到60%,浙江在48%左右,福建服務業比例反而下降了。福建二產還有發展空間,目前沒有達到“天花板”地步。但二產占比太高,提供財稅比較有限,經濟結構就有問題。在三個經濟區中,產業發展重點不一樣。在高附加值領域,“珠三角”發展重點是現代服務業、現代裝備製造業,要建成嶺南特色的現代農業體係。海西區要承接台灣服務業轉移,發展優勢產業。所以,從產業體係、戰略定位、區域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看,三個經濟區有不同。我們要對規劃進行分析,才會知道各個地方往哪裏發展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