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單一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人才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甚至成為製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瓶頸。為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泉州師範學院堅持走以質量求生存、以實幹求實效、以特色謀發展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高等教育大眾化視域下本科應用型人才個性化培養的新路徑,實施“卓越人才培養工程”四大計劃(卓越人才課程計劃、卓越教師課程計劃、協同創新項目計劃、創業項目支持計劃)。2014年,“高等教育大眾化視域下本科應用型人才個性化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獲得福建省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卓越人才培養工程”中的“卓越人才課程計劃”是以提高學生人文科學素養為主旨,以課程班方式為載體,以大二、大三學生為主體,以“泉州灣大講堂”為授課方式的教學實踐探索。課程班參加者由二級學院按一定比例推薦,參與學習者在聽課活動中必須提交對自己促動最大感受最深的體會作為學習成果;學習期限為一學年。學校聘請校、企、政、商各界知名人士來校授課,授課方式靈活,專家學者用漫談的方式進行開放式授課。大講堂共開設九堂課,分別是泉州師範學院原院長黃子傑的“領袖素質——卓越人才應當具備的潛質”、參與兩次南極科考的戴聰傑教授的“南極科考和海洋文化”、台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汪毅夫的“民間信仰與兩岸交流”、泉州市副市長陳榮洲的“兩岸關係縱橫談”、福建恒安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劉瑩的“企業用人的素質要求與人才培養”、龍岩學院院長李澤彧的“2012:美國高校的印象與思考”、泉州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斌的“微博與生活”、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鴻階的“‘三規劃兩方案’與福建經濟發展願景”、泉州師範學院副院長林華東的“國學與中華文化的傳承”。報告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深入淺出、圖文並茂,拓展了學生的人文科學視野,促動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開闊了學生認識社會的眼界。
大講堂結束後,為了向更多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我們以《泉州灣大講堂》為名,對其中八位嘉賓的學術報告現場記錄做了認真整理編輯,並提交演講嘉賓校對。《泉州灣大講堂》的彙編工作得到各級領導、專家學者、企業老總和師生的大力支持與幫助,許多老師和學生參與了記錄、整理和後期校對,在此一並表示衷心感謝。
限於編者水平,難免出現錯誤與疏漏,誠望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