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鹿剛(今陝西富縣附近)判官種世衡為防禦西夏,在清澗城教官兵和百姓練習射箭。由於辦法奇特,連僧道和婦女也都積極參加。
原來,種世衡教官兵和百姓射箭,是以銀為的(靶子),誰中了,這銀靶子就歸誰。能射中銀靶的人多了,他就把比較大的銀靶子縮小,但重量如故,不過是變厚了而已。分派徭役時,也叫大家射靶子,誰射中了,可以免服徭役。如果哪個人有了罪過,同樣必須首先射的,依據中與不中再具體量刑。這些措施,調動了人們練習射箭的積極性,清澗城幾乎成了人人善射的武裝邊城,這對於有效地抗擊西夏的進攻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古代有這樣一個“以銀為的”的佳話,在革命戰爭年代也有一個遊擊隊銀櫃製敵的故事。1928年春節,是海豐蘇維埃政權成立後的第一個春節。正當人們歡慶節日的時候,敵人又向蓮花山根據地發動進攻。元宵節後的第二天,白匪軍便氣勢洶洶地竄進了根據地的一個山村。折騰了半天,連個人影也沒有找到。忽然,一個白軍發現有人抬著銀櫃(繳獲惡霸地主的祖傳銀櫃)往蜈蚣嶺方向逃去。敵人便快步追上去,一心想搶回銀櫃。這兩個抬銀櫃的正是遊擊隊員化裝成的,他們跑著跑著,放下銀櫃就跑進了樹林。白匪見兩個人撂下櫃子跑了,便涉過小河,一窩蜂地擁向銀櫃。兩個白匪軍上前來抬起竹杠,“轟”的一聲響,銀櫃開花了,火光衝天,山穀震動,圍著銀櫃的白匪軍,有的“坐”了“飛機”,有的倒在地上嘴啃泥,哭爹叫娘,亂成一團。隨著爆炸聲,遊擊隊員則從四麵八方衝了上來,打了個漂亮的殲滅戰。原來銀櫃中間放著一個裝了炸藥、雷管的木箱,木箱周圍填滿帶尖的石頭和瓷片、鐵片,並設置了引爆裝置。白匪抬起杠子時,雷管被引爆,進而引起了爆炸。
在中國近代史上,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支付了大量賠款,這些賠款都是用白銀支付的。其中,第一次鴉片戰爭賠款為銀2100萬兩、第二次鴉片戰爭賠款為銀1600萬兩、日本侵台戰爭賠款為銀50萬兩、甲午中日戰爭賠款為銀2億3千萬兩、八國聯軍侵華賠款為銀4億5千萬兩等。這些賠款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國家財政枯竭,人民窮困潦倒,卻養肥了侵略中國的列強。
眾所周知,銀是一種貴重的金屬,直到現在,銀仍然被人們視為一種尊貴和財富的象征。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不僅僅把銀用來製作首飾和工藝品,在工農業生產中,包括在化學工業中,銀這種古老的金屬找到了它新的用武之地。攝影膠片要用含銀的鹵化物,離開了銀,也就沒有了我們十分喜愛的攝影藝術和電影藝術了。如今全世界每年用在感光材料上的銀達200多噸。銀的又一特性是在金屬中導電性最強,因此在一些精密儀器和袖珍收音機裏都使用銀導線或鍍銀導線。人們喜愛銀的月亮般的明媚光澤,喜愛銀製工藝品高貴典雅的品質。盡管銀不易氧化,但在空氣中少量硫化氫的作用下,卻會因生成硫化銀汙跡而黯然失色。告訴你一個除去銀製品汙跡的小秘密:用氨水擦洗,爾後用濕布輕輕擦幹淨,銀器就會恢複原來的光澤了。
銀在現代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大顯身手,這裏還有一個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生活中離不開的鏡子,就是通過一個叫做銀鏡反應的化學反應製作的。在銀鏡反應裏,硝酸銀跟氨水起反應,生成銀氨絡合物,它把含醛基(如乙醛)的物質氧化,而銀氨絡合物的銀離子被還原成金屬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按步驟表示如下:Ag++NH3·H2O
AgOH↓+NH4+AgOH+2NH3·H2O
[Ag(NH3)2]+OH-+2H2OCH3CHO+2[Ag(NH3)2]+2OH-
→CH3COO-+NH4++2Ag↓+3NH3+H2O工業上利用這一反應原理,把銀均勻地鍍在玻璃上製鏡或製保溫瓶膽(生產上常用含有醛基的葡萄糖作為還原劑)。
銀,這種閃著明媚光澤的貴重金屬,在現代文明的映照下,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死海不死的故事在巴勒斯坦和約旦的交界處,有一個大湖———死海。那裏既看不到翱翔雲天的飛鳥,也看不到遊蕩自如的魚蝦。湖的周圍寸草不生,一片荒涼。
公元70年,在耶路撒冷保衛戰時,羅馬軍帥狄度帶領一隊士兵押著幾個奴隸來到死海邊,他下令處死這幾個奴隸。士兵們將帶著鐐銬的奴隸投進湖裏,可過了一會兒,被扔進湖裏的奴隸像穿了救生衣一樣,一個個又浮上水麵並被波浪衝到岸邊。狄度下令將衝到岸邊的奴隸再扔進湖裏,不大一會兒,奴隸們又被衝了上來。一連幾次都沒有把這幾個奴隸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