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102)聞劇變袁紹驚愕,戰昌平孟德危機(1 / 3)

渤海太守府,袁紹正得意的舉著戰報對軍師許攸說道:“軍師,前日捷報,鞠義以三萬先登死士大破曹操所部兵馬,連猛將典韋都身中數箭,若不是那個名不見經傳的許褚突然衝了出來攔住顏良,典韋此番必死無疑。”許攸聞言,撫著胡須低聲道:“在下曽聽聞那許褚在董卓軍中時同並州趙雲戰的不分上下,如此觀之,所言非虛啊!”袁紹放下戰報,興奮的站起身來:“如今呂布主力被董卓拖住寸步難行,隻要再有個三五日光景,我定可全殲曹操所部兵馬。進而直取徐州陶謙,到那時我坐擁兩州之地,再聯合西涼董卓夾擊呂布,而後同董卓平分天下,哈哈!”

話音未落,門外袁譚麵色驚恐的衝進了堂中對袁紹抱拳道:“父帥,大事不好,剛剛接到洛陽五百裏加急,公孫瓚集合七路諸侯攻破都亭,董卓前營將軍文聘、張繡臨陣倒戈董卓走投無路****而死,西涼李傕、郭汜所部兵馬聞訊率領兵馬投降呂布當即被呂布奪下兵權,押赴洛陽,留馬超統帥甘涼全境,所部兵馬盡數留在涼州,呂布如今隻帶趙雲、劉備等數人快馬返回洛陽,想來如今應該到了洛陽了!”此話一出,袁紹原本還在揮舞的手僵在半空,整個人如同遭受雷擊一般表情木然。袁譚自出仕起從未見過父親如此表現,當下是勸也不是退也不是,在原地尷尬的滿頭大汗不知如何是好,最後還是許攸開口道:“主公,如今董卓身死形勢驟變,不能再拘泥於之前的計劃,必須立刻作出變更!”

袁紹聞言,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轉身對許攸抱拳道:“先生如此言語,莫非胸中已有韜略?”聽聞袁紹此言,許攸差點沒氣的背過氣去,心中暗暗罵道:你大爺的,我還不是要給你父子倆解圍,我也不過才剛知道消息,哪裏來的韜略可歎。盡管心中氣憤,但是許攸還是長舒了一口氣,在最短的時間內整理了一下思路,而後迎著袁紹父子充滿希望的目光緩緩開口道:“現今形勢,我軍已然同天下諸侯對立,毫無退路可言,隻好背水一戰,如今呂布大軍未同曹操所部兵馬彙合,我軍當精銳齊出先滅曹孟德等九部兵馬,而後以逸待勞同勞師遠征的呂布大軍再做周旋。”

說句心裏話,目前形勢險惡萬分,董卓這一死可是把袁紹給坑苦了,不過既然已經和天下諸侯,自己也隻有拚死一戰,勝,問鼎天下,敗,粉身碎骨。袁紹閉上眼睛沉思片刻,隨即開口道:“傳令渤海各處軍馬全部開拔,三日後在昌平、東川一線會師,命顏良、鞠義所部兵馬三日內不得妄動,待我大軍到後圍殲曹孟德所部。”隨著袁紹決心下定,渤海郡全部進入備戰狀態,張南、高幹、何茂、王摩等袁紹軍主力將領率領所部兵馬紛紛開拔前往昌平與前線的顏良、鞠義彙合,一場大戰蓄勢待發。

東川昌平一線,如今已成修羅戰場,曹操彙合河內太守王匡、北海太守孔融、兗州刺史劉岱等八路諸侯雖然憑借兵力優勢死命壓製住鞠義所部五萬先登死士的猛烈進攻,但是自身傷亡也是十分慘重,猛將典韋重傷,各部兵馬全都傷筋動骨,曹操無奈,隻好分兵王匡、袁遺、孔融、劉岱四路諸侯鎮守昌平,自己則率領部分主力坐鎮東川。麵對戰鬥力強悍的先登死士,連郭嘉也難以再倉促間想出破敵之策,於是九路諸侯隻能憑借東川、昌平兩處要塞很有利地形嚴防死守,而對麵的鞠義似乎也不忍心自己親手訓練的先登死士還沒有同真正的對手——陷陣營交鋒便傷亡過半,不顧顏良的連番催促也駐紮在東川城外,顏良盛怒之下率領本部騎兵三萬餘離開大隊圍困昌平,雙方陷入僵持狀態。

官道上,大隊的兵馬綿延漫山遍野足有十數萬之多,所有兵將全部身穿白盔白甲,分為三個部分,第三部分列成玄武戰陣,將大軍輜重圍在中央緩緩前行,陣型中央兩員大將一人身穿黑雲甲,手握青龍槍,另一人衣著烈焰鎧,手提黃龍鉤鐮刀,此二人正是並州主力戰將高順、張遼,二人奉呂布之命率領陷陣營及陶謙、張超所部兵馬看護大軍輜重;第二部分主要為騎兵,以並州戰騎和從涼州洛陽等地整編的董卓軍騎居多,夾雜著北方諸侯如公孫瓚、韓馥等人的一些騎兵,坐鎮主將乃是江東猛虎孫堅孫文台及所部將校,第一部分列為六個縱隊,刀盾兵居於最外側,長矛手次之,弓箭手次之,隊伍最前方豎立著八杆大皂旗,分別寫著“呂”“袁”“孫”“馬”等諸侯的名字,當先六位全身戎裝的諸侯簇擁著一人,此人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麵吞頭連環鎧,腰係勒甲玲瓏獅蠻帶,胯下嘶風赤兔馬,隨身將領胡車兒扛著那杆令世人聞風喪膽的方天畫戟跟在身邊寸步不離,此人正是聯軍統帥當世豪傑呂布呂奉先。

此時呂布的威望與鋒芒在諸侯軍中已經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不講別的,就衝他為了馬家兄妹千裏赴甘涼,數計破牛輔,一戰定韓遂等等豪情壯舉便令眾諸侯看到了呂布膽略;任命公孫瓚為聯軍代統帥而不是並州軍大將為主將,命令並州所部兵馬全部劃歸公孫瓚節製,令眾諸侯看到了呂布的人品;留守的公孫瓚在袁術等諸侯不服的情況下,依然憑借幽州、並州、江東等數個州郡的兵馬攻進大營焚殺董卓,讓眾諸侯看到了呂布的眼光;憑著三點,再加上呂布的智謀、氣量、武勇和麾下兵甲頑強的作戰風格,眾諸侯已經徹底被呂布所折服,就算是袁術這樣以四世三公自詡,平日裏趾高氣揚不把任何放在眼睛裏的主,望著呂布的眼神也充滿了崇敬,此刻,基本上可以說,隻要呂布不造反、不篡漢,眾人都是唯呂布馬首是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