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椎綜合征臨床觀察附460例療效分析
頸椎綜合征,為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慢性、退行性、複發性疾病。其誘發原因多因慢性勞損或急性外傷使椎體移位、致頸部軟組織損傷引起頸胸段脊柱內外平衡因素失調,刺激壓迫神經根、椎動脈脊髓而出現的一種綜合征。它屬於祖國醫學的“氣血虛”、“血瘀”、“痹證”的範疇。
我們於1984年-1998年以電針治療為主,輔以“自身牽弓”的頸活動,臨床觀察460例,療效較好。
一、一般資料
性別:本組病例男310例,女150例。年齡:30歲以下8例,31至40歲50例,41至50歲112例、51至60歲220例,61歲以上70例。符合一般文獻報導中老年人發病率較高。職業:幹部150例,工人60例,會計50例,打字員55例,家務46例,教師35例,售貨員35例,商人24例,演員5例。長時間書寫打字低頭彎腰的工作職業是本病發病的重要誘發原因。病程:1月以內30例,2至6月90例,7月至1年124例,2至5年125例,5年以上91例。
臨床症狀:460例中,疼痛430例,酸沉125例,麻木236例,竄痛230例,無力241例,頭暈25例,視物模糊30例,胸憋悶19例,行走困難3例。
3.臨床體征:本組病例中有頸、肩、背、臂、痛麻者420例,痛觸覺減退250例,有肌肉萎縮者35例。膝跟腱反射減弱4例,亢進2例,霍夫曼征及巴氏征2例。
X線片所見:4克例中有430例作過頸椎照片,40歲以上的患者有9070左右發現椎體前緣骨質增生,生理曲度變直或後突占409例,椎間孔及椎間隙變窄84例,頸部前後縱韌帶鈣化32例,頸椎及腰椎碘油造影有部份梗阻6例。
腦血流圖:20例患者伴有頭暈,作腦血流圖檢查,發現腦血流量偏低,血管彈性減弱。
診斷分型:根據患者年齡、病史、症狀等體征、X線和血流圖所見等情況分析,將460例分為神經根型364例,椎動脈型20例,神經根及交感型72例,脊髓型4例。
治療方法:根據病變部位及經絡循行取穴如下:頸、肩、脊、臂痛或麻,天柱、定喘或華佗夾脊穴、臂臑、曲池、外天、中諸等穴。
“一夜效膏藥”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
摘要:80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一夜效膏藥”治療組(50例)和“狗皮膏藥”對照組(30例)進行臨床療效觀察。結果:治療組治愈顯效率82%,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治愈顯效率37%,總有效率43.;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臨床觀察表明“一夜效膏藥”具有治療時間短、作用迅速、有效率高的特點,是治療頸椎病等退行性骨關節病的特效藥物。
關鍵詞:一夜效膏藥頸椎病狗皮膏藥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一般首選非手術方法治療,如理療、牽引、按摩等,為探討有效的治療方法,方便患者,筆者經過多年潛心研究,製成“一夜效膏藥”。該藥已獲得國家級發明專利,並在臨床廣泛應用。為進一步驗證、肯定其臨床療效,我們對80例頸椎病患者進行了臨床療效觀察,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頸椎病患者80例,均根據臨床症狀,體征及X線片檢查確診。其中:男17例,女63例;年齡26-65歲,平均513歲;病程2月-20年,平均4年。治療隨機分為兩組,其病程、年齡及病情輕重的分布均具有可比性。“一夜效膏藥”組(治療組)50例,“狗皮膏藥”組(對照組)30例。“一夜效膏藥”係中藥膏劑,主要成分是乳香、沒藥、羌活、桂枝、血竭、山慈菇、黃柏、續斷、木香等,以芝麻油、黃丹為基質熬煉成膏劑,分攤於膏藥裱背布上,每貼5克。狗皮膏藥為市售膏藥。貼敷方法:將膏藥加熱軟化後貼敷於大椎穴一貼,部分病例加敷一側或雙側肩井穴。兩組均觀察3-7天,治療組平均觀察3.4天,對照組平均觀察4天。
治療組部分病例在貼敷368後局部皮膚出現輕重不等的皮疹,皮膚潮紅、瘙癢,停藥72小時後消退。
療效評價標準:臨床治愈,臨床症狀消失,頸部活動自如,上肢感覺運動恢複正常;顯效:症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或顯著減輕;有效:症狀及體征均有改善;無效:症狀及體征無改善。
二、結果和討論
根據動物實驗報告的毒理學資料,“一夜效膏藥”貼敷於皮膚上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藥物可達組織深部發揮作用,而對全身並無急慢性毒理反應,本組觀察50例病人,除極個別患者皮膚局部發生接觸性皮炎外全無其他不良反應。運用現代手段進一步探討膏藥作用機製:方中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羌活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桂枝溫經散寒;血竭行瘀止痛;黃柏利濕解毒、消導瘀血;續斷強筋壯骨、扶正固本;木香辛香走竄,協諸藥通達病所,諸藥相合共奏祛風勝濕、溫經散寒、逐瘀散結、通絡止痛之功。黃丹、麻油為熬製膏藥的賦形劑,更有促使藥物透入肌膚深部,發揮藥效的功能。
以此機製,進一步精選其有效成分,在不影響療效原則下,可改變成增加劑型,更方便在各個部位的貼敷。膏藥中引起皮炎的成分,有可能就是穿透力極強的有效因子,不宜刪減,但可在賦形劑中加入抗過敏、保護皮膚的藥物,以延長膏藥作用時間,增強藥效和減少皮炎的發生。
綜上所述,“一夜效膏藥”確係治療頸椎病等退行性病變之良好的外敷藥物。其作用深達、顯效迅速、不良反應甚微,同時不受年齡、時間、地點和環境條件限製,使用方便,它的推廣和應用必將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
封閉治療網球肘
本病是肘關節外側以疼痛為主的綜合征,因常見於打網球的運動員,故稱之。
其病理主要因穿出的總伸腱的纖細血管神經束受到前臂旋轉擠壓外力發生創傷性無菌炎症,而產生典型局限性疼痛的綜合征狀。
檢查時在肱骨外上髁前下方常有明顯典型而精確的壓痛點,有時可沿橈側腕肌向下放射,重者握物無力,筆者根據上述病理的改變用封閉療法治療網球肘,取得較好療效。
現把封閉方法介紹如下:
患者肘關節屈曲90度前屈中立位放在桌上,常規消毒後,術者用消毒之拇指於肱骨外上髁前下方按壓痛點,當觸及最痛點後,在此處進針注射利多卡因加醋酸潑尼鬆龍,但穿刺時部位要準確,有麻木針感出現時抽無回血即可注入藥物。注射後用三角巾懸吊患肢,休息3天後,再行第二次封閉。3-5次為一療程。大部分患者一個療程即可痊愈。
正骨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伴腰椎小關節紊亂症的經驗
筆者從近四十年的臨床經驗,觀察到541例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常常伴有腰部其他各種損傷和病變,如腰椎小關節紊亂、腰椎椎管狹窄症、骶髂關節錯位等並發症,本文重點討論腰突症並發腰椎小關節紊亂的正骨手法治療經驗。
自1968年7月-1997年6月,在30年中觀察541例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例中,並發腰椎小關節紊亂有475例,占總數87809,在治療過程中,筆者深深體會到:隻有重視和同步進行治療,取效快,療程短,反之則療效差,療程長。現小結於下,供同道參考。
一、臨床主症
腰突症並發腰椎小關節紊亂的主要體征:患者多有腰部扭傷史,傷後出現腰腿部疼痛,單側為多,脊柱側突畸形,腰椎病變節段處有壓痛,按壓時同側下肢呈放射痛,腰活動明顯受限,前屈後仰均不利(如單純腰突症,腰部過伸時受限明顯)患側下肢直腿抬高試驗。拉氏試驗,屈頸試驗。小腿部有定性麻木酸痛區(單純腰突症多以小腿麻木為主足部肌力下降,咳嗽大便時用力不當,腰腿痛加劇。
腰椎X正位片,腰椎側突畸形,病變兩側間隙不等:患側)健側,側位片:腰椎正常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後突畸形,斜位片:伴有腰椎小關節紊亂者,可見小關節間隙變窄。
二、正骨手法治療
1.拇指推揉法:患者正坐,術者低坐於患者背後小発上,用拇指指端部分在患者骶棘肌處做有節奏的有裏向外的回旋運動,手指必須緊貼皮膚,使皮膚隨手法而動,手指切不可在皮膚上磨擦,手指用力方向必須與肌纖維方麵呈垂直方向進行,有時患者背部可靠在術者頭部,使腰部肌肉充分放鬆,便於術者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