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關於生命的起源和特征,即什麼是生命的問題,中國古代文獻有很多論述。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認識到人是自然的產物,“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與此同時,《管子》這部書更進一步指出:“人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關於人的生命形成,《莊子》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的形體一旦形成,就會呈現出人類生命活動特有的機能。這一機能,中醫把它概括為形、精、氣、神四個方麵。古人也認識到人的正常生命活動具有“新陳代謝”的機能,這種代謝過程,是靠升降出入的氣化功能完成的。《內經》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這種升降出入,正是生物生命活動的特征。

現代醫學認為,一切生命都具有共同的主要的特征,即遺傳與代謝。按近代觀點來看,生命的遺傳與代謝表現在核酸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人體是由各種細胞組成的,細胞的數量驚人。以大腦為例,至少有一百四十億個神經細胞。生命的基本特征,遺傳與代謝,就在這一個個獨立的小生命中進行。而它們的本質則表現在於核酸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人體內的蛋白質分子,據估計不下十萬餘種。每一類生物都各有其一套特有的蛋白質,不同種類生物體內完全相同的蛋白質分子實屬罕見,所以各類生物體的功能活動都表現得千差萬別。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動物,就因為組成人體的蛋白質與組成動物的蛋白質不同。動物之所以區別於植物,也是因為構成二者的蛋白質各異。生物既有共同的特性,卻又彼此千差萬別,原因就在於所有生物體都由同一類型的東西(蛋白質)構成;而這類蛋白質相互之間又是有所區別的。

代謝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它的全部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的。迄今已知的酶有一千餘種,它們都是蛋白質。此外,對代謝起調節作用的許多激素,也是蛋白質或其衍生物。代謝過程的順利完成,使得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自身的生長、發育、繁殖、衰老和死亡過程,過程長短是由各類生物的進化程度、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以及適應環境能力而決定的。

生命的過程,可以說是生物個體不斷建造修複與分解破壞兩個過程的對立統一。外界的物質被生物個體有選擇地吸收後,在體內同時進行建造修複活動和分解破壞活動。當建造修複作用超過分解破壞作用時,生物個體就可以生長、發育、繁殖;當分解破壞作用超過了建造修複作用時,機體就逐漸衰老,趨向死亡。死亡意味著機體已失去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起碼條件——代謝停止。隨著代謝的停止,生命也就宣告結束。

遺傳是生物體有別於非生物的另一突出的生命特征。什麼是遺傳基因?蛋白質去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合而形成的一類綴合蛋白質就是遺傳基因。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去氧核糖核酸(DNA)兩類。它廣泛存在於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微生物細胞中。RNA在細胞質中的含量較多,占細胞總RNA的90%左右。它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98%以上),它是構成細胞核的主要成分。它與遺傳信息的傳遞、翻版息息相關。正是這個神奇的物質,使各種生物得以傳種接代,繁殖衍化。人類能世代相傳,也靠的是遺傳基因。通過對蛋白質的考察、研究,現在我們認識到“生命是蛋白質存在的方式”。它參與了生命的一切活動:構成細胞、代謝、運動(肌內收縮、血液循環、呼吸、消化、軀體運動)、運載、免疫、創傷遺傳信息的控製以及細胞的通透性、記憶、識別等等。我們研究蛋白質不僅為了認識生命活動,還為了最終能夠改造生命活動。

盡管生物都有著生命活動,但生命的長短對每個生物說來則是不一樣的。“有生就有死”,這本是支配一切生物的自然規律。人類深入研究生命活動的奧秘,就是為了使生命適當延長。

生命的活力如何體現

祖國醫學認為“真氣”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抗病免疫健身延年益壽的主要動力。真氣充足則身體健康,真氣不足則身體衰弱,待真氣消失,人的生命便會結束。

真氣由先天精氣和後天精氣化生而來。先天元精化生,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後天精氣來源於水穀和天氣。《靈樞·刺節真邪論》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人在生活過程中,元精之氣不斷消耗,尚須不斷地給予補充。後天之精氣是由口鼻攝取的氧氣和養料(古稱陽精陰精),隨著血液循環到達機體各部,在氧化過程中產生熱和能,為人體提供生命動力。

真氣在人體的部位不同,表現出來的活力也不一樣。明朝名醫張景嶽說:“氣在陽即陽氣,氣在陰即陰氣,在胃日胃氣,在脾日氣,在裏日營氣,在表日衛氣,在上焦日宗氣,在中焦日中氣,在下焦日元陰元陽之氣。”還有人管在經隧的氣叫經氣。可見真氣的功用是多方麵的。

真氣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從胚胎初具到發育成長,由壯及老,所有生命活動,都以真氣為根本動力。若能保持真氣充足,生物就能身體健康,精神充沛。真氣消耗而得不到補充,身體就要逐漸衰弱。真氣消失,生命隨之終結。

在生物界,不論是單細胞生物、動、植物還是人類,都有其自身發展的巨大生命力。古人對此有不少精辟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一百多年前在俄國瓦舒次庫出版的《聖彼得堡大觀》一書裏,曾有這樣一段記載:1755年在費登司基村,有一個農夫叫克雷洛夫,他當時已經60歲,結過兩次婚。他的第一個妻子受孕過21次,一共生了57個孩子:四胞胎4次,三胞胎7次,雙胞胎10次。第二個妻子受孕過7次,一共生了15個孩子:三胞胎l次,雙胞胎6次。1782年2月27日莫斯科尼古拉修道院提供的一份報告中說:蘇伊司克州有一個農民叫瓦西裏耶夫,曾結過兩次婚,一共生了87個孩子。第一個妻子生產了27次:四胞胎4次,三胞胎7次,雙胞胎16次,共生了69個。第二個妻子一共生了18個孩子:三胞胎2次,雙胞胎6次。瓦西裏耶夫在他75歲的時候,已經有了87個子女,當時還活著的有83個。此外,人體也表現出相當大的生命活力。例如,切除一葉甚至一側肺髒或切除了一側腎髒的人,仍能很好地生存。肝髒功能更是驚人,有些人75%的肝髒受到損害,肝功檢查結果卻可以是正常的。由此可見,生物界(包括人類在內)蘊藏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如果我們用科學方法,一方麵排除妨礙其生命活力發展的因素,另一方麵強化促進其生命活力發展的因素,則每一種生物的生命活力將會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