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為仁的方法,就是要克製自己頭腦中不正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內心的自覺,重視自己內心的修養,來達到仁這種最高的境界。孔子闡釋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去達到仁需要做的幾個方麵,首先要篤信好學,要有一股死守善道的精神,認真執著地追求;一切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要把希望和努力放在別人身上,即“君子求諸己”來修仁德,從自己身邊的點滴事情做起;“能近取譬,為仁之方”則是修養仁德的好方法;在實行的過程中,還要時時地檢查自省自身的思想和行為,“吾日三省吾身”,發現了不合乎仁德的苗頭或行動,應及時改正。
1.篤信好學,才能悟得“仁”之真諦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生在家裏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也要尊重長上,說話要謹慎,言行要一致,要廣泛關心愛護眾人,要多與有仁德的人接近。做完事後還有時間和精力,就要抓緊時間閱讀詩書六藝的書。”
國學鏈接:何為“子曰”
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曰”就是“說”,合起來就是“孔子說”的意思。
諸子之言: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一句,另一方麵強調學生在家裏一定要孝順父母,在外麵一定要尊重長上;另一方麵也從對學生的“居家”要求引出對學生的“外出”行為規範要求;同時也顯現了孔子對學生“為仁”之本——“孝悌”的特別重視。另外,也同時強調了學生“居家”和“外出任職”行為規範要求的重要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說,要求自己的學生在家裏、在學校裏、在外地任職,都要嚴格要求自己,遵守行為規範。
“謹而信”一句,主要從對學生的“言”、“行”兩方麵提出具體要求。一方麵要求學生說話要慎重、嚴謹、縝密;另一方麵要求學生言行要一致,說話做事都要講信譽,要有誠信。
“泛愛眾,而親仁”一句,體現了孔子對學生要求的層次性和辯證性。首先要求自己的學生要有“仁愛”思想,廣泛關心愛護眾人,在此基礎之上又提出要求,要求自己的學生要與有仁德的人多接近。可以看出,孔子主張的“愛人”是有所區別的,一種是單向的純粹的“給予”、“無私奉獻”式的“愛”;另一種“愛”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即要求學生在“愛人”的同時也要向對方學習,也要有所收獲、有所提高。要求學生“親仁”、“近仁”,在“親仁”、“近仁”的過程中得到“仁者”的關心、愛護、指導和感染,以完成學生自身的“成仁”過程。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句,透出幾個意思。一是強調了學習經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不學習詩書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仁”;要深刻地理解“仁”的含義,隻有認真、深入、細致、反複閱讀體會儒家經典著作,才能悟得“仁”之真諦;隻有親身施行“仁愛”,在長期的“愛”與“被愛”的體驗過程中,才能逐步提高完善自身德行。二是闡明了“行”與“學”的關係,即以“德行”為“本”、為“先”,以“文藝”為“末”、為“後”。三是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點,並表明了學習和工作的關係。要求自己的學生在家庭和學校要“學文”,在外出任職後依然要抓緊利用閑暇,利用餘力“學文”;要擺正“工作”與“學習”的關係,首先要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工作,工作之餘再抓緊閑暇學習提高;要終身堅持閱讀聖賢書,學習聖賢們的成德方法,不斷實現自身完善,不斷使自己的工作及言行更加符合“仁”的標準。
延伸思辨:德在才前
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今天,在以考試分數計成敗的升學率麵前,智育被抬到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德育卻退居其後,陷於尷尬境地。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強了,卻是以德育的削弱為代價的;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卻是以思想道德水平停滯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為代價的。科學文化固然重要,但若德與才不能兼備,就難以保證今後人生不走歪路。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我們要重視對自己德與才的培養,為今後漫長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精彩典故:
子路問學
孔子曾經問他的學生子路愛好什麼,子路回答說:“愛好長劍。”孔子說:“我並不是問你這個,而是說憑你的才能,加上努力學習,你的能力就沒有人能比得上了。”子路不解其意,便問道:“學習也有好處嗎?”孔子列舉了不少的事例向他說明學習的好處。孔子說:“一個國君手下如果沒有善諫的官,他就閉目塞聽,政事就會出差錯;一個士人如果沒有一個善於教誨的朋友,品德就會有缺陷;木材打上墨線才能鋸得直,人接受規勸才會無所不通。從師學習,而又好問,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而毀仁棄義,厭惡士人,離犯罪就不遠了。所以想做賢能的人,不能不學習。”子路又問孔子:“南山上生長的竹子,不用揉搓本身就是直的,砍下來做箭用,可以射穿牛皮,又何需學習呢?”孔子聽了,沉靜地答道:“如果把箭的末端粘上羽毛,把箭頭磨得鋒利,那不是會射得更遠嗎?”子路聽了孔子的一番話,佩服得趕緊彎下腰拜道:“我恭敬地聽從老師的教誨。”孔子的話向子路表達出這樣的思想:學習應該包括兩方麵,一是技術知識的學習,二是道德的培養。這兩方麵都具備了,就是篤信好學,才能使自己修好仁德。
君子不可以不學習
一天,孔子在家閑坐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孔鯉感歎地說:“君子是不可以不學習的,與人會麵不可以不修飾,不修飾儀容就會顯得不整潔,儀容不整潔就顯得對人不尊重,對人不尊重就等於失禮,失禮就不能立於世。那些站在遠處仍顯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飾有整潔儀容的人;與人接近而讓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學問的人。就像地勢低窪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裏,就會長出水草,從高處看,誰會知道這不是從地下噴湧出來的泉水呢。”
孔鯉聽完以後,問道:“那麼父親的意思是說君子一定要善於修飾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經常教導我說,君子隻要保持本質就可以了,不需要講究文采嗎?”
孔子說:“鯉呀,你還沒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質一樣重要,文質彬彬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如果一個人過於質樸,缺少文采的話,他就會顯得粗野,流於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講究文采,如果一個人太過於追求文采,文采多於質樸的話,他就會流於虛偽、浮誇、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什麼仁德的。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這才是個君子啊。”
當代鏡鑒:學習是安身立命的基礎
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都是讀書的社會,是書籍大放光彩、充分發揮作用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裏,不讀書,何以獲得豐富的知識?不讀書,何以跟上人類社會發展的步伐?不讀書,何以安身立命?在這樣的社會裏,放棄讀書無異於放棄生存。
俗話說:“有書不讀子孫愚。”輕視書本知識,讀書無用的觀點不僅錯誤而且有害。
可以說在每個名人成功背後,都有一段“三年不鳴”的讀書生活。所謂“窮經皓首”是改變現狀的不二法門。隻有養成讀書的習慣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孔子說,他十五雜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他成為一代宗師之前,他經過了漫長的知識儲備與積澱的過程。
著名學者、國學大師陳寅恪,為了成就一番事業,在39歲之前不談感情私欲,一心攻讀,終於學有所成。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愛書如命,l950年從美國返回祖國時,柳條箱裏沒有裝奇珍異寶,而是裝了800公斤的書和筆記本。美國人硬說其中藏有很大的機密,強行扣留了他的全部行李,並非法將他逮捕。
“香港船王”、“世界八大船王”之一的包玉剛爵士也很喜歡讀書,他之所以能夠稱王於海上,是因為他刻苦鑽研、勤奮不已,有極強的求知心和事業心。海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巨輪在汪洋大海上航行,需要千頭萬緒的航運經營知識。從銀行業半路出家的包玉剛,是怎樣從外行變成內行以至專家的呢?他的回答是:“看看書嘛!”僅僅幾個字,看似輕描淡寫,細品則意味深長。
包玉剛好學不倦是出了名的,他在上海時就自修英語,當時隻覺得也許學了有用,結果來到香港果然用上了。他的英語早已登堂入室,但一有空仍請老師補習,一生從未間斷。包玉剛認為,讀書能讓精神有所寄托,也能安慰自己。學習可以增長知識,而知識是做人和事業必不可少的養料。因為包玉剛博學多才,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都向他授予了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名人的成功無不是因他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博覽群書使他們視野開闊、頭腦靈活。書籍不僅是他們的朋友,而且是他們的終身伴侶。相反,那些知識麵狹窄的人往往變成頭腦遲鈍、思路狹窄、耳目閉塞的人。因此,愛讀書,養成讀書習慣,這是進行知識儲備的重要原則,也是成功的重要起點。
2.學而不厭,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能有什麼困難呢?”
國學鏈接:“何有於我哉?”的兩種解讀
何有:古代常用語,有二義:一是“有什麼”,意思是沒有什麼了;二是“不難”。此處取後者,“何有於我哉”譯為“這對我有什麼難呢?”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對我來說,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呢?”
諸子之言:
南懷瑾先生說:“默而識之”,學問要靠學習知識來掌握,這裏的“識”在古代文字中是與“誌、記”字通用,所以“默而識之”這句話就是說:做學問要寧靜,不可心存外務,更不可力求表現,要默默然領會在心,這是最要緊的。“學而不厭”從字麵理解是做學問的誌趣永遠不厭倦,這在文章上讀起來很容易了解,乍看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深深體會一下,孔子的智慧就在這裏。雖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偉大的就是平凡,能安於平凡是很難的。
據《孟子·公孫醜上》記載,子貢曾經問孔子說:“老師您稱得上是聖人了嗎?”孔子回答說:“聖人可稱不上。我不過是學不厭而教不倦罷了。”子貢說:“學不厭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備,老師您的確是聖人了啊!”可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確不是我們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智仁兼備的聖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千百年難遇一個的啊!孔子由於卓越的教學實踐,在弟子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有的門人,如子貢等對他搞個人崇拜,認為他是“天縱之聖”,即天生的聖人。對此,孔子是感到不安的,他聲明自己不是聖人,“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吾非生而知之者”。此外,有時談到自己,主要是提好學。這段話除了談自己“學而不厭”外,還加了兩條:“默而識之”和“誨人不倦”。正是這樣,孔子才成為了曆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並贏得弟子們的由衷愛戴。
延伸思辨:學無止境
孔子的這句名言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形象:一個孜孜不倦的讀書人,一個勤勤懇懇的教育者。“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早已成為人們所熟知的名言,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直至今天,孔子這句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為人處世仍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學無止境,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必須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方能互補深入,融會貫通。
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就是說知識學得越多,就會覺得自己越淺薄,自己懂的東西實在太少,自己需要去讀去學的東西真是太多太多了。相反,書讀得少的人往往以為自己已經差不多了,自己懂得不少了,殊不知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
有一位年輕人,跟著一位老玉匠學手藝。幾年過去了,他已能雕出許多附帶精美花飾的玉器。這時,他認為自己已經學得差不多了,便向師傅提出出師。師傅聽了未置可否,隻是對他說:“你去把那個最大的木桶提過來,把它裝滿石頭。”
他很快就把石頭裝了進去,師傅問他:“都裝滿了嗎?”他點了點頭,說:“都裝滿了。”師傅又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堆沙說:“那你再把那些沙子裝進去,看還能不能裝得下。”
他拿著沙子往桶裏倒,沙子果然順著石頭的縫隙漏了進去。這時,師傅又問他:“這回真的倒滿了?”他自信地答:“真的裝滿了。”
師傅不再言語,轉身走進房子,舀出一瓢水,說:“那你試著把水倒進去吧。”他接過水瓢,慢慢地把水倒進了水桶,水很快就滲了進去。
他若有所悟。良久,他滿臉慚愧地對師傅說:“師傅,我不走了。”
我們的人生也是一隻桶,你永遠也裝不滿它。隻有不斷地往裏裝填新的東西,生活才會更加充實、豐富。
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這和他們深知“學海無涯”、絕不自滿有著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他們不滿,才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地探索,才會最終獲得世人的認可。
精彩典故:
師曠論學
師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音樂家。一天,師曠正為晉平公演奏,忽然聽到晉平公歎氣說:“有很多東西我還不知道,可我現在已70多歲,再想學也太遲了吧!”師曠笑著答道:“那您就趕緊點蠟燭啊。”晉平公有些不高興:“你這話什麼意思?求知與點蠟燭有什麼關係?答非所問!你不是故意在戲弄我吧?”師曠趕緊解釋:“我怎敢戲弄大王您啊!隻是我聽人說,年少時學習,就像走在朝陽下;壯年時學習,猶如在正午的陽光下行走;老年時學習,那便是在夜間點起蠟燭小心前行。燭光雖然微弱,比不上陽光,但總比摸黑強吧。”晉平公聽了,點頭稱是。
盧思道終知不如人
盧思道是我國隋朝時期的著名學者,小時候就非常聰明。有一天,他父親把他作的詩文拿給朋友們賞閱。出於禮貌,朋友們都伸出大拇指稱讚盧思道,說他文采不凡。盧思道一聽,頓時就有點飄飄然了,好像自己寫的文章真的是字字珠璣、滿篇錦繡一樣。從那以後,他就再也不下苦功學習了。
有一次,盧思道聽說附近有一位名叫劉鬆的學者,知識非常淵博,便去拜訪。當他走進屋子時,正好看見劉鬆在揮筆給人撰寫碑文。盧思道仔細一看,碑文的內容蘊涵著很深奧的道理,其中有許多詞句和典故他都不知道出處,更不用說理解了。頓時,盧思道原有的驕傲之心一掃而空,深感自己的學問確實不如劉鬆。回家之後,他不由自主地感慨道:“我真好比是那井底之蛙啊,今日一見,我確不如人啊!”
從此以後,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再也不在眾人麵前賣弄自己的才華了。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家裏,刻苦自修,一碰到疑難問題,就馬上去請教其他有學問的人。就這樣日複一日,他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寫的文章也有很大的長進。
這一天,盧思道又去拜訪劉鬆,同時非常恭敬地把自己的文章拿給劉鬆看,請他指教。劉鬆仔細看了一遍,然後拍掌讚歎:“想不到你這麼小的年紀,居然能寫出如此文情並茂的文章,真是不簡單呀!”讚歎完之後,劉鬆還非常認真地向盧思道請教,因為其中的一些典故他自己也不明白。劉鬆認為,向一個比自己年輕很多的人請教問題,並不是一件難為情的事情。
通過兩次拜訪劉鬆,盧思道深刻地認識到了“學海無涯”的道理,於是他在學習上比以前更加自覺、更加刻苦了。而就是因為他的不自滿,才為他成為著名的學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代鏡鑒:別讓自己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今天的我們已經步入了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時代,所以“學無止境”在今天也就有了另外一種含義,即如果你停止了學習,也許就要被社會淘汰。何況,現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大為縮短,個人用十幾年所學習的知識,會很快過時。如果不再學習更新,馬上就進入所謂的“知識半衰期”。據統計,當今世界90%的知識是近三十年產生的,知識半衰期隻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電池一樣,會隨著時間和使用而逐漸流失。因此,人們的知識需要不斷“加油”、“充電”。
現在,有很多人都陷入了一個相同的誤區,他們以為人一旦離開了學校就沒有必要再學習了。其實,人的一生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即使沒有意識到,你也是一直在生活、工作中學習。但這種被動的學習效果肯定不會明顯。如果自己能具有不斷的自我教育意識,提高持續學習的能力,你就能克服所有危機,贏得你所希望的一切合理的東西。
小劉曾經在北大度過四年的大學時光,他現在就職於一家軟件公司,做他最擅長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久前,他的公司被一家法國公司兼並了,在兼並合同簽訂的當天,公司新的總裁就宣布:“我們不會隨意裁員,但如果你的法語太差,導致無法和其他員工交流,那麼,不管是多高職位的人,我們不得不請你離開。這個周末我們將進行一次法語考試,隻有考試及格的人才能繼續在這裏工作。”
散會後,幾乎所有人都擁向了圖書館,他們這時才意識到要趕快補習法語了。隻有小劉像平常一樣直接回家了,同事們都認為他已經準備放棄這份工作了。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當考試結果出來後,這個在大家眼中肯定是沒有希望的人卻考了最高分。原來,小劉離開學校以後一天也沒有停止學習,他在工作之餘不僅自學了法語和希臘語,還成為了一個軟件編程高手。
在被稱之為“信息爆炸”時代的今天,不及時“充電學習”,我們隨時都會落伍。所以,我們要時刻鞭策自己:學無止境,要與時俱進,別讓自己成為時代的棄兒。
3.學無常師,擇其善者而從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參照自己的情況加以改正。”
國學鏈接:孔子的老師
據記載:孔子問禮於老聃(老子)、訪樂於萇弘、問官製於郯子、學琴於師襄,甚至還向七歲的項橐學習過(《史記·甘茂傳》)。這便是孔子成為當時大學問家的原因。
諸子之言:
通過解讀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不難看出孔子自覺提高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麵:一方麵,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麵,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提高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自身都能提高。
唐代韓愈那篇著名的《師說》裏也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就是孔子的學習狀況。
朱熹說:“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朱子引尹氏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則善惡皆我之師,進善其有窮乎?”皆有此意。
延伸思辨:以不善者為師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我們一定要用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一切,不能固執己見,以封閉的、狹隘的心態看待不同的觀點和新的東西。隻有做到這兩點,才可能通過理性的比較做出恰當的選擇,然後才能實現“擇其善者而從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對他人的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煉、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
精彩典故:
叔山無趾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很多人都追隨孔子想拜他為師。魯國有個名叫叔山無趾的人,他因為違犯了法律而被砍掉了一隻腳,他遇見孔子以後也一直跟在孔子的後麵,要見孔子並想拜孔子為師。
他見到孔子以後,孔子說:“你做事不謹慎,已經因為犯罪被砍掉了一隻腳,即使你現在找到我也補救不了,有什麼用呢?”
叔山無趾回答說:“我隻是因為不明白事理,所以才會失去腳。現在我找到你,是因為還有比腳更為尊貴的東西存在,我要保全它。天沒有覆蓋不到的地方,萬物都被地所承載,我本來把夫子當成天地,但沒有想到夫子您是這樣的態度!”
孔子聽後,非常慚愧地對叔山無趾說:“我孔丘實在淺薄,先生怎麼不坐下來呢?請您把您知道的道理都講出來,我會非常認真地聽,誠懇地向您學習。”
但是叔山無趾沒有理會孔子就走了。
孔子就對弟子們說:“我今天竟然犯了這樣大的錯誤,怎麼能根據一個人以前的善惡來判斷他的為人呢?像叔山無趾這樣因為犯錯而斷了一隻腳的人,都還努力求學以彌補以前的錯誤,何況是沒有過錯的人呢!我們一定要記住,即便隻有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也一定有人可以做我們的老師,要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把他們的缺點當做自己的借鑒,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地進步。”
吾不如老農
諸葛亮年輕時曾在當時還是荒山野嶺的隆中定居,結草為廬、開山為田,過著躬耕隴畝、博覽群書、遊學訪友的生活。
春風化雨,萬物更新。轉眼之間,麥浪翻滾,諸葛亮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他叫全家做好明日開鐮的準備。
第二天一早,太陽還沒出來,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麥子放倒了一大片。當火辣辣的太陽冒出來時,諸葛均已是滿身大汗,禁不住道:“好熱的天啊!二哥,還是歇會兒再割吧!”
諸葛亮邊割邊道:“小弟,你我還是一鼓作氣,趁今日天氣好割完了再歇吧!”
這時,一個老農夫挑著一擔鬥笠從田邊經過,不由好奇地望著這兩個年輕人,忍不住叫道:“喂——割麥的小哥,開鐮也不看天氣,今天哪能割麥!”
諸葛亮聽老農夫這麼一嚷,抬起頭看了看天,然後不解地問道:“老伯,您老怎麼啦,這天氣不是很好嗎!”
老農一聽,把這哥倆好生打量了一番,這才說:“今天就是不能割!”
兄弟倆相互看了看,問道:“為什麼?”
老農夫拍了拍腦袋:“看樣子你們是讀書人。但是農家都知道今天不能割麥,我也說不出為什麼,反正這是農家的規定。今天有雨,信不信由你。”
諸葛亮望望霞光萬道的天空,說這位老伯可是想雨想迷了心竅,大白天說夢話。
老農夫聽了很生氣,幹脆把鬥笠擔子一放,找個石頭坐下來,衝著諸葛亮說:“好,就衝你這句話,老漢我今天就坐在這看你們的好戲,看是我老漢大白天說夢話,還是你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諸葛亮哈哈地笑了起來,轉身繼續割麥。老農夫見狀,反而坐不住了,走進田裏,動手幫他們將割倒的麥子捆起來。就在地裏的麥子快割完時,山衝裏起了風。老漢忙跑到諸葛亮身邊,焦急地說道:“衝內有風,衝外狂風。小夥計,你別再跟我賭氣了,眼看你一年的血汗就要白流!快跟我把捆好的麥子搬到高處去堆起來!”說罷,抱起捆好的麥子就往高處跑。
諸葛亮看著老農夫那緊張的樣子又好氣又好笑。
這時風緊了,霎時,烏雲滾滾而來,一道閃電劃過,雷聲四起,接著瓢潑大雨傾盆而下。諸葛亮還沒反應過來,大雨已把他淋了個透。不一會兒,山洪衝了下來,把他二人割倒而老農夫還沒來得及捆綁的麥子衝了個一幹二淨。他目瞪口呆地站在田裏,羞愧得無地自容。他想起了孔子關於“吾不如老農”、“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教導。他省悟了,忙來到老農夫麵前,長揖施禮道:“請老伯教我!”
老農夫歎口氣道:“這隻不過是我們這裏傳下來的千年農諺中的一句,‘早上放霞,等水澆榮’,是說一定有大雨;‘晚上放霞,幹死蛤蟆’,明天就必定是好天氣。”
諸葛亮聽罷驚異地說:“天哪,沒想到農諺還有這麼大的學問!老伯,弟子就拜您為師了!”
從此,諸葛亮便經常向這位老農夫求教學習,老農夫還把他帶到懂得農諺更多的農夫那裏學習。不久諸葛亮就記了一大本農諺,這又逐漸打開了他研究天文地理的通路。如果沒有這些知識,諸葛亮日後在赤壁大戰中,怎敢“草船借箭”,又怎能巧妙地瞞過周瑜,借來神奇的東風火燒戰船,最後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呢?
“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對於優秀的人,他們身上的發光點很多也很耀眼,向他們學習你會受益匪淺。對於更多的平凡的人,他們身上也至少會有幾處值得學習的地方,這些地方是你自己缺乏或者並不具有的,向他們學習就是彌補這些不足方麵的最好機會。
當代鏡鑒: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
我們常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都有他的長處,也有他的弱項,隻要你細心就會發現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閃光的亮點。所以我們做人做事必須保持謙虛的態度,學習別人的長處就是要保持低調;學習別人的長處就是要傾聽聲音;學習別人的長處就是要肯定他人的長處。
學習別人的長處要保持低調。對於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說,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人都有虛榮心,不願意低下身子,這些虛榮心就變成了向他人學習的最大障礙,如果你認為自己多麼有本事,多麼有才能,寫的文章都能被稱為經典,那麼你就離遭到別人疏遠的時間不遠了;相反,如果你能低調做人,遇事能請教朋友,就能得到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引起好友的共鳴和好感!低調做人,你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這種收獲一定有助你創造成功的人生。
學習別人的長處要傾聽不同的聲音。俗話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忠言逆耳利於行。”倘若我們大家能夠放下那顆自尊心,認真地聽取別人的意見,肯定能夠從別人的意見當中發現自己的許多弊端,這些弊端又是成功人士所必須克服的缺點,“以銅為鏡,以人為鏡,以古為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知道怎麼傾聽別人的聲音、怎麼開啟別人的心扉是人生又一大學問。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有許多知識未曾掌握或者根本無法了解,通過傾聽他人的聲音,大家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信息,隻要你善於傾聽從而得到別人的好感和支持,那麼,無論哪個朋友都會樂意把自己的知識與你分享。學會傾聽不是一言不發,那樣會讓對方感到你是一個索然無味的家夥,所以你要饒有興趣地引導談話,誘導他說出自己對問題的真實看法。要想對方開啟心扉,應該讓對方消除顧慮,一旦對方覺得與你交談很安全,而你又打心眼裏欣賞和佩服他時,他便會樂意向你開啟心扉。每個人實際上都需要有人與他分享自己的感受,但又害怕向別人表白,得不到共鳴。這就要求自己與他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即使不能接受對方的觀點,也不要橫加指責,要隨聲附和。因為人的思想情感都基本相似,接受這些觀點並不可怕,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來考慮,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贏得了對方的好感,對方的情感有人理解,便會全心地支持你。這將對你的成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