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網絡文學發展20年來各種大事件的一次集中清理和評點。原本以為寫作起來相對於純粹的學術著作要簡單一些,但隨著研究的展開,這種想法被擊得粉碎。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是,麵對各種紛繁瑣碎的網絡文學事件,什麼樣的事件才能算大事件?又如何遴選出這些所謂的大事件?這就要求首先必須建立一個可操作的標準,隻有標準確定了,才有可能去對形形色色的網絡文學事件進行甄別和篩選。然後則要求對整個網絡文學發展史非常熟稔,把各種事件一個也不能少地拎出來,再在此基礎上進行細致的比較和分析,遴選出那些相對比較重要的100個大事件。這個過程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前後比照,左右權衡,去粗取精,歸類整合,搞得不亦樂乎。對事件的點評,就相對要駕輕就熟一點,但100個事件涉及到諸多領域,知識麵之逼窄又時讓我捉襟見肘。
值得慶幸的是,幾位誌同道合的青年學子的參與,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個人智慧之不足。在網絡文學研究方麵,我一直感覺年輕人比我們這些步入中年的所謂專家來得快而直接,他們天然地對網絡具有親近感,平時在這方麵關注也較多,能夠及時跟蹤那些應接不暇的網絡事件。因此,在接過本書的寫作任務之後,我便召集了幾位對網絡文學素有興趣的年輕同好進行研討,在100個大事件確定以後,又分頭寫出點評的初稿,具體的分工是:寫手類:譚武軍;作品類:康瑩;網站類:楊芳琦;活動類:陳偉;成長類:陳禎;研究類:呂蕾;論爭類:都鵬飛;維權類:吳傑。雖然最後收上來的稿子從整體上看並不非常令人滿意,但其中閃爍著許多智慧的靈光和奇思妙想,著實讓我振奮不已,我在對稿件進行統一加工、修改和潤色的時候,除了小部分因為寫得太粗糙被推翻重寫之外,大多還是盡可能地保留原稿的基本風貌,充分尊重大家的勞動成果。在此,我要對他們的傾力付出表達我最誠摯的謝意。
叢書主編歐陽友權教授對本書的寫作給予了諸多指導,先生是網絡文學研究領域的權威,長期浸淫於此,對網絡文學發展的熟悉程度無人能比,本書從事件的選定到歸納分類他都在百忙之中進行了最後把關和審定。摯友袁新潔教授正在參與編撰一部網絡文學編年史,在對網絡文學大事件的選取上,他提供了不少素材和建議。一向古道熱腸的陳國雄博士在了解到我到了交稿日期仍未完稿的情況後,毅然擠時間幫我改寫了幾則點評。我由於平時要坐班,隻有趁著周末和節假日才有成段的時間貓在辦公室趕稿,內子周秋良博士在教學科研之餘,不但獨力承擔了全部家務,而且還時有精到建議。我正在讀高三的兒子,起早貪黑,披星戴月,是我們家最忙的人,也時常問起我寫書的進度。我年近八旬的老母親獨居家鄉小城,雖每天倚門企盼,但仍獨自品味孤寂支持我“做正事”,等等。對諸位老師同行、家人親友的綿綿厚愛,我惟有時刻珍藏,永銘於心。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本書對網絡文學大事件的清理和點評,帶有鮮明的史料整理的性質,不是純粹的學術研究。但在點評的時候還是力求具有一定學理性,點評不求麵麵俱到,但求立一家之言,成一孔之見。其中借鑒和參考了諸多學術前賢的觀點,有的因為各種原因還未能一一注明,謹在此一並致謝並求寬宥。
歐陽文風
2013年國慶日於湘江河畔長郡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