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林木引種馴化的概念、意義與特點(一)(1 / 1)

一、概念

林木引種馴化簡稱林木引種,通常包括林木引種與開發利用本地樹種資源兩大部分.林木引種是指引進、馴化外來樹種,選擇優良者加以繁殖利用的工作。外來樹種是指被引到自然分布區以外栽植的樹種,在引入區統稱為外來樹種。因此,林木引種的一般概念也可理解為從外地或外國引進本地區或本國沒有的樹種,通過馴化培育使其成為本地或本國的栽培樹種。

開發利用本地樹種資源是指通過一定的馴化培育措施,改變鄉土野生樹種的某些習性,使之適應新的栽培環境條件,並加以推廣利用的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上述兩個部分都包含馴化培育的過程,而且有時候又互不可分,如把國內原有樹種擴大到自然分布區以外栽植,對本國來講是樹種資源的開發利用,但對自然分布區以外的省份或地區來說就是引種。

林木引種也是采用人為的手段,克服某些樹種在現有條件下傳播的障礙,擴大其栽培範圍,是人類為提高林業生產力、改造自然的一種手段,這是引種可能成功的依據,每個樹種有其一定的自然分布區,但並不等於就是它的全部適生區,因為樹種自然分布區的形成常常受到其發展曆史、傳播條件和地理障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水杉的自然分布區僅限於湖北利川、四川石柱和湖南龍山相毗鄰的一個極其狹小的範圍(集中分布在利川西部方圓600沿溝兩側的衝積土和山麓附近.現存胸徑2厘米1以上大樹僅5000多株)。但據化石分析,在上白堊紀水杉曾分布到北極圈內,到第三紀擴大到歐洲、西伯利亞、我國東北、朝鮮、日本等地,隻是在第四紀冰川時期,絕大部分地區水杉才滅絕。因此,我國發現水杉以後,國外引種遍及亞、非、歐、美各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長良好,在高緯度地方均能在室外越冬,適應能力很強,國內引種遍布全國各地,尤其是長江流域已成為平原湖區的主要綠化造林樹種.因此,充分考慮樹種的遷移潛力及其遺傳特性對環境的適應範圍,分析樹種的起源與世代發展的曆史以及逐步同化的環境條件,有利於為本地選擇到可能滿足其遺傳特性要求的樹種,在選擇的基礎上,通過試驗,進一步摸索樹種的適生環境條件與適應能力,就可以按照不同樹種的表現,人為地擴大其栽培範圍.有的樹種甚至一旦引入新區生長更好。如輻射鬆原分布區僅限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洲南部一個長20千米、寬11千米、海拔33米以下,麵積僅4860至8000公頃狹長地帶,生長表現一般,引入南半球智利、澳洲、南非、新西蘭等地栽培後,生長比原產地好,很快成為當地主要造林樹種,以30年為一輪伐期每公頃蓄積量700~840立方米。

林木引種是樹木改良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德國認為,“林木引種是引種(導入)域外(外地、外國)樹種遺傳資源加以選擇利用的育種行為”(1987)。從我國實情出發,我國樹木改良以常規育種為主,在常規育種中又以選擇育種,林木引種為主要途徑,輸之以雜交育種,因此,提出了林木良種工作要貫徹選、引、育、繁的方針,而在工作中要抓住選擇、測定、繁殖三個重要環節.林木引種工作是對引進樹種和開發樹種的選擇、測定與繁殖.從提高引種效益與林木改良方麵來考慮,引種馴化試驗成功並不是引種工作的結束,而是標誌著選育新階段的開始,還要通過充分利用引入的遺傳資源和不斷引進、發展豐富的基因資源,著手於樹種的改良。因此,林木引種具體工作的範疇包括了遺傳材料的選擇與引進、培育馴化、經營管理、遺傳改良和產品利用等方麵的試驗研究與生產實踐。

林木引種的研究涉及許多學科。吳中倫教授曾以圖示法概括它與其它學科的關係,也可以說林木引種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即從樹木分類、地理分布、氣候、土壤、遺傳、保護、營林、利用及計算機和新技術的應用來綜合林木引種應選擇的外來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