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幽穀佳人(1 / 2)

雪毯綿軟,一樹梅花正旖ni。月光如筆,瓊枝入墨裏。 霜風漸逼,心香瘦日日。終不計,遊蜂浪蝶,不懂相思意。

—— 調寄《點絳唇》

時序已春,雖春寒料峭,但梅花已開,春意漸生。

梅下有一少年,正自橫簫吹曲,他吹的正是這首他師傅常吹的《點絳唇》。《點絳唇》據雲乃是取梁代江淹之詩句“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為名。又稱《點櫻桃》、《十八春》、《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屬仙呂調,仙呂為調,清新綿渺。這少年的簫聲正如溪雪初融,新柳放條般清新;又如碧空閑鶴,遠岫白雲般瀟灑。吹到疾處,梅林中白鶴振翎,梅樹上落英繽紛。霎時間蔚為奇觀。這少年見此,異常興奮,插簫入背,仰天長嘯,道:“

師傅,我終於練成了‘笑裏藏刀’功。”這少年抑製不住歡忭之情,竟自在梅下練起掌來。但見掌影繽紛,落在地上的梅花都被掌力吸起,他整個人就像花綴就的繡球。

練了好一會兒,他才停下,見他臉色蒼白,額頭沁汗,顯是疲倦已極。他適才練的是“拾花掌”,頗耗內力。

這少年休息了一會兒,他走出梅叢,來到一石屋。石屋內陳設極為簡陋,隻粗略地擺了一些石桌、石幾及兩張石床外,別無他物。這少年徑直走到石桌旁,拿出石桌上的一封信,不禁思緒翩翩。

二年來,他沒有一天不想看這封信,沒有一天不在猜測這封信的內容。

因為二年前,他師傅獨自一個人下山去了,下山後便一直沒回來。隻留下他一個人對著冥冥蒼天,煢煢孓影,自憐自歎。下山前曾吩咐他,若練不成“笑裏藏刀”,不準看這封信,也不準私自下山。他自幼便跟師傅一個人過,對師傅的吩咐無不遵從,從不曾有過違逆之念。因此師傅吩咐過如此,便從沒想過偷拆信函,隻要求自己勤練功夫,以可早日拆看信函。而他卻不曾想到練成此功,竟愈時兩年,更不曾想到這兩年內他師傅竟會如此絕情,不曾上山來看望他,也不曾遞來音訊。幸虧他從小便孤獨慣了,早已學會在無聊時,怎樣消遣自己。其實師傅和他在一起時,也不怎麼和他交談,對他總是嚴多與寵。並且他發現他師傅也似乎並不怎麼快樂,大多時間把自己關在屋子裏,默默地發呆,隻在他把某種工夫練熟的時候才對他撫愛稱讚,眉笑顏開。燒給他最愛吃的“清蒸紅鯉”以資獎賞。

盼來這一天是多麼不容易啊,如今可以打開時,他反覺有些悵然若失。

信展開,師傅熟稔的字跡跳入了他眼簾中。

遠兒如覽:

蓋聞繁柳登禦,然後高墉之功顯;孤竹在肆,然後降神之曲成。汝乃良駿之才,惜人方正之極,不適練吾之功,雖雲天下武功,青荷紅蓮,同為一家。實為欺人之談。吾之宜君之功,已盡授。覽信後汝即可下山,若遇良師,可拜之。閱信之日,自是吾倆師徒之誼盡時。

管 手泐

這少年名北宮遠,他讀畢信,不禁甚是惘然,為何師傅說,“閱信之日,自是吾倆師徒之誼盡時。”他難道已出事了。想及師傅對自己的教導和養育之恩,不覺心如刀絞,整個個人幾乎栽倒在地。

良久,他神智才恢複過來,他突然想到師傅本事如此高強,定然不會遇難的,心中鬱痛才有所舒解。他決定下山,去尋找師傅,因為師傅已有兩年不上山了,又留下此信,決計不會回此山了。

他胡亂地收拾了一些東西,便下山了。

他一邊走路,一邊飽覽景色,一路春風猶寒,但草色已綠,加上鳥語間關,澗水淙淙,北宮遠的愁緒不知不覺散盡了。

不久,來到了半山的亭子,他以前也曾隨師傅下過山,每次師傅帶他來到半山腰,便要在亭子歇息。

現在他看見這個亭子,不免想起了師傅,不覺一陣惆悵。

這個亭子極為簡陋,因為這山上罕有人至,沒什麼善人會捐資來裝飾。他木然地走進亭子,心回到了過去,心裏湧滿了溫馨。仿佛師傅就在他麵前,和他一起指點煙嵐,談論江湖。

風吹來,吹動他的衣襟,吹亂了他的頭發,把他拉回了現實,這裏哪裏有他的師傅啊,唯見牆白如冰,山青若鐵。

正當他心亂如發,突然傳來一縷簫聲,這簫聲若有若無,縹緲之極,仿佛幽澗碧草初生,深樹黃鸝試啼。

他受師傅熏陶,極愛音樂,當下凝神細聽,他不覺精神一振,原來簫聲竟漸漸亮麗起來。

他通曉曲子,知道他吹的也是一首《點絳唇》,是師傅嗎?

他聽了一會,搖頭道:“不是師傅。”他師傅的簫聲幽怨淒涼,纏mian悱惻,如泣如訴。而這人的簫聲卻似青雲白鶴般瀟灑,似山花修竹般嫵媚。

他心道:“難道吹xiao的是個女子。”

他好奇心橫生,他把包袱放妥,便悄悄地沿簫聲而去,隻見他展開輕身功夫,如鳥般騰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