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昂貴的書】
日本在1996年出版了一本英文版的《九十年代高級複合材料的新發展》一書,全書356頁,每本定價2500美元。該書出版後,轟動了全世界的工業界和學術界,是當今世界上最昂貴的一本書。該書的主要內容為三部分:1.高級複合材料用補強物的發展及市場趨勢;2.高級複合材料應用發展的趨勢;3.1971——1984年日本專利公司報有關高級複合材料的分類摘要。
【寫在樹葉上的書】
元末明初的時,有個讀書人叫陶宗儀,應考進士落第,便隱居在鬆江一帶,一麵講學,研究學問,一麵種田,自食其力。在勞動中,他總是不停地思索,回味所讀過的書的意思。勞動累了,他就到大樹底下休息。手一停下來,他多想把思索的體會和所見所聞寫下來呀!但是,當時正是兵荒馬亂時節,到哪裏去找紙呢?他抬頭望望枝葉繁茂的大樹,忽然靈機一動:唐朝不是曾有過“紅葉題詩”的故事嗎?我何不在樹葉上試試呢?想到這裏,他連忙摘下幾片老樹葉,把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所見所聞寫在上麵。每寫完一片樹葉,就小心翼翼地放進瓦罐裏。有人感到奇怪,就問他說:“宗儀,一片樹葉還不如一個巴掌大,上麵能寫幾個字呀?” 陶宗儀一麵在樹葉上寫著字,一麵不慌不忙他說:“別看樹葉小,積少便成多。” 就這樣,陶宗儀一直堅持寫了十年,他寫滿字的樹葉日積月累竟積攢了幾十瓦罐。以後,他讓學主們把瓦罐裏的樹葉取出來,一片一片地加以抄錄整理,竟成了一部三十卷的巨著。回憶這部書的寫作過程,他感慨萬分,於是給這部書取名為《南村輟耕錄》。
【古書不標書名、作者】
漢以前古書多不寫書名,也不標作者。《詩》、《書》、《易》、《禮》、《春秋》,書名都是後人整理時加上去的。司馬遷的《史記》,是魏晉人尊稱為《太史公記》的簡稱,司馬遷在給任安的信裏隻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並沒有隻字片語談到書的名稱。 因為古人寫書不具名字,所以漢武帝讀到與其同時在世的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時,出現了“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的笑話。《史記?司馬相如傳》記載:蜀人楊得意為太監,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類似這樣的記載,古書頗多。如《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秦始皇讀了韓非的《孤憤》、《五蟠》等書,非常欣賞,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在秦始皇的親信、韓非的同學李斯告訴他這是韓非的著作以後,秦始皇便急攻韓國求索韓非。 古書不寫書名、作者,當然帶來一些麻煩,使後人考證一本書是出於一人之手,還是弟子雜錄之,頗費斟酌。所以,從漢代以後寫明書名、作者的書慢慢多起來。
【《論語》與《聖經》】
《論語》與《聖經》一個出現在東方的中國,一個形成於西方的古羅馬帝國,對東西方的文化影響頗深。兩書都形成於動蕩的年代,且春秋時代與羅馬時代的水準相差並不遙遠,故兩書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極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常道德,都以別人為本位。把己放在次要、從屬地位;都注重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承認社會上現行的私有製度和貧富現象,但常流露出一種早期的平等觀念;書中的主人公既富於人情味和現實性,又是理想人格的綜合,等等。但由於東西方社會、文化的背景不同,兩書又有許多差異,如兩者的中心觀念不大相同,一為“原罪”,一為“仁”。《聖經》將人們的希望引向盡善盡美的彼岸,而《論語》更注重現實世界。《聖經》中,信仰壓倒一切,《論語》更強調人生的經驗。《聖經》倡導一種類似禁欲主義的精神,而《論語》則以人本身為目的,主張有節製、謹慎的追求對於身心有益的樂趣。《聖經》顯現著一種大起大伏、激烈衝突的色彩,《論語》則蘊含著一種中庸平和的基調。就平等觀念而言,《聖經》中的平等意識較強,《論語》在平等觀念之中,又摻合著大量的愛有差等一類的觀念。《聖經》與《論語》的差別,導致了東西方文化在風格、精神方麵的巨大差異。
【中國曆史上的禁書】
中國文化曆史悠久,但專製統治從來就沒有放鬆過思想禁錮。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所禁書目,數以千計。秦國是第一個推行禁書文化政策的國家,商鞅提出禁止儒家的《詩》、《書》,後來秦始皇又焚書坑儒,製造了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三次浩劫。西漢初期,文化政策有所寬鬆,西晉雖然禁止民間收藏天文圖讖,但從漢至唐,統治者對禁書較少明令規定,因此促進了文化繁榮。宋代禁書範圍擴大,不僅禁兵書,而且對宋人記述的史實著作查禁。 真正實行文化專製政策的是明清時期,朱元璋、朱棣對禁書工作抓得很緊,明代所禁書目範圍大大擴大。因人廢言,李贄迫害致死,他的著作遭到了焚毀。清代則大興“文字獄”,進一步扼殺言論,所禁書目,涉及詩歌、小說、曆史等名家圖書。鄒容就因為寫了《革命軍》而被關進監獄。乾隆朝向全國征集圖書編撰《四庫全書》,實際上也是“寓禁於征”。重溫中國古代一部禁書史,對今人了解封建專製統治是有啟迪的。 宋代曾禁蘇軾、司馬光、黃庭堅著作,《水滸》、《紅樓夢》在當時曾數次被查禁,如明崇禎十五年頻令“嚴禁《水滸傳》”,書版均須“速行燒毀”。清乾隆十八年,聖旨宣稱《水滸》“誘人為惡”,“愚民之惑於邪教,愛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惡書所致”,必須嚴禁。清代對《拍案驚奇》、《揚州十日記》、《英烈傳》、《三笑姻緣》也查禁。所禁書目一類是議論朝政,如《揚州十日記》寫清兵屠城,清代統治者自然大為惱火,還有一類被認為是借古諷今。清代就禁《說嶽全傳》。再有便是《金瓶梅》此類小說,統治者認為有傷風化。《中國禁書大觀》已經出版,這是一本資料豐富的工具類圖書,可供詳閱。
【傳統啟蒙讀物】
中國傳統啟蒙書籍大多文字簡練,概括性強,押韻上口,通俗易懂,便於記誦,古時很受歡迎,故數量種類很多,大體上分為五類,一是綜合性的,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二是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如《名賢集》、《增廣昔時賢文》;三是曆史知識類的,如《十七史蒙求》等;四是詩歌類的,如《神童詩》、《千家詩》;五是專講成語典故、名物製度常識的,如《龍文鞭影》、《幼學瓊林》。此外,還有專門為女子編寫的蒙學讀物。例如《閨訓千字文》、《女四書》。 今天重新選印這類書。從積極意義上談,有助於對中國文化史尤其是中國教育史的研究。對於一般社會成員,即不從事專業研究的成年人,讀這類書可增加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如讀《三字經》,即可大概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曆史變遷、朝代更替;其次,從某種意義上講,還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品德修養,在部分蒙學讀物中講了些普遍意義的道德規範和人生哲理,諸如家庭和睦、鄰裏友善、待人誠實、樂於助人等;再次,可以提高文學修養和美的感受,因為這類書韻味濃鬱,讀來上口,聽來悅耳。 但這類書中充滿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封建統治階級的倫理道德說教。故不應當無分析、不加評價、甚至以直譯白話文的形式出版這類書。青少年辨別力較弱,作為青少年讀物,出版傳統啟蒙書時一定要嚴格選擇,主要選那些知識性較強、內容比較健康的書,而且要加上必要的評點,扼要點出書中糟粕部分,製約其消極作用。教育部門應分析、借鑒傳統啟蒙讀物在編寫方麵的技巧性,以更好地促使我們把近現代以及當代的優秀人物的事跡編寫成通俗易懂、青少年喜歡閱讀的書籍,為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叢書起源】
叢書起於何時,曆來眾說紛壇。其中一種最為流行的意見,推南宋二俞編輯的《儒學警悟》為叢書之祖。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叢書之製在南北朝齊梁時代就已成熟,蕭齊陸澄輯《地理書》149卷,梁代僧佑纂《法集》62卷,皆已創叢書之成法。故叢書起於南北朝齊梁時期。陸澄的《地理書》,僧佑的《法集》是最早的叢書,當無可非議。無論陸澄、任〖HTXL〗窻,還是蕭子良、僧佑,他們都是當時圖書編輯出版的著名活動家,這些大部頭叢書的編纂問世,為古代圖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僧佑輯纂的叢書《法集》在形態上既完備,又科學。至今於叢書編輯工作仍有啟發、借鑒價值。
【類書起源】
類書是按類采輯群書,彙編各種材料以供尋檢之用的工具書,由於它不象一般字典、詞典那樣經常要用,人們還不太熟悉它。類書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詩文、辭藻、人物、典故、天文、地理、典章、製度、飛禽、走獸、花木、蟲魚以及其他種種事物。類書就某一事物,列舉多種有關的資料,如有關的詩詞、故事、傳說、筆記、文章等等,集中排列,以供采擇。中國類書起源於三國時代,見於著錄的最早的類書是曹魏的《皇覽》。魏文帝曹丕,曾令王象、桓範、劉劭、韋誕、繆襲等人,撰集經傳,分門別類地編成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皇覽》原書隋唐後已失傳。清人孫馮翼輯出佚文一卷還不及4000字,收入《問經堂叢書》。據《魏略》著錄,《皇覽》分40餘部,每部有數十篇,共800萬餘字。《皇覽》是奉命編纂,以供皇帝閱讀,故稱《皇覽》。《皇覽》是中國類書的始祖,之後,類書得到了越來越大的發展,出現了象《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永樂大典》、《淵鑒類函》、《古今圖書集成》等規模宏大,用處很廣的大部頭類書。
【古代神童要讀多少書】
神童,任何社會裏都會產生,在我國宋代,曾沒有童子科的考試,年齡限在15歲以下,應試者必須熟習經史。 童子科考試的內容方式,龐元英在《文昌雜錄》中有記載說:“神宗元豐七年四月禮部童子科試中,年11歲的饒州朱天賜,念《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論語》、《孟子》凡七經,各五通,背全,通無一字少誤。”當時左右觀者達數百人,而他並無驚懼之狀,因此獲欽賜五經出身。同年十月禮部的另一次考試中,又有個米天申,除誦以上六經外,還增加了《孝經》、《揚子》、《老子》三經,“凡十經,各有一百通”;另外,還有個撫州童子年十二的黃居仁,在誦經書七十五通外,又試《論語》大義三通,兩人都獲賜五經出身。 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童子科考試主要即是背讀經書,而要獲得神童稱號,則必須抽問哪一段即能背誦。但這些書共有多少字呢?以“七經”來說,前人的統計是:《周易》24207字,《禮記》99020字,《尚書》25800字,《毛詩》39224字,《周禮》45806字,《論語》13700字,《孟子》35410字,合為283000餘字。
【中國古籍書名的含義】
每本書的書名都有一定含義,我國古籍書名含義頗多,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1.直接用著者姓名作書名,如《孟浩然集》。 2.以著者的字作書名,如《李太白文集》(李白字太白)。 3.以著者的號作書名,如歐陽修有《六一詞話》(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李卓吾評水濟傳》(卓吾是明代李贄的號)。 4.以著者的齋室名作書名,如《小倉山房集》。清代袁枚曾給自己書齋取名為“小倉山房”。 5.以著者籍貫作書名,如柳宗元,河東人,故其集名《河東先生集》,宋代王安石是撫州臨川人,他的集就叫《王臨川集》。 6,以著者官職作書名,如唐代詩人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他的書取名《杜工部集》。 7.以著者的諡號作書名,如《歐陽文忠集》(宋代歐陽修溢號文忠)。 8.以帝王年號作書名,如《康熙字典》。 9.以朝代作書名,如《唐史》、《宋史》。 10.以書的體裁為書名,如《徐霞客遊記》。 11.以涉獵的地區作書名,如《蘇州府誌》。 12.以撰書之地而為書名,如杜牧《樊川文集》,沈括《夢溪筆談》。 13.以成書的時間命名,如白居易《白氏長慶集》(長慶為唐穆宗年號),再如《癸巳類稿》,《丙辰劄記》。 14.以其所寄寓的情調命名,如《聽雨叢談》、《閑情偶記》。 15.以前人佳辭名句點化而來,如清袁梅有《子不語》。 16.以反映學科內容作書名,如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古籍的體例】
古籍各有體例,我們在閱讀時不能忽視。 作者:遠古的書一般都不署作者的姓名,如《詩經》三百篇,絕大部分是無名氏所作。先秦以及後來的書名常題某子,其中一些是後人將同一學派的著作彙集到一起,署其學派代表人物的姓為書名。漢代以後,作者署姓名多了,有的連字號、籍貫、官職、封號、爵名和著作方式都標出來。如《曹子建集》署名:“魏陳思王曹植撰”,魏表示年代,陳是封地,曹植曾被封為陳王,思是他的諡號。也有的古書署別號。
書名、序和目錄:古代的書名有作者自取名,也有後人將單篇彙集成冊時加上去的,古人取書名,或取書中首句二三字為書名;或依書的內容取名;或以字、號、籍貫、官爵、諡號、年代和書室等命書名。如清蒲鬆齡的《聊齋誌異》,聊齋是他的書室名。古書的序,或寫作“敘”,有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也有別人作的序。古書的序原來放在書最後,兩漢以後才放在著作的前麵。古代的著述最早多數是單篇,當然沒有什麼目錄,後來在編成書時,或校書後就列出目錄,一般都放在書的後麵。最早一書目錄是《周易?十男》中的《序卦傳》,彙總了六十四卦名。最早的群書目錄是漢武帝時楊仆整理編製的《兵錄》。 篇章:古書怎樣分篇章?有的因內容不盡相同而分內外篇,有的因篇簡繁多、或旨趣有別而分上下篇,還有的因為文章氣勢不同而分上中下三篇。如賈誼的《過秦論》。 注釋:古書的注釋形式很多,各有特點。例如:“詁”,就是用當代的語言去解釋古代的語言,或用普通話去解釋方言。“訓”,是用通俗的詞語去解釋難懂的詞語,如《爾雅》有《釋訓》一篇。“傳”,即傳述的意思,如左丘明以《春秋》為提綱所作的《左傳》。“說”,解釋的意思,如《論語》有《齊說》二十九篇。“記”,其作用接近傳和說,如《五行傳記》十一卷。“注”,就是解釋古書,如《呂氏春秋注》。“解”,分析的意思,如韓非的《解老》,就是解釋《老子》一書。“箋”,引申前人的說法稱為箋,如東漢鄭玄寫的《詩箋》,引申毛公的《詩傳》又不與其相雜。“章句”,在訓釋詞義之外,再串講一次經文大意,如《公羊章句》三十八篇。“集解”,即各家說法的總彙,如《論語集解》。“義疏”和集解很接近。如《論語義疏》,盛行於南北朝。“正義”,統一整理前人的義疏,盛行於唐代,如《五經正義》。 避諱:古籍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書名甚至物名,常因避諱而改動。其避諱涉及的範圍廣,種類也很多。如唐高祖名淵,有的書改陶淵明為陶泉明。又如晉簡文帝母鄭太後小名阿春,故改《春秋》書名為《陽秋》等等。其采用的方法,大都以同音、同義或近音、近義的字代替,也有用缺筆畫或空字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