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中國曆代醫學家(1 / 3)

扁鵲

扁鵲姓秦,名越人,劉國盧邑(今山東濟南長清縣)人。也有認為是勃海郡鄭(鄭)人,即今河北任丘簿州鎮人。約生於公元前5世紀~4世紀,他年輕時曾隨擅長醫術的長桑君學醫。學成之後,長期在民間行醫,足跡遍及當時的齊、越、衛、鄭、秦等諸國。由於他醫術高明,深得民心,故受到秦國太醫令李醯的妒忌而被殺害。但古代人民始終懷念這位傑出的醫學家,至今在河北、河南、陝西、山東等地,還保留有不少有關扁鵲的紀念遺址。扁鵲的醫療成就,主要有診斷(望診、切脈)及臨床各科的治療。

據《史記·扁鵲傳》記載:“扁鵲過齊,齊桓侯(即田齊桓公午)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曰,扁鵲複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複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這個典故,被曆代傳頌,

扁鵲診脈聞名,如《史記·扁鵲傳》說:“趙簡之為大夫,專國事,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於是召扁鵲。扁鵲入視病,出曰:“血脈治,而何怪?……不出三日必間,間必有言也。’居二日半,間子寤。’過了兩天半,趙簡子果然蘇醒過來而痊愈。《鹽鐵論》亦說:“扁鵲撫息脈而知疾所由生,陽氣盛則損乏而調陽,是以氣脈調和而邪氣無所留矣”。

扁鵲治病,“起死回生”。聽說虢太子乙因病而死,扁鵲問道:“其死何如時?”曰:“雞鳴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扁鵲曰:“若太子有病,所謂屍蹶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鶓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乃使弟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以更燙兩脅之下。太子坐起,更適陰陽,但眼湯二旬而複故。

扁鵲醫德高尚,從不炫耀自己的醫術,有人稱他能將死人治活時,他說:“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當生者。”表現出高貴的科學態度。他一生反對巫醫,明礴指出“信巫不信醫者不治”。深受人民愛戴。

張仲景

張仲景南郡涅陽(今河南鄧縣穣東鎮,一說今南陽)人,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袓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宗之聖”。

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當時疫疾廣泛流行,死之枕籍,到處是“白骨”。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病占7%。他刻苦學習《內經》,廣泛收集醫方,終於寫出《傷寒雜病論》,這是我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辯證論治的醫學專著。

《傷寒雜病論》確定的辯證論治的原則,如今還在應用。其六經辯證如下:

(1)太陽病:外感熱病的初期階段,主人體之表,主要症狀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等。太陽病可分為太陽經證即太陽表證,還有太陽腑證。

(2)陽明病:為裏實熱證,是一般外感熱病呈高熱,不怕冷,口渴,汗出,熱不退,大便燥結,神昏譫語,脈象洪滑有力,舌苔黃厚等一係列症狀。

(3)少陽病:係指外感熱病呈現口苦、咽幹、目眩、耳聾、目赤、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食、脈弦等症狀者。

(4)太陰病:這是陰病之一。陰經病多從三陽病傳來,一般不發熱。太陰病常見腹滿、嘔吐、腹瀉、口不渴、食不下、脈緩等症狀。

(5)少陰病:亦屬裏虛證。此病常見脈細微,四肢厥冷,嗜睡,畏冷踡臥,渴喜熱飲,飲而不多等症狀。(6)厥陰病:這是比較嚴重的陰經病。在臨床症狀上,表現比較複雜,主要是上熱下寒,以及厥熱勝複等。對於厥陰病的治療,隻能因證而異,不可拘泥一法。

《傷害雜病論》在方劑學方麵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

《傷害雜病論》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尤其是六經辯證的治療原則,不僅受到曆代醫學家的推崇,而今也重視這部巨著,一直是中醫學的教科書。

華佗

華佗,字元化,約生於公元2世紀初,死於建安十三年(208)以前,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他是東漢傑出的醫學家。華佗年輕時曾遊學徐州,“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但多次謝絕朝廷命他做官的征召。他長期堅持在民間行醫,走遍了包括安徽、山東、江蘇、河南等省的許多地方,深為百姓信仰和愛戴。華佗晚年被曹操征召到許昌,為其治療頭風病。由於華佗不願作為曹操的侍醫,便托故告假歸家,並數次拒絕重返許昌,終為曹操所殺。華佗臨死前,曾將所著醫藉交獄吏收藏,但“吏畏法不敢受”。華佗無奈,隻得“索火燒之”。因此,華佗的著作未曾得以流傳。現存《中藏經》一書,傳為華佗所作。並有自稱為華佗外甥鄧處中為該書作序,謂此書係從華佗寢室遺藏中獲得。經考證,並非華佗手筆。至於《華佗神醫秘傳》和《華佗神方》均係偽作。華佗弟子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藥錄》;樊阿喜針灸。這三個弟子均成為有名望的醫家。

華佗在公元2世紀發明“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用“麻沸散”做全身麻醉,進行開腹手術。據《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玻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可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這間皆平複。”《華佗別傳》也說:“又有人病腹中半切痛,十餘日中鬢眉墮落。佗曰:是脾半腐,可刳腹養治也,使飲藥令臥,剖腹就視,腹果半腐壞,刮去惡肉,以膏傅瘡,飲之以藥,百日平複。”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全身麻醉做手術的人,比西方發明麻藥早1600多年。

華佗主張身體運動,以治療疾病。據《三國誌》記載,華佗曾對他的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華佗強調堅持體操勞動是強身之本,他認識到運動可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他用自己創造的五禽戲治病:“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鬆便,腹中欲食。”

“五禽戲”是仿五種動物的動作,各種動作具有不同的健身及治病的作用。第一,取法虎的動作,勇猛力大,威武剛健,常練習使四肢粗壯,增長氣力。第二,模仿鹿的姿勢,心靜體鬆,動轉舒展,常習可伸引筋脈,腰腿靈活。第三,效法熊的動作,步履沉穩,力撼山嶽,常練可倍增力氣,促進血脈流通。第四,效法猿猴的活動,敏捷機靈,縱跳自如,攀援輕盈,喜搓顏麵,常練使人頭腦清醒,動作輕舒靈敏。第五,比擬空中飛鳥,悠然自得,高翔輕落,常練可使動作輕快,心情舒暢。

徐之才及其世家

徐之才(約490~570年、南齊丹陽人。祖輩六代中,造就11位著名醫學專家,成為我國傳代最多的醫學世家,在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徐氏世家從徐熙開始,徐熙,字仲融,原東莞(今山東莒縣)人,後徙居丹陽(今安徽當塗、曾為濮陽(今江蘇境內)太守。熙好黃老之學,隱居於錢塘的秦望山(今浙江餘杭境內),有道土授以《扁鵲鏡經》一卷,悉心學習,遂精於醫。

徐秋夫,熙子,繼承父業,益精醫術,仕至射陽(今江蘇淮安)縣令。

徐道度,秋夫長子,醫術更精。專為劉宋文帝治病,“無不絕驗”,官至蘭陵(今山東滕縣)太守。宋文帝稱讚說,今天下有“五絕”,都出在錢塘,“徐道度療疾”為五絕之一。

徐叔向,秋夫次子,也精於醫,官至太(泰)山(今山東泰安)太安及大將軍參軍,其著作有《針灸要鈔》一卷、《療省小百病雜方》三十七卷、《談道術》、《雜療方》二十二卷、《雜病方》六卷、《療腳弱雜方》八卷、《本革病源合藥要鈔》五卷、《體療雜病本草要鈔》十卷、《解寒食散方》六卷和《解散消息節度》八卷等,可惜均已失傳。

徐文伯,道度長子,字德秀(一說海秀、曾先後任東莞、太(泰)山、蘭陵三郡太守,鄱陽王常侍。宋孝武路太後生病,太醫都不識她的病症,文伯診斷為結石,用“水劑消石湯”治愈。文伯還擅長脈診和針灸,曾用針刺催產,獲得成功。其著作有《療婦人瘕》一卷、《藥方》二卷、《辨傷寒寒論》一卷、《傷寒總要》二卷和《辨腳弱方》一卷,皆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