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醫學大事記(一)(1 / 2)

約170萬年前——在雲南省元謀縣發現了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化石、石器、炭屑及燒骨等用火痕跡。

約70萬年前——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區發現“中國猿人”遺址。其中有洞穴、人骨化石、石器、獸骨、用火痕跡等。

“中國猿人”定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簡稱“北京人”,屬舊石器時代早期。

“北京人”身高156~157厘米。大腦容量850~1300毫升。從腦結構看,已有語言隆起。從發掘出的40個人體中,死於14歲左右的占39%;活到50~60的僅占2。6%。

“北京人”已用火照明、取暖、燒烤食物,是我國最早的衛生保健發祥地。其中大量的火燒石塊,除作為局部取暖之外,也可作局部熱敷,以消除腫脹和疼痛,故此,也是最原始的熱敷發祥地。

約20萬年前~5萬年前,發明人工取火,有燧人氏“鑽燧取火,以化腥臊”的傳說。由於火的發明,逐漸產生了熨法和灸法。

約1萬8千年前,“山頂洞人”已經能夠縫製獸皮衣服,以抵禦猛獸抓咬和保暖護體了,1936年在北京“山頂洞人”遺址裏發現一根帶孔眼的骨針就是證明。

約1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已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的人們已經能製作比較精細的石器工具,原始醫療工具一一砭石隨之產生。村落的形成,開始了馴養動物和種植植物。有“神農嚐百草”的傳說。陶器的發明製作,改善了人類飲食衛生。社會上出現了巫醫。

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有了造酒、鑿井和築城技術。

公元前16~前11世紀的商代最早出現了某些疾病的名稱。有了除蟲、洗澡、洗臉等衛生方麵的記載。並能運用艾灸、針刺、藥物、按摩等方法治療疾病。創製了酒劑和湯劑。湯劑的創製,意味著方劑的誕生。開始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出現了地下排水管道。

公元前11世紀,《尚書·說命》提出了“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的理論;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鑄有灑掃人圖案,出現了街道衛生灑掃工作;《周易》中出現了“折肱”一詞;《易經》有“君子思患而預防之”的記載,初步有了預防醫學思想;《山海經》最早論及了生物、絕育及礦物等的醫藥藥理作用;《尚書·洪範》對五行學說及某些養生、心理和醫學等方麵的常識有了較早的記載。

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西周建立了醫事管理製度和考核製度,開始出現醫學分科,並有了專職醫生,能夠認識多種疾病和100多種藥物。《周禮》有“以五氣、五聲、五色胝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髒之動”和“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以及“掌腫瘍、潰瘍、全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的記載。說明在西周,我國就開始采用“望聞切”等手段來進行醫療診斷以及采用食、藥和手術對疾病進行治療。在環境和個人衛生上,《詩經》和《禮記》分別有“穹室熏鼠、塞向謹戶”和“五日則潭湯請浴,三日具沐”的說法,很得時人重視。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這一時期醫學脫離巫術束縛,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了醫爰、醫和等著名醫家。醫和的“六氣致病說”是病因學說的萌芽。有關“毛孩”的記載,首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最早的一則血氣未動的診斷醫案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扁鵲用切脈法診治趙簡子病;《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

公元前475年~前168年,有關醫藥方麵的專著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候》、《五十二病方》、《卻穀食氣》、《導引圖》、《養生方》、《雜療方》、《胎產術》、《十問》、《合陰陽方》、《雜禁方》、《天下至道談》、《脈書》、《引書》等成書。

另外,在《孟子》、《新語》中有有關醫理、養生和胎教的內容;《莊子》記栽了四則醫案,並首次使用“衛生”一詞;《荀子》對醫學心理學和“天人相應”進行了論述;《爾雅》述及715種可入藥的動、植、礦物;司馬遷的《史記》更成為我國醫家的主傳,其中記栽了我國第一位女醫生義姁。

在醫學實踐中,秦律內載有法醫學內容,並建立“癘遷所”,對麻風病人進行隔離。秦設太醫令、太醫丞、侍醫。名醫淳於意治病之記錄,是現存較早的病案。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為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健身圖。漢設太醫令丞、藥丞、方丞、侍醫、女醫。淮南王上書稱南越(廣東)暑月發生霍亂。

公元前111年,中國的醫學及藥物等傳入越南。

公元前100年,《本草》稱中藥學為本草元始。

公元前87年,我國始有剖腹產。

公元前73~前49年,我國出現最早的婦產科醫生,被稱作“乳醫”。

公元前31年~公元220年,著《神農本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