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論醫學知識起源的必備條件(一)(1 / 1)

提要:本章 突破以傳說為據論證醫學知識起源的老方法,從人類學、考古學知識出發,對人腦容量——腦組織學進化、人腦思維——腦生理學進化及遠古原始科學知識的同步發展三個方麵開展討論,澄清了醫學知識起源的“人類最初論”及巴甫洛夫的“有了人類的出現,就有了醫生的活動”等認識。初步斷定:在醫學知識起源與發展中,外治醫學先於內治醫學知識;外治醫學知識的起源應從近五萬年以來的新人階段算起。

數十年來,國內外醫史學家對醫學知識的起源進行了多層次探討,許多學者認為醫學知識的起源與遠古人類開展醫事活動有關,指出:“中國醫藥學的起源和形成,也是與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的勞動生活、生產實踐緊密相連的。”[1]這段論述,雖未涉及醫學知識起源的時限,但貫穿了勞動生活、生產實踐,是馬列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在醫學知識起源的時限上,有些論述則顯得比較含混。比如說:“原始人最初在采集植物充饑的過程中,也就開始發現了植物藥。”[2]甚至說:“有了人類的出現,就有了醫療活動。”[3]“人與獸鬥爭,人類已知殺獸以食,故有外傷,外科因之而興。沒有火以前,生食而傷腸胃,內科因之而起。”[3]我們之所以說以上論述比較含混,是因為文中有些概念不清楚。如“最初”指哪個年代?是猿人時期的最初,古人時期的最初,還是新人時期的最初?我國雲南元謀猿人,是170萬年前生活著的一支直立猿人,他們屬於直立猿人中的一個新亞種。“這一發現,揭開了中國曆史的第一章”[4]。假如依“有了人類的出現,就有了醫療的活動”推斷,那麼,我國最初醫療活動的時限是否應在170萬年前呢?根據人類大腦發展與進化規律分析,這樣的論斷可能欠妥。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講:“有了人類的出現,就有了醫生的活動。如果認為醫學曆史是從有文字記載時期開始,那就錯了。”巴甫洛夫的前一句話是值得商榷的。但後文補充說明人類醫療活動的起源應在文字發明之前,這一點毫無疑問。我們的學者如果僅依巴氏的前一句話論證我國遠古醫學知識的起源,那就錯了。近十餘年來,我國醫史界對醫學知識起源十分關注,佳作不少。醫史界給醫學史下的定義為:“中國醫學史是關於中國醫藥學的起源、形成過程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5]何愛華將我國醫史發展擬訂分期方案如下:“一、起源積累時期(170萬年前元謀人~公元前841年);二、奠基形成時期(前841年~公元280年);三、發展鞏固時期(280~1127年);四、爭鳴革新時期(1127~1840年);五、彙通結合時期(1840年以後)”[6]何氏根據我國曆史,總結前人經驗,明確提出我國醫史分期方案,具有積極意義,許多觀點十分可貴,讀之受益匪淺。何氏分析第一期時指出:“這個曆史時期,從人類學來講,……經過舊、新石器時代,越過蒙昧、野蠻時期,曆史進入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在這漫長時期中,人類的醫療活動隻能處於原始萌芽狀態。”何氏將公元前841年以前劃為我國醫學知識起源的萌芽時期,基本符合我國上古醫學發展史。但何氏將我國人類醫療活動起源的時限上溯太遠,似與巴氏存在同樣的問題。我們認為,醫學知識的起源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方麵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