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產業經濟效益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
由於發展階段滯後,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技術工藝和勞動者素質相對較低,加上自然環境的製約,西部地區產業經濟效益低,與東部差距較大,經濟增長方式呈現粗放。1996年,除雲南、貴州有煙、酒利稅大戶支撐而稅收較高外,西部其餘的省區效益指標均低於全國和沿海水平。其中青海省百元固定資產原值實現利稅率為-1.27元,資金利稅為-1.2%,百元銷售收入實現利潤-10.52元,產值利稅率為-2.95%。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率也遠低於東部地區,農業比較效益低、與非農產業效益差距大的矛盾尤為突出。產業效益低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結構不合理需要調整,技術工藝低需要提高,勞動者素質低亟須培育,沒有相對適應的第三產業是不能夠完成的。
(五)城鄉產業“二元結構”突出
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與東部相比差距相對小一些,東西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村,而農村的差距又主要表現在鄉鎮企業。1996年,西部有鄉鎮企業4295個,職工人數1902.6萬人,分別相當於東部地區的45%和8%,實現營業收入2382.9億元,僅相當於江蘇省的2/5多一點。東南沿海鄉鎮企業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長江三角洲鄉鎮企業更是“半壁江山”。沿海地區鄉鎮企業多數已上規模和等級,多屬內涵發展為主的效益型,西部鄉鎮企業起步晚,多屬外延發展為主的粗放型。東部沿海有些地方鄉鎮企業提供了農民收入的90%。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推動了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使東部沿海地區城鄉“二元結構”開始被打破,城鄉差距縮小,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西部地區農民則主要以種植業為主,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城鄉差距仍然較大。
二、西部第三產業發展的特點
(一)規模小。西部的第三產業由於受西部經濟總量低的製約,發展的總體規模都比較小,效益也不理想。
(二)層次低。特別是代表經濟社會發展最高水平的科技教育發展相對滯後,使第三產業服務的層次上不去。
(三)領域窄。隻局限於傳統的服務領域,新的適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服務項目很少,如CIS企業形象策略、市場調查及產品銷售策略、企業公關活動及實施、廣告評估及信息反饋等服務於經濟建設新領域的項目也不多,特別是社會發展中的社區服務等還沒有廣泛開展。
(四)封閉性強。西部第三產業基本處在被動服務上,創意不足,囿於原有的服務對象、服務方式,不開放,不主動。
(五)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餐飲賓館業、批發零售業等傳統服務業比較多,招商引資、勞務出口、國際經貿技術合作、倉儲運輸、金融、保險、信息、策劃、形象設計、谘詢、旅遊等不發達,量較少。所有製結構上,以國營、集體和個體較多,台港等外資較少,先進的東西不多。
三、第三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
許多經濟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呈現出了一些規律性的軌跡,可以為西部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這三個階段是:
第一階段,商業和交通領先發展階段。在工業化前期,產業資本和市場的形成,需要商業、交通運輸和通信的配合發展,導致商業、交通、通信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上升,成為第三產業發展的主流。
第二階段是金融、保險業和產業服務業發展階段。在20世紀初,隨著自由資本向壟斷資本的發展,合股企業和跨國公司的興起,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也為商業、交通、通信、金融保險、產業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使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科技教育和信息業的發展。
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使整個國家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第一、第二產業之和,成為最強大的產業部門,從而促使國民經濟邁入後工業化時期。
第三產業的階段性變化,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是我國特別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三產業的發展,經濟發達國家尤其如此,並呈現出四個特征:一是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並且呈穩定增長趨勢;二是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高;三是第三產業內部新型服務業(情報谘詢、租賃服務等)迅速增長;四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如信息業、教育科研、醫療等)日益成為第三產業的中間部門,傳統服務業增長相對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