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西部農業現狀(3 / 3)

(二)農村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農業的比較利益偏低,商品化程度低,積累能力較弱,使得農村非農產業難以依靠農業的原始積累迅速發展。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又影響了城市工業的發展,反過來,城市工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也十分微薄。這樣,西部地區因為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發展都不足,造成了經濟難以起飛。

(三)農村經濟發展以內向為主,基本上是滿足自給自足,外向發展的能力較弱。1998年,西部地區農產品綜合商品率不到45%,約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這一特征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由於地理條件偏遠閉塞和特殊的民族習俗,這一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起碼降低了農產品供給中的流通成本。當然,國內外發展的實踐證明,經濟發展要想上升到較高層次,必須使本地經濟參與到外向型經濟發展之中。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的發展就是靠農業的快速起步和農村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推動的。發展外向型經濟一要吸引外資,二要引進先進技術,三要開拓國際市場,西部地區在這三方麵與發達地區比,存在明顯差距。但西部地區是否也要走與東部地區一樣的發展路子,即通過外向型經濟拉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筆者持否定的態度。

(四)西部地區雖然勞動力、自然資源豐富,但資金、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缺乏。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欠賬較多,自然災害頻繁,資源浪費和生態破環比較嚴重,造成資源產出率低,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經濟效益較差,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西部地區是一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據資料記載,僅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麵積就達47萬平方公裏,占總土地麵積的72.3%,年輸沙量16億立方米,對黃河下遊的安全形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尋求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的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西部地區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大問題。

(五)西部地區大部分是國家重點扶貧地區,農村經濟發展麵臨雙重壓力:既要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又要加快發展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任務十分艱巨,難度越來越大。國家重點扶持的592個貧困縣中,西部占了307個,占51.8%,目前全國未解決溫飽的4200多萬貧困人口中,西部地區占了絕大多數。199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以下的共有247個縣6316萬人。而西部地區就有205個縣4732萬人,分別占全國的83%和74.9%。

值得提出的是,思想觀念的落後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響著西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差距實質是思想差距的物質形態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思想觀念轉變的快慢。發達地區由於圍繞發展商品經濟,大膽改革,不僅增強了商品經濟意識,而且探索出許多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各具特色的道路和模式。在農村改革與發展的幾次浪潮中,搶先了一步,得到了國家許多優惠的政策,不僅農業自身得以加快發展,還為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積累了實力。而西部地區從農村改革一開始就落後於全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在西部有些地區直到1984年才完全實行,而這時東部地區的農民已經憑借大包幹的優勢和國家對農產品的提價,實現了快速發展的資本積累,積蓄了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的資金能量;到了1985年,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體製為重點的第二步改革開始,東部地區農民依托國家鼓勵支持發展多種經營的優惠政策,搶先一步,促使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而此時的西部地區才開始正規邁人大包幹的經營中;到1989年,等西部地區醒悟過來開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時,正好趕上國家韻治理整頓。再到後來的發展“兩高一優”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市場體係建設,西部就隻能跟在後頭。今後,西部地區如不在觀念上更新、改革上突破、打破傳統的經濟格局,經濟將難以順利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