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約1048~1128),南宋畫家。字?古。河南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宋徽宗時入宣和畫院,任畫院待詔。後高宗南渡,李唐也流亡到臨安,過著沿街賣畫的生活。後被內宮發現又入畫院,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他擅長山水人物,其藝術風格,是從範寬北方山水源流發展而來,畫法從小斧劈皴變為大斧劈皴,對景造意剛勁壯闊。他的獨創精神和嶄新風格,開創了南宋山水畫的新畫風。 李唐從北宋到南宋,經曆了戰亂生活的痛苦折磨,使他的山水畫和人物畫都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具有愛國主義的思想內涵。他的山水畫具有深密、雄偉的特點。如《萬壑鬆風圖》就屬於這類作品。他的人物畫流露著對統治者屈辱投降的強烈義憤感情。如《晉文公複國圖》、《伯夷叔齊采薇圖》、《葫茄十八拍》等。還有目睹人民疾苦,深切同情人民生活的《鄉村醫生》、《牧牛圖》、《風雨歸舟》、《捕魚圖》等。除此,還有山水畫《煙嵐蕭寺圖》、《清溪漁隱圖》和《江山小景圖》等。
【馬遠】
馬遠,南宋傑出畫家。字遙父。祖籍河中(治今山西永濟西),生長錢塘(今浙江杭州),曾任南宋畫院待詔。他一家五代有七人都是畫院畫家,都有很高的造詣。馬遠最擅長山水畫,也精通人物花鳥。他繼承家學,又向李唐等前輩畫家學畫,能突破前人,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馬遠的山水畫大多取材於江南景色,在構圖上善於把複雜的景物給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畫山,常畫山的一角;畫水,則常寫水的一涯,喜歡截取自然中的片斷小景放在廣大空間的一個角落加以描繪。使畫麵結構,遠景簡而淡,近景凝而精。達到既突出近景,又強調空間感的藝術效果。與以往的重山疊嶺,雲煙滿紙的全景山水迥然有別。當時人稱他為“馬一角”或“馬半邊”,稱他簡潔的結構為“邊角之景”。他的筆墨也獨具特色,以水墨作大斧劈鼓描畫山石,使棱角方硬,富有質感;用焦墨勾勒樹幹,瘦硬屈伸,用水墨點染枝葉,披拂如柔絲。焦墨和水墨並用,並加以色彩渲染,構成對比強烈的畫麵,給人鮮明俏麗的美感。這就是馬遠“水墨蒼勁”的風格特色。 他的作品有《踏歌圖》、《遠山柳岸圖》、《寒江獨釣圖》、《華燈侍宴圖》、《深堂琴趣圖》、《梅石溪鬼圖》、《對月圖》、《水圖》等。
【夏圭】
夏圭,南宋傑出畫家。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早年,專攻人物畫。後以山水畫著稱。他的藝術成就與馬遠齊名,號稱“馬夏”。他的風格與馬遠相似,同屬於“水墨蒼勁”派。在構圖上,也善畫“邊角之景”,重視裁剪和美化自然景物。夏圭擅長長卷畫的創作,能巧妙地處理空間,以簡潔豪放取勝。 他喜歡使用禿筆作畫,多用點筆、夾筆描繪出各種樹葉的形狀:在山石技法上使用“大斧劈”,即先用水筆皴擦,然後落墨,使水墨渾然一體。與馬遠相比,更多運用水分。“水墨淋漓”,使畫麵上出現的風雨中的山水樹石更為鮮活出色。有人說他“遠近濃淡歸數筆”,足以說明他的風俗特色。 他的作品有《溪山清遠園》、《西湖柳艇圖》、《山水四段》、《長江萬裏圖》、《江城圖》、《風雨圖》等。
【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元代傑出畫家。原為平江常熟(今屬江蘇)人,姓陸,名堅;後出繼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的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等。江蘇常熟人。他擅長繪畫,精工書法,通曉音律,是元代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他生活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的時期,曾做過中台察院掾吏、因衝撞權貴曾兩次獲罪下獄,險些喪命。出獄後,隱居山林。後加入“全真教”,往來杭州、鬆江等地賣卜為生。他50歲左右,專心學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博采眾家之長,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他創造一種寓情於景,寄樂於畫,雅潔淡逸的畫風,把山水畫的筆情墨趣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開創了山水畫的一代風貌。他的畫風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他和倪瓚、王蒙、吳鎮四位畫家,被譽為“元四家”。其傳世作品有《溪山雨意圖》、《富春山居圖》、《江山勝覽圖》、《天池石壁圖》等。還有畫論《寫山水訣》流傳於世。
【戴進】
戴進(1388~1462),明代傑出畫家。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早年是製作金銀首飾的工匠,以後專攻書畫、並靠賣畫維持生活。他擅長山水、人物和翎毛。他的山水畫學李唐、“馬夏”,基本沿襲南宋畫院體的技法和風格。他所畫的人物,在技法上采用蠶頭鼠尾描,行筆頓挫有致,筆法豪放蒼勁,形成最有影響的畫派——浙派。是這個畫派的創始人和中心人物。 他的作品有《江村雪霽圖》、《山水人物圖》、《溪山長卷》、《江山清趣圖》、《風雨歸舟圖》、《春遊晚歸圖》等。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畫家。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他出身書畫門第,從小就受著前輩的藝術熏陶,對書畫有濃厚興趣。他不應試科舉,長期鑽研繪畫和詩文創作,繪畫學董源、黃公望和吳鎮;書法學黃庭堅;詩文學白居易、蘇軾、陸遊。書畫詩文都有很高造詣,唯獨繪畫自成一家,形成蒼勁渾厚的風格。他善畫山水、花卉、鳥獸、蟲魚,常題詩詞於畫麵,使畫麵意趣濃重,書體筆鋒雄健,當時被人譽為“二絕先生”。他和他的學生文徵明集天下名畫家組成吳派,被並稱為吳派兩大家。對明代繪畫藝術的發展起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他的作品有《蜀葵圖》、《秋林獨行圖》、《山水》、《策杖圖》、《蕉石讀書圖》、《弈棋圖》、《桃花小鵝圖》、《高枕聽蟬圖》、《三檜圖》、《慈鳥圖》、《空亭秋色圖》、《釣月亭圖卷》等;詩文集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唐寅】
唐寅(1470~1523),明代傑出畫家。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身商人家庭,幼年好學,才華橫溢,鄉試曾中解元。後因科場舞弊案被連累入獄。出獄後,蔑視功名、廣遊名山大川,致力繪畫,靠賣畫為生。 他晚年信奉佛教,生活消沉,放蕩不羈,曾自刻圖章,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最後,隱居桃花塢的桃花庵,生活更加放誕頹廢。 唐寅能詩善畫,對人物、仕女、山水、花鳥,無所不精。他初學周臣,後學沈周。所畫山水、仕女筆墨秀潤,格韻沉鬱,風骨奇峭,往往自出新意,形成獨特風格。至於花鳥,則喜用水墨,活潑灑脫,生趣盎然。 他的作品有《落霞孤鶩圖》、《秋村圖》、《虛閣晚涼圖》、《江南農事圖》、《臨水芙蓉圖》、《藕香圖》、《蘭亭圖》、《山路鬆聲圖》、《秋風紈扇圖》、《孟蜀宮伎圖》、《洞簫仕女圖》等。著述有《六如居士全集》。
【仇英】
仇英(約1509~1551),明代傑出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居蘇州(今屬江蘇)。他原為漆工,後隨周臣學畫,受到名家的讚譽成為當時畫壇的活躍人物。 仇英的藝術成就很高。他畫山石學王維,畫林木學李成,畫人物學吳元瑜,設色學趙伯駒,博采眾家之長,在技法上絕不為一家一派所束縛。特別是他的人物畫,流麗纖巧,開創了曆史風俗畫的嶄新風格,為當時人物畫做出了範例。他畫山水,喜用青綠色,運筆瀟灑粗疏,細潤綿密,色彩濃重豔麗,意境簡括深遠,技藝精巧入神。他畫的許多曆史人物和隱居仙境的人物,畫麵布景不管是以山水為主,還是以人物為主,在山水人物的結合上都能給人以天衣無縫渾然一體的感覺。他的作品沒有題跋,因此,畫史上把他劃入院體派畫家的行列。 仇英晚年,曾客居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處,觀賞和臨摹前代著名畫家的作品。尤其對趙伯駒、趙鬆雪的畫,臨摹用功最深,達到摹仿名跡,落筆亂真的地步。後代人曾把仇英和沈周、唐寅、文征明並稱為“明四家”。 他的作品有《漢宮春曉圖》、《文姬歸漢圖》、《桃源仙境圖》、《上林圖》、《右軍洗硯》、《金穀園圖》、《職責圖》、《觀瀑圖》、《梅石撫琴圖》、《秋江得渡圖》、《九歌圖》、《赤壁賦圖》、《孤山高士圖》、《陸羽煎茶圖》、《柳塘漁艇》等。
【陳洪綬】
陳洪綬(1598~1652),明代傑出畫家。字章侯,號老蓮,諸暨(今屬浙江)人,幼年就喜歡畫畫、師承藍英,擅長花鳥、山水,尤其善畫人物。他青年時曾跟劉宗周學理學,補生員後應鄉試不中,於是到北京捐為國子監生。他家境貧寒,喜與窮人接近,生活放縱,不拘禮法,被時人稱為“狂士”。崇禎時期,他一度到宮廷作畫,為宮廷臨摹過曆代帝王像。明亡後,逃回南方,當了一年多和尚,自號悔遲。在紹興、杭州靠賣畫為生。 他畫花鳥、山水構思新巧,設色濃麗;畫人物構圖簡括、造型誇張、線條勁挺,富有節奏感和裝飾情趣。他熱心與民間刻工合作,曾為《西廂記》等戲曲小說作繡像插圖。他和當時北方人物畫家崔子忠齊名,有“南陳北崔”之稱。 他的作品有版畫《水滸葉子》、《博古葉子》、《西廂記》、《鴛鴦塚》、《九歌圖》、《屈子行吟圖》;還有卷軸畫《戲嬰圖》、《生魯居士四樂圖卷》、《仕女圖》、《花卉小島圖卷》;著作有《寶綸堂集》。
【朱耷】
朱耷(1626~約1705),清初傑出畫家。有雪個、個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別號。南昌(今屬江西)人。他是明寧王的後裔。明亡後,隱姓埋名過著悲憤淒涼的生活。為了逃避政治迫害,曾一度削發為僧,後又轉為道士。他的別號“八大山人”,連綴起來好似“哭之”或“笑之”的字樣,奇特而有深意。據說是專為控訴清朝統治者的迫害而設計的符號。他在生活上表現愛哭好酒,衣著隨便,瘋瘋顛顛,並常裝啞巴。這些異常生活表現都寄寓著他的亡國之痛。 他擅長畫水墨花卉禽鳥,能另辟新境,創立自己嶄新的繪畫風貌。他早期的山水畫,受董其昌的影響,但風格又不相同;後期的山水畫很有特色,大都是荒嶺怪石,表現了典型的“殘山剩水,地寒天荒”的意境,深深寄托了他悼念亡國之情,他的藝術成就主要在花鳥畫。早期花鳥畫,是從明代“畫院體”演變而來;他師承呂紀和徐青藤,又善於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形成一種稚拙清新的藝術特點。在風格氣質上和他的山水畫有一致之處。所畫的禽鳥都昂著頭,表現出倔強的性格。眼睛的畫法,更奇特誇張,另有旨趣。有時把眼睛畫成方形,眼珠點得又黑又大,頂在眼眶的近上角,現出“白眼向人”的神情。表現出畫家高傲、冷漠和仇視現實的精神狀態。其書法師承王獻之,近似黃庭堅,純樸圓潤,獨具一格,具有點劃流美、挺秀遒勁的風神。書法作品常署名牛石慧,用草書連綴起來寫成“生不拜君”字樣,表示抗清的情緒。 朱耷是一個具有民族氣,節富於反抗精神的畫家。他的畫具有強烈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愛憎情感,給人以倔強、堅韌的感召力。在接受傳統上敢於大膽創新,無論是主題、筆墨、構圖、甚至題款上都衝破陳規,為創立新的繪畫風貌,做出了良好榜樣。 他的作品很多,流傳至今的有《河上花圖卷》、《藤月圖》、《魚鳥》、《鬆下鳴禽圖》、《荷花水鳥圖》、《山水圖》等。
【石濤】
石濤(1630~1724),清代傑出畫家。原姓朱,名苦極,別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老人等。廣西全州人。他是明靖江王朱亨嘉的長子,父親因在廣西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那時石濤剛滿16歲,在國亡家破的情況下,他由桂林去全州,在湘山寺削發為僧,法名原濟,亦作元濟(後人誤傳為“道濟”),號石濤。後為避兵禍,由湘山寺轉梧州冰井寺,又轉廬山開賢寺,前後住了6年。最後到達黃山,前後住了23年。他一生遍遊祖國各山大川,領悟大自然的形姿神態,為他的繪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畫山水多取材黃山勝景。他對山水、樹石、花卉、神像、魚蟲各類畫都很精通,但山水畫成就最大,也最有特色。他曾主張“筆墨當隨時代”,畫山水要“脫胎於山水”、“搜盡奇峰打草稿”。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筆墨風格。他否定董其昌的仿古偏見,提出“法自我立”的藝術主張。他銳意追求獨創,構圖善變,筆墨姿肆,意境新奇,有力地衝擊了仿古的風氣。當時有人說他:“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其畫風對揚州畫派和近代中國畫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他的作品有《鬆鶴圖》、《十六阿羅應真圖卷》、《疏竹幽蘭圖》、《枯墨赭色山水》、《雲山圖》、《蘭竹圖》、《喬鬆圖》、《山水冊》等。著述有《石濤畫語錄》、《大滌子題畫詩跋》等。
【華萳】
華萳(1682~1756),清代著名畫家。字秋嶽,號新羅山人、東園生、布衣生、離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他曾在造紙作坊做過徒工。從小喜歡繪畫,遠師馬和之,近受陳洪綬和石濤的影響,在繼承明清寫意花鳥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善用粗筆、渴筆作畫,畫出的花鳥、草蟲,形象都自然逼真,生動活潑,富有生趣。畫人物則以簡取勝,標新立異,獨開生麵。他在揚州居住很久,畫風流傳極廣,繼承他的有著名畫家朱本、李梅生等人。對清代和近代花鳥畫有不小影響。他還擅長書法,學習鍾繇、虞世南,他的作品有《列子禦風圖》、《秋水瀨羽圖》、《芳穀攬秀》、《寒竹幽禽圖》、《盤穀山居圖》、《銀湖吹夢圖》、《鬆韻泉聲圖》等。著作有《離垢集》、《解館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