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在西方,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4世紀初,古希臘的戲劇,是歐洲古典戲劇的先聲。在我國,早在《詩經》和《楚辭?九歌》中便有祭祀的舞樂,供巫來祝頌人的祖先或神靈,這種舞樂就包含了萌芽狀態的戲劇因素。西漢統一全國後,以競技為主的角癥(百戲)開始盛行;南北朝時,出現了“撥頭”、“代麵”、“踏搖娘”、“參軍”等,具有一定的故事內容和社會意義的表演形式。宋金時期,在唐參軍戲的基礎上產生並發展起了宋雜劇和金院本,構成了戲劇的雛型。到元代,在宋雜劇、金院本和說唱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下,融合先前各種表演藝術,正式形成了我國完整的成熟的戲劇形式元雜劇。元代是我國古典戲劇發展的高峰。僅有姓名可考的作家就有80餘人,見於書麵記載的作品約500餘種。主要作家作品有: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鄭光祖《倩女離魂》、宮天挺《範張雞黍》等。元大德末年,戲劇創作的中心南移,元雜劇逐漸走向衰微,南戲在溫州雜劇的基礎上興盛起來。到元末明初,已成為主導劇壇的劇種,並相繼出現了《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等著名的劇作。由於南戲地方特點較強,後來在發展中便形成了四大聲腔係統:海鹽、太陽、餘姚和昆山。初而弋陽繼而昆腔風行一時,繼而向全國。在昆腔走向衰落之際,出現了一個地方戲空前繁榮的局麵,各種地方戲在京城融合成一個新劇種京戲,京劇集古典戲劇大成,它的誕生標誌著古典戲曲的終幕已經到來。 戲曲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文化寶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人民文化生活中具有廣泛影響的藝術品種。經過800多年的發展變化,中國戲曲已形成一個擁有300多個劇種、5萬餘出傳統劇目、2000多個劇團和近40萬名從業人員的龐大體係,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別具風采。
【中國戲曲的起源】
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統稱,包括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昆劇、京劇和數百種地方戲。它是一門融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藝術。 一般認為,中國戲曲的形態成熟於宋元時期,其起源大致有3條線索: 第一條線索是從民間歌舞發展到歌舞小戲。戲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民間歌舞。《尚書?舜典》說:“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是描寫先民身披獸皮、擊石伴奏的歌舞場麵,其目的用以祈福或娛神,帶有原始宗教成分。這類形式在當時極為普遍。原始歌舞既娛神,亦娛己,後來《論語》記載的“鄉人儺”,屈原《九歌》表現的祀神歌舞等都是緣此發展而來。大約到了漢代,歌舞形式中逐漸融入了故事成分,其中角抵戲《東海黃公》最為著名,它表現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人黃公,少時有法術,能製蛇禦虎,及衰老,氣力漸減,且飲酒過度,法術不複能行,後與白虎鬥,為虎所殺。此戲原在民間流行,後漢武帝曾將其引入宮中表演。《東海黃公》標誌了歌舞逐漸向歌舞戲發展,以後由此演進的歌舞小戲層出不窮。至唐代,歌舞戲有了很大的提高,唐代最為著名的歌舞小戲是《踏謠娘》,它表演了妻子(踏謠娘)受丈夫(蘇郎中)辱罵毆打,向鄰裏訴說幽怨,表演是相當生動的。這種民間歌舞小戲在宋代又有發展,當時一般通稱其為“社火”,後來在這基礎上歌舞小戲逐步演變成戲曲形式,“南戲”便是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第二條線索是從古優發展到參軍戲。“優”出現甚早,西周幽王的宮廷中就有這類人物,他們是宮中弄臣,以滑稽調笑取悅人主,並予以某種政治性的諷諫。這種滑稽性、諷刺性的表演在後世綿延不絕,且從對帝王的諷諫發展到帝王以之來懲戒臣下,“參軍戲”據說就是由此而來。北朝時,後趙石勒因官員(參軍)貪汙官絹,遂令優人身著官服扮成“參軍”,旁的優人則戲弄嘲笑“他”,以此來懲罰這一官員。這一表演後成定製,並有了固定的腳色,被戲弄者稱“參軍”,嘲笑者稱“蒼鶻”。參軍戲在唐代最為興盛,晚唐五代,也稱參軍戲為雜劇。至宋,其表演更趨成熟,出現了五種腳色:戲頭(也叫末泥)、引戲(也兼裝旦)、副淨(即原來的參軍)、副末(即蒼鶻)、裝孤。宋雜劇經金院本的過渡遂逐漸向成熟的戲曲形式——元雜劇發展。 戲曲起源的第三條線索是受說唱藝術的影響而發展。說唱藝術對戲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劇本文學和戲曲唱腔兩個方麵。隋唐時期,由敘事性的樂府詩歌發展而來的大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突厥語大辭典》的原稿已遺失。一次大戰期間在土耳其首次發現了它的手抄本,該抄本係波斯人艾克?白克爾於1226年抄寫。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抄本。土耳其學者於1933—1935年間首次刊布了這部辭典抄本的原文,又於1939—1941年間出版了該辭典的土耳其文譯本。1960—1963年前蘇聯出版了辭典的烏孜別克文譯本。以後還有德文、俄文、日文、法文。英文的全譯本或半譯本出版。我國的《突厥語大辭典》維吾爾文譯本(3卷)於1980—1984年出版。它不僅是維吾爾族及突厥語各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它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參軍戲】
一種以科白為主、表演滑稽詼諧故事的戲。淵源於秦漢俳優,形成於後漢,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弄參軍’始自後漢館陶令石耽。”參軍戲到唐宋時發展到一種表演形式,主要由蒼鶻、參軍兩個角色作滑稽對話或動作,引人發笑,有時諷刺朝政。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記載,參軍戲的演出已有歌唱和音樂並有女演員。參軍戲的載歌載舞的形式,為戲曲走向成熟,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儺戲】
一種特殊戲曲形式。它本是古代在臘月舉行的一種驅鬼逐疫的儀式,通過歌舞來加以表現。西漢劉安《淮南子》記載,古代儺舞“先獵一日”舉行,方相裝成“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方相之後跟子(幼童)百二十人和人扮的十二神獸,把惡鬼驅逐出去,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卻記儺舞形式有二,一種方相表演,表演者頭戴冠和麵具,黃金四目,穿熊皮,手執戈盾,口中發出“儺”“儺”聲,驅逐惡鬼。另一種為十二神舞,十二人朱發畫衣,手執麻鞭,甩動作響,高呼專吃惡鬼猛獸的十二神。儺舞有音樂伴奏。後來儺舞逐步向娛樂方麵轉化而成儺戲,儺戲表演形式與戲曲相類,主要流行於江西、湖南、浙江、廣西等地。
【宋雜劇】
中國戲曲早期形態。它是有唐代參軍戲的基礎上揉合其他伎藝的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宋雜劇的演出,分豔段、正雜劇和雜扮三部分:豔段演尋常熟事;正雜劇共兩段,演出完整的故事;雜扮多演滑稽調笑性質的段子。它有五個角色:末泥、引戲、副末、副淨、裝孤(裝旦)。南宋時,北方的雜劇逐步發展而最終形成元雜劇,南方的雜劇後來發展為宋元南戲。
【金院本】
中國戲曲早期形態,體裁及角色與宋雜劇相同。元陶宗儀《輟耕錄》:“院本、雜劇,其實一也。”
【南戲】
北宋末年在南方溫州一帶興起的一種戲曲形式,又叫“戲文”“溫州雜劇”“永嘉雜劇”。它最初是一種由民間小曲組成的村坊小戲,後來吸收宋雜劇和其他民間技藝的成分,逐步成熟。元滅南宋,南戲從北雜劇吸取了長處,豐富發展了自己,南戲具有特殊的體製:第一出“副末開場”或“家門引子”介紹創作意圖、敘述劇情梗概,第二出才開始入正戲;不限角色,上場人物都可唱;音樂方麵,一出戲不限同一宮調;劇本結構可長可短,不限出數;劇中人在退場前念下場詩,總結本出戲內容並暗示下出戲內容,或敘述人物心情;用南方樂曲,伴奏用笙、簫、笛等管樂,曲調婉轉。現存早期南戲劇本:《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琵琶記》。
【元雜劇】
元代在北方流行的戲劇。元雜劇是在宋雜劇、金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其他表演藝術而發展起來的,它是中國完全成熟的戲曲形式。其體製為:劇本由唱曲、道白和表演三部分組成;一般一本四折,有時加一楔子,一折使用同一宮調組成的一套曲子;腳色有正旦、貼旦、正末、衝末、淨等;一人主唱,從頭唱到尾;戲的末尾有“題目正名”,用兩句或四句對子概括戲的內容。元雜劇分前後兩個發展時期。元初至元成宗大德年間為元雜劇前期,活動中心為大都(今北京),著名作家有關漢卿、白樸、王實甫、馬致遠、康進之、高文秀、紀君祥等,著名作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梧桐雨》《牆頭馬上》《西廂記》《漢宮秋》《李逵負荊》《雙獻功》《趙氏孤兒》等,他們以這些作品揭露了元代社會的黑暗,反映元代被壓迫人民的酷難生活,歌頌了元代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元成宗大德年間至元末,是元雜劇的後期,活動中心為杭州,著名作家有鄭德輝、喬吉。後期雜劇多寫才子佳人、孝夫節婦、忠臣義士、山林隱逸、神仙道化,後期的作家和作品大都平庸。元雜劇劇本今存156種,收在《元曲選》《元曲選外編》中。一些元雜劇作品於18世紀被譯成外文,流傳於西歐。
【傳奇】
明清時在南戲基礎上演變而成的以演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傳奇的特點與元末南戲大體相同,但結構更為緊湊整齊,情節更複雜,人物刻畫更細致;音樂上,以南曲為主,輕柔婉麗。明代嘉靖年間到清朝乾隆年間,傳奇最為流行,產生了《浣紗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名作。傳奇對於戲曲文學和表演藝術的發展、近代地方戲曲的興起都有極大影響。清乾隆以後,傳奇走向了衰落。
【聲腔劇種】
聲腔指以某一地區的民間曲調為主而形成的曲調體係。劇種指以不同聲腔來演唱的戲曲。一個聲腔可包括許多劇種,我國有四百多個劇種。
【明代四大聲腔】
指明代海鹽、餘姚、昆山、弋陽四種聲腔。明?祝允明《猥談》:“數十年來,所謂南戲盛行,妄名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昆山腔之類。”海鹽腔大約南宋時興起於浙江海鹽,明嘉靖年間流行於嘉興、湖州、溫州等東南沿海,明代萬曆以後逐漸衰落,現已不存。餘姚腔大約在元末明初產生於浙江餘姚,明嘉靖年間流行於常州、池州、揚州等地,明萬曆後逐漸衰落,現已不存。昆山腔產生於元末江蘇昆山,後經魏良輔改造,影響逐步擴大,明代傳奇幾乎全用昆山腔演唱。昆山腔曲調低回婉轉,伴奏樂器有笛、簫、琵琶等。弋陽腔大約在元末興起於江西弋陽,特點為一唱眾和,隻用打擊樂器,曲調高亢粗獷。明代嘉靖時流行於今南京、北京、湖南、廣東、雲南等地。
【花部(亂彈)】
指清乾隆年間昆腔以外的各種地方戲曲劇種。“花”為“駁雜”之意,士大夫對昆腔以外的各劇種的貶義劇種的貶義稱呼。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昆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
【清代五大聲腔】
概指清代出現的昆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柳子腔。昆山腔在清初出現過繁榮景象,清中葉開始衰落。弋陽腔又稱高腔,影響極大,遍行全國。梆子腔最早源於明代陝西甘肅一帶高亢激越的民歌,先有秦腔,後向東發展,同各地語言、民間曲調結合,形成了各路梆子,特別為用硬木梆子打拍子來掌握節奏,音調粗獷激昂。皮黃腔合西皮、二黃兩種戲曲腔調為一體,西皮源於秦腔,二黃源於徽劇。西皮包括導板、慢板、原板、垛板、散板等曲調,宜於表現淒涼沉鬱的情緒;二黃包括導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等曲調,宜於表現歡快激昂情緒。柳子腔采用民歌小曲作為曲調體係,一般用於小型劇種。
【昆曲】
戲曲劇種,元末顧堅在昆山所創。明嘉靖年間魏良輔改造昆山腔,昆曲逐漸流傳。其特點是,曲調婉轉低回,伴奏樂器用笛、簫、笙、琵琶,表演細致且多帶舞蹈性。明中葉至清中葉,昆曲流傳全國,傳奇幾乎全采用昆曲來寫作劇本。清中葉以後,昆曲衰落,但沒有消失。
【京劇】
戲曲劇種,流行全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朗亭率“三慶”班進京,隨後“春台”、“四喜”“和春”徽班相繼入京。清道光年間,唱“二簧調”的徽班與唱“西皮調”的楚調(漢戲)合流,形成“皮簧戲”。“皮簧戲”接受秦腔、昆曲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形成了完整的表演方法與藝術風格,京劇形成。京劇音樂屬板腔變化體,主要唱腔為二黃、西皮,另用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吹腔,唱腔結構為上下句結構,基本句式為七字句與二字句。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用京胡、二胡、月琴、笛、海笛等管弦樂器,武場用鼓板、大鑼、鐃鈸、堂鼓、碰鍾等打擊樂器。腳色分生、旦、淨、醜四大行,每行又細分為若幹小行當。京劇服裝依照明代服製,多用綢緞、彩繡,色澤鮮豔,式樣講究,分大衣箱、二衣箱、盔頭箱、把子箱、旗包箱。京劇化妝,生旦俊扮,淨醜勾畫各種臉譜,以鮮明的對比色彩和圖案顯示人物性格品質與容貌特征。表演方麵,歌舞並重,融入武術技巧,廣用虛擬動作,念白富於音樂性。京劇典型地代表了中國戲曲“唱做念打”的特征,同時又是最大劇種,京劇被視為國寶。京劇傳統劇目有一千多種,常演者三四百,如《文昭關》《追韓信》《霸王別姬》《捉放曹》《空城計》《野豬林》《打漁殺家》《三岔口》等。1942年又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莊》等。1949年以後,有《楊門女將》《海瑞罷官》等。
【秦腔】
戲曲劇種,流行於陝西、甘肅、青海等地。明初,秦腔產生於陝西民間歌舞,隨後傳入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清乾隆年間,魏長生率秦腔藝人進京。辛亥革命後,“易俗社”促進了秦腔藝術的提高。秦腔屬板腔變化體,有慢板、二六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六類,伴奏樂器有二弦子、板胡、笛子、大號、暴鼓、堂鼓等。角色分老生、須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淨、毛淨、醜十三類。表演風格樸實粗獷,臉譜、身段、化妝、聲韻有自己特點。傳統劇目有《鍘美案》《三滴血》《蘇武牧羊》,近代則有《血淚仇》《窮人恨》等。
【川劇】
戲曲劇種,流行於四川及貴州、雲南。明代時,四川已有地方戲班。清中葉,花部勃興,外地的昆腔、高腔、梆子腔、皮簧腔流入四川,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川昆、高腔、胡琴(皮簧)、彈戲(梆子腔),同時民間流行燈戲,這便是川劇的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1911年前後,五種聲腔同台演出,形成風格統一的川劇。川劇又分四派:川西派以胡琴為主,資陽河派以高腔為主,川北河派以彈戲為主,川東派聲腔多樣化。川劇表演有自己的表演程式,風格真實細膩、幽默風趣,特別是高腔唱腔高亢、用打擊樂和幫腔。川劇劇目豐富,高腔傳統劇目最多,高腔代表性劇目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川劇劇本《柳蔭記》《彩樓記》《玉簪記》《拉郎配》《喬老爺奇遇》較好。
【越劇】
戲曲劇種,是流行於浙江、上海及江蘇、江西、安徽等地的一種地方戲曲。大約1910年,嵊縣的民歌山謠在餘姚秧歌班的影響下形成,最初隻演民間小戲。後來流向桐廬、杭州等地,1916年進入上海,因吸收紹劇唱腔與京劇舞蹈,表演藝術得到長足提高。1943年,袁雪芬組織雪聲劇團,改革了越劇一些表演技法。越劇曲調有弦下調、四工調、尺調等,長於抒情,風格細膩柔婉。傳統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等。
【評劇】
戲曲劇種,流行於華北、東北及其他地區。河北灤州一帶的對口蓮花落吸收蹦蹦(二人轉)的音樂、劇目、表演,成為帶表演性的蓮花落;隨後又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稱為“平腔梆子戲”,簡稱評劇;隨後再吸收了京劇、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藝術,評劇有了進一步發展。評劇屬板腔變化體,板式有尖板、搭調、大安板、三捶、垛板等,伴奏樂器有板胡、鼓、鑼等。傳統劇目有《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馬寡婦開店》《王少安趕船》,新劇目有《劉巧兒》《小二黑結婚》等。著名演員有白玉霜、小白玉霜、新鳳霞、陳少舫等。
【黃梅戲】
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清乾隆年間,湖北黃梅采茶調與花鼓、花燈等相結合,形成早期的載舞小戲,至清鹹豐年間,這種小戲受說唱藝術、青陽腔、徽調的影響,開始演出大戲。辛亥革命後,黃梅戲演出職業化,由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大戲有平詞、火工等唱腔,小戲用各自獨立的唱腔。已有以中樂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表演方麵則有載歌載舞與富於生活氣息的特色。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傳統劇目有《夫妻觀燈》《打豬草》《牛郎織女》《天仙配》《女駙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