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2)

洛鬆覺得他就快要死了,體內的熱量正被冰冷的空氣一點點地侵蝕,折斷的右腿已經沒有知覺了,隻有腹部不時地傳來陣陣劇痛。可能昨天吞進去的那塊硬邦邦的犛牛皮此時正被胃酸浸泡著咕嘟嘟地冒出惡臭的氣泡。想到這裏,洛鬆覺得有些惡心,他開始後悔把身上的犛牛皮坎肩吃掉,因為身上這件薄薄的僧衣完全不能夠阻擋徹骨的寒意,也許沒等餓死就會先被凍死。

不知道已經被困了多長時間,若是能夠葬身於神山腳下,倒也算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了,洛鬆怔怔地想著。靠著冰冷且粗糙的石壁,山洞雖然昏暗但還不至於伸手不見五指,有些許的光線從洞口岩石的縫隙處穿透進來。活著跑進來的人不到三十個,多是和他一般大的年輕僧人。

想起雪崩時的情景,洛鬆覺得自己現在能活著可能真是佛陀的保佑。那麼多的冰雪彙聚成一條巨大的雪龍從山頂張牙舞爪地衝下來,瘋狂地吞噬著沿途的一切,仿若世界末日一般。行走在最前麵的人連聲呼喊都沒來得及發出便被雪浪吞沒。不知是誰喊了一句“跟我來”,便有幾十個醒過神來的人隨著那個引領者狂奔過去,洛鬆就是其中之一。

這躲避之處可能並不算是山洞,因為它太淺了,隻有七八米的深度,洞壁上還有些斧鑿的痕跡,想必不是自然而成。

引領眾人躲到這裏的似乎也是一位僧人,但從衣著身姿上來看,卻並非本地的僧侶。洛鬆不確定對方的身份,也看不清對方的麵容,但卻能隱隱感覺到對方身上具有一種悲天憫人、普度眾生的氣質。

雪崩隻持續了一刻鍾就平息了,雖然並沒將他們躲藏的地方掩埋,但從山頂滾落下來的一塊巨石卻將洞口堵住了。那塊石頭沉重如山,洞中人想盡辦法也不能移動分毫。同時,堅硬如鐵的洞壁也粉碎了他們想要挖一條路出去的信心。於是,他們隻有寄希望於外麵的人能夠及時救援。被困的這些天中若不是那位引領者一直在不斷地鼓勵他們,隻怕是再堅定的信念也要崩塌了。

洞口並未完全被堵死,一些光和空氣從那些石塊的縫隙中透進來。此刻,引領者就坐在山洞的最裏麵,光亮照不到的地方,隱身於一團黑暗之中。洛鬆覺得引領者即便不是一位通曉佛法的大德,也必定是位學識淵博的法師,因為這幾天對方用來鼓勵他們的那些話雖然有些聞所未聞,但大多數都采擷於眾多佛教典籍。

“諸位,吾等虔誠朝拜卻未料遭此大難,所謂禍福所依,也許這正是考驗吾等信念的大好時機。現在我有一些東西給大家看,請大家銘記在心,並時時默誦不息,切記默誦祈禱時定要虔誠且堅信。如果大家按照我說的做了,我們一定會活著出去。”

說話的人是引領者,分別用漢語和藏語說了一遍,洛鬆精通漢語和藏語,自然能聽得明白。

片刻之後,就有人手捧一塊絹布類的東西走近洞口的光亮處仔細查看,並默默背誦。

幾天來,眾人已經被引領者的氣度和品德所折服,不僅僅是因為他對眾人的活命之恩,更在於他麵對如此困境時所具有的置生死於度外的淡然和凜然不懼的氣魄。

很快,那幅布片傳到洛鬆的手裏,他本就在山洞的最外側,不用挪動就能看到布片上的文字。那是塊幹淨柔軟的白布,上麵字跡為藏文,頗為潦草淩亂,色澤褐紅,洛鬆心中一震,這字分明是用鮮血書寫而成的。凝神讀下去,卻又頗為迷糊:布片上麵並非是什麼晦澀難懂的經文,或者說根本就不是什麼經文,而是在描述佛教典籍中的一種奇異的能力或者說是神跡。字跡的盡頭另繪有一幅怪異的圖案。文中稱在默誦以上文字的時候必須同時在腦海中想象那個圖案,如有違背不但不會得到解救,反而會遭受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