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座電視台開始試播,這就是中央電視台的前身,當時因為局限首都一地,被稱為北京電視台。10月1日,中國第二座電視台——上海電視台問世。12月20日,哈爾濱電視台今黑龍江電視台的前身也與觀眾見麵了。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電視台,它們標誌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不久,它們就被讚揚為“大躍進的產物”。其實,早在1955年初,建立電視台的提議就被列入了國家的文教五年計劃,這一決策具有廣泛的國際背景和多方麵的因素。這一決策的實施,曾得到來自當時前蘇聯等友好國家的促進和幫助。

最初一批技術骨幹、留學東歐的章之儉等人,仿照捷克式樣設計了中國的電視發射機等核心設備。1957年12月到1958年3月,由後來的北京電視台正副台長羅東、孟啟予等人組成的中國電視工作者代表團訪問了前蘇聯和民主德國。回國後,他們基本按照前蘇聯和東歐的模式規劃了中國電視節目的麵貌。天津廠仿照前蘇聯“旗幟”牌電視機試製了最早一批“北京”牌電視機。1958年,從前蘇聯進口的電視機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投放市場。1960年,上海開始批量生產主要由進口零件組裝的“上海”牌電視機。就連結婚蛋糕形狀的俄式廣播大廈,也是50年代中蘇友好的象征。北京電視台最初的台址就設在大廈西翼四樓拐角處的一個排練廳以及周圍的幾間屋子裏。1957年,香港麗的公司開辦了黑白有線電視;也有台灣消息傳來:將引進美國設備,預定於1958年10月10日開始電視廣播。於是,電視領域的競爭就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政治意義。北京電視台加快了步伐,於9月2日正式播出,上海電視台也趕在國慶節開始試播。後來的事實表明,台灣的電視步伐沒有那麼快。

二、早期電視節目

早期電視新聞節目是非常簡單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新聞簡報》是電視台長期的、經常的和大量的新聞節目來源。因此,有人稱這一時期是“新聞紀錄片時代”。最早的固定觀眾,是一批黨和國家的高級幹部,包括中央領導人。毛澤東曾為北京電視台題寫台名。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都曾到該台視察。特別是周恩來,對電視的關心簡直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從擺放的鮮花到安排樂隊的畫麵、從采訪拍攝的角度到攝影燈的研製,他都作過周到的指示。而大多數觀眾則是在集體場所買票觀看的。

他們主要是奔“正片”而來,觀賞壓軸的故事影片和戲劇轉播。這類節目在早期占有極大的比重。最初,北京電視台播放電影占75%,戲劇轉播占15%;到了1959年底,故事影片占時50%,戲劇轉播占時30%。因此,早期電視又被稱為“縮型影劇院”。1958年6月15日,北京電視台試播了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9月4日,在正式播出的第二次節目中演播了電視報道劇——《黨救活了他》。上海電視台、哈爾濱電視台以及1959年成立的廣州電視台今廣東電視台的前身等也相繼播出了自己編演的電視劇。以後,電視劇逐漸增多。從1958年到1966年,全國大約播出一百幾十部電視劇,其中北京電視台最多,約90部,上海電視台和廣州電視台,各30多部。早期電視劇是現場直播,形式更接近舞台劇而不是電影。1958年4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廣播工作大躍進”的口號。12月,全國電視台基建工作座談會吹響了電視大躍進的號角。於是,電視會戰便在一批條件並不成熟的大中城市遍地開花了。

1960年電視台、試驗台、轉播台已達29座,1963年是36座。“自力更生第一台”是哈爾濱電視台。1960年5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哈爾濱召開了全國電視台工作經驗交流現場會,推廣哈爾濱電視台”土法上馬”的經驗。第七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製訂的廣播事業三年規劃中規定,1960年至1962年電視台要發展到50座,比原有的10座增加4倍。然而,經濟困難的魔影漸漸逼近,電視大躍進遭到挫折。電視機進口停止了,國產電視機也被列入高級消費品,禁止社會集團單位購買。1960年底,北京電視台精簡機構,壓縮節目。1963年2月,全國廣播事業調整,電視台、試驗台僅留8座,不到原有36座的四分之一。1963年,考慮到國內電視機甚少,電視宣傳受到限製,而國外卻有廣闊的市場,加之“反修鬥爭”的需要,中央廣播事業局為北京電視台製訂了“立足北京,麵向世界”的宣傳方針。4月,首次全國電視台對外宣傳會議在廣州召開。困難時期僅存的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沈陽、哈爾濱、長春、西安8家電視台討論了提高出國電視片質量的問題。

1965年8月,再次召開會議,增加了太原、武漢兩家電視台。此時,國民經濟形勢好轉,原來基礎較好的“下馬”電視台陸續恢複試驗或者轉為正式播出。因國內觀眾不多,所以出國片的多少和好壞就成為衡量各電視台質量和成績的重要標誌。1960年,中國還隻是向7個國家寄送了61條電視片;而到1965年,中國就與27個國家的電視機構建立了交換關係。北京電視台向30個國家寄送了電視片473條,大多數則是新聞片。1960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電視台就開辦了電視大學。1965年11月,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在全國半工半讀教育會議上指出,我們的電視是教育工具,各種節目都要有教育意義,還可以辦電視學校。1966年2月17日,北京電視台邀請大慶“鐵人”王進喜作電視講話,介紹他“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先進經驗。3月8日,北京電視台開辦了“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促進思想革命化”專欄節目。1966年4月,北京電視台播出紀錄片《收租院》。該片在城鄉廣泛發行,連映8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新製訂的節目審查標準是嚴厲的,“壞節目”一律不播。屬於“壞節目”的包括:歪曲曆史真實,專寫錯誤路線的;描寫英雄人物卻是犯錯誤的,歪曲英雄形象的;描寫戰爭恐怖,宣揚苦難、宣傳和平主義的;專寫中間人物,醜化工農兵形象的;美化階級敵人、模糊階級界線、調和階級鬥爭的;提倡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宣揚人性論和所謂“人情味”的;寫談情說愛,宣揚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感情的;傳統劇目,包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鬼戲,不管中國或外國的,等等。如此一來,電視文藝百花凋零。而且更有甚者,北京電視台於1967年1月6日停止播出。全國大多數電視台除上海外也都停播。1967年12月,中共中央派出“軍管小組”,收回被造反派奪去將近一年的廣播電視大權。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無政府狀態基本結束。

二、電視建設的發展

1968年前後,各省級電視台陸續恢複。1970年10月1日,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廣西、福建開始正式播出或者試驗播出電視節目。至此,除西藏自治區和北京市北京電視台是中央級的機構以外,大陸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都建立了電視台。同時,各地利用高山調頻發射台,加設發射機和天線,迅速建成了一批電視轉播台,至1971年,全國的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總計已達80座。電視節目由各省會、自治區首府向外輻射。國家公用通訊網絡的微波中繼幹線也發展起來,成為遠距離傳送電視節目的主要通道。1971年,廣播電視正式租用郵電部微波幹線,電視節目可以迅速傳送到全國20個省會、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

1970年初,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電視專業會議便確定,在大多數省份著手建設正規黑白電視台的同時,北京電視台和少數地方電視台向彩色電視邁進。於是,彩色電視會戰在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四省市開展起來。

但是,“彩電攻關”的道路並不平坦,在物質、技術、經驗和信息都十分匱乏的情況下,閉門造車實難一蹴而就。早在1956年和1959年,劉少奇曾兩次提出搞彩色電視的任務。1959年,中央廣播事業局開始組織研製彩色電視。1960年5月,用美國NC製式建立了一座彩色電視站。但因國家經濟困難,彩色電視事業被迫下馬,一停就是10年。10年之後,世界主要先進國家的彩色電視已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技術不斷改善,造價日益低廉。全球已形成以美國NC、聯邦德國PA和法國ECA3種製式三分天下的態勢。但是,中國卻決心自創製式,從頭開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給中國彩電研製的天平加上了重重的砝碼。根據協議,中國向美國租借了彩色電視製片和播出的全套設備;同時,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建起了聯合製片播出中心;然後,將這些中心和設備租給美國方麵使用,費用兩抵。

尼克鬆訪華,不僅打開了中美交流的大門,而且也打開了中國電視界的視野:在電視領域,中國人比他們的美國同行差許多,這差距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消除的。這個發現終於使中國電視界放棄了勞而無功的自創製式的努力,轉而決心從國外引進技術設備。10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如此“租借合同”和“使用合同”的簽訂再次重演。1972年,中央廣播事業局軍管小組幾次向國務院打報告,提出“進口彩電設備”的請求,並獲批準。通過調查研究,中國選擇了既不同於美國NC製式、又不同於前蘇聯采用的ECA製式的PA製式。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麵向首都觀眾的彩色電視正式傳播。8月1日,上海電視台試播彩色電視。天津電視台、成都電視台現四川電視台的前身也先後開辦了彩色電視。不久後,北京電視台的彩色電視即可通過京津、京滬微波線路向外地傳送。至1975年年初,北京電視台向外地傳送的節目已由彩色、黑白交替播出改為全部彩色。1977年7月25日,北京電視台的兩套節目均實現了彩色化。1976年,商業部和中央廣播事業局對全國電視機的數字進行統計,截至1975年年底,全國僅有電視機46.3萬架。其中國產彩電4000架,進口彩電1900架。68%的電視機分布在城市,32%分布在農村。按當時8億人口計算,每1600人才擁有一架。1976年是中國政治轉折的一年。粉碎“四人幫”,為電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一、解凍和複蘇

1976年12月21日,北京電視台轉播《〈詩刊〉朗誦音樂會》,開始了大規模地為革命曆史歌曲和著名文藝工作者恢複名譽的活動。以播放影片《洪湖赤衛隊》和《東方紅》為標誌,文藝領域解凍了。文化大革命末期專為毛澤東錄製的一批傳統節目陸續與觀眾見麵。其中包括京劇、相聲、地方戲曲:湖南花鼓戲《十五貫》、京劇《鬧天宮》、昆曲《大破天門陣》、京劇《打漁殺家》……配合外國首腦的來訪,外國影視片漸次出現:南斯拉夫的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和電視劇《巧入敵後》,日本故事片《望鄉》和《追捕》。重新起步的中國電視劇改為錄製播出,開始呈“小電影”的形態。一批在“文革”初期停辦的專欄節目又有了新的生機:體育節目、衛生常識、兒童專欄、文化生活……1977年10月和11月開辦的《世界各地》和《外國文藝》像兩扇窗口,向中國人民展示了外部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祖國各地》使中國人民得以神遊中華大地,開闊眼界,增長了知識。科學和教育的春天也來臨了。1977年年底,北京電視台開辦電視教育講座。一時間,王府井新華書店門前排起了購買教材的長隊。1979年2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辦,當年招生41.7萬,顯示了動用國內一流學者進行屏幕教學的獨家優勢。

二、全國電視網的建立

1978年元旦,《全國電視台新聞聯播》簡稱《新聞聯播》正式設立。早在1976年底,北京電視台的彩色節目已傳至全國除西藏、新疆、內蒙古3個自治區以及台灣省以外的26個省會、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7月,已有上海、廣州、河北、南京、武漢、湖南、河南、成都8個電視台可以向北京回傳節目,一個全國性的電視廣播網逐步形成。自1979年改革開放,進口電視機成批湧入,漸漸成為最搶手的家用電器商品。電視機生產流水線開始引進,經過消化、吸收,推出一批批高質量的國產電視機。“電視熱”四方蔓延。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正式改稱“中央電視台”英文縮寫CCV。同天,西藏電視台試驗播出。一年後,北京市開辦了電視台。至此,“北京電視台”的含義改變,全國省級電視台全部成立。省級電視台中原以省會城市命名的,紛紛仿效中央電視台的榜樣,改換省的名稱以“正名”。1978年6月,因“文革”而停辦的《廣播節目報》改名《廣播電視報》出版。1981年,《電視周報》應運而生,1986年改名《中國電視報》。隨著電視觀眾的增加,10年後它成了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

一、影視之爭

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一向和睦相處的電視和電影及其它藝術部門發生了矛盾。六七月間,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斷然停止向電視台供應新故事影片。不少劇團也隨之提高了對電視錄製新戲的收費標準。電視麵臨著斷糧絕炊的危險——因為此時的中央電視台不僅播出時間短,而且尚未根本改變“縮型影劇院”的狀況。在每晚2至25小時的節目中,一部電影占去15至2小時,此外,隻是稍加一些電視新聞片和專欄節目。大多數省級電視台則仍以轉播中央電視台為主。然而,隻講風格、不計代價的年代已經過去。經濟杠杆開始調整行業關係。1979年8月,文化部改革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製,電影業實行經濟核算,自負盈虧,利潤分成。電影失去了完全依賴“皇糧”的特權,頓生後顧之憂。而此時的電視,也不再是完全與世無爭的嬰兒了。1978年,中央電視台拍攝了8部電視劇。這些“小電影”除藝術質量稍嫌粗糙之外,畫麵語言和屏幕效果與播放的影片大同小異。它製作簡便,周期短,花費少。在這株尚不成熟的幼苗麵前,電影感到了威脅。電視機數量增長迅速。1979年全國隻有485萬架電視機;但這個數字以每年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幅度疾速增加。1982年是2761萬架。自1981年開始,電影各項發行放映指標逐年下降,僅1982年就比1981年減少51萬場次,觀眾少了9.4億人次。在有關方麵的斡旋下,文化部與中央廣播事業局於1979年10月24日簽訂了《關於供應電視台播放影片的規定》。

協議規定,新影片在北京頭輪映畢半個月至一個月後可供中央電視台向北京地區播放;發行期滿半年後,可供中央電視台向全國播放。每年元旦、春節、“五一”、“十一”,中國電影公司要供應一二部新影片給電視台向全國播放,等等。但是協議執行的情況並不理想,要恢複到以往那種不分彼此的親密程度已不可能。雖然播放影片的費用已從過去的舊片60元、新片90元增加到120元和180元,如果錄像播出,播一次還收一次費,電影公司仍不願提供新片。這種價格依然過於便宜,電影業無利可圖;而電視播放後影片票房損失很大。電影公司買影片時極少購買電視播放權。對協議中“本地區主要城市首映完畢”影片可提供地方電視台播放一條,電影公司的解釋是——縣城放映完畢。1981年元旦,中央電視台得到的節日影片是《戴手銬的旅客》;春節,收到一部《噩夢醒來是早晨》。電視台認為,新春佳節放映“噩夢醒來”無論如何是不合適的。對新生的電視劇的歸屬也有爭議。文化部門認為,電視劇本屬影劇一類,應歸文化藝術部門管理;電視界卻不願放棄。電視駐足於新聞界內,比電影更受重視。

直至1986年,被合並的不是電視劇,而是電影,為影視雙方始料所不及。不過,在後來的廣播電視界內,電影係統一直是較為獨立的一支。1989年,中央電視台與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簽訂了影片播出的新協議,規定新影片發行兩年之後可向全國播放,並提高了播出價格。戲劇界比較早地感到與電視界合作的必要性。1982年1月,由著名戲劇家金山發起的電視劇藝術委員會成立了。此事得到了當時的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胡耀邦的支持。胡耀邦指示財政部每年撥款300萬元,作為發展經費。藝委會的出現,推動了電視劇社會化的進程。1985年11月,藝委會並入中央電視台的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成為電視界的一員。

二、自力更生

電視以“海納百川”的氣概“彙天下之精華”,是80年代以後的事。然而,在1979年,電視卻麵臨著嚴重的節目“饑荒”。沒有了依賴,電視界下決心披荊斬棘走自己的路。1979年8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召開首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這是一個轉折點,標誌著中國電視從長期等待外援“要飯吃”的狀況走向獨立自主辦節目的開端。從此,電視逐步招兵買馬,漸漸崛起於眾強林立的中國文化藝術界。這次會議號召全國電視台大辦電視劇,從而開始了向電視劇的集體進軍;同時宣布,放眼海外,立即進口影視片,以解燃眉之急。九十月間,中央電視台派員赴香港采購,一次購得香港影片10部和美國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一部。譯製工作開始了。1979年7月譯製的菲律賓電影《我們的過去》是中央電視台的首次嚐試。到1981年,譯製片已基本達到每周平均提供一部的數量。根據首次電視節目會議的決定,1979年國慶期間,中央電視台舉辦了節目聯播,全國有25家電視台提供了100多個小時的節目,這是自中國電視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節目交流,是對全國電視台自辦節目能力的一次集中檢驗。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召開。廣播事業局局長張香山在報告中指出,宣傳工作要堅持自己走路,事業建設上要把加速發展電視放在優先地位。

三、廣告介入

1979年1月28日農曆正月初一。下午,上海電視台屏幕上映出了“上海電視台即日起受理廣告業務”的幻燈片,隨即播出了中國電視曆史上第一條商品廣告——15分鍾的《參桂補酒》。這條廣告先後播放8次。3月15日晚,上海電視台又播出了第一條外商廣告,一分鍾的《瑞士雷達表》,播放11次。同年11月,上海電視台與香港太平洋行簽訂了播放日本“西鐵城鍾表報時”廣告的協議,為期一年,廣告總金額為130萬港元。1979年4月13日,廣東電視台播出了第一條收費的商業廣告。4月15日,在春季“廣交會”開幕當晚,正式播出廣告節目。廣東電視台當年製作、播出中外廣告30多條,收入人民幣12萬元,港幣120萬元。此時中央電視台尚按兵不動,因為未獲上級指示。而廣告可否播出屬重大政策問題。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新聞單位承辦廣告,中央電視台才於當年12月在兩套節目中同時開辦廣告。每天5分鍾的廣告有介紹商品的,有介紹廠商的,還有外商提供的含廣告性的節目如紀錄片等。1980年3月,中央電視台在麵向首都的8頻道開始每日播出西鐵城手表廣告。12月,在2頻道開始向全國播放帶廣告的日本係列動畫片《鐵臂阿童木》。然後是動畫片《森林大帝》、《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清一色的日本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