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戲曲的起源與形成(1 / 3)

一、中國戲曲的萌芽和發展

在宋代之前,戲曲的各種因素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演變和綜合。這一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下麵幾個階段。

萌芽雛形時期——上古到隋唐

(1)上古歌舞。上古時期就已有歌舞。原始時代就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還有《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出土文物中還可以看到更早的歌舞形象,如青海大通縣出土的陶碗,上麵就有原始先民的舞蹈圖案。當然,這種歌舞主要是一種圖騰崇拜活動,與今天“歌舞”的概念還是不同的。隨著上古圖騰崇拜的發展,後來逐步產生了專門娛神的巫覡,女為巫,男為覡。到了奴隸社會,圖騰崇拜逐步轉變為崇拜祖先、上帝和自然神。巫覡當時被看成是王與神的中間人,傳達神與上帝的旨意。這樣,求雨、寧風、治病、除災等祭祀儀式中巫覡就擔任主角,成為職業。祭祀儀式往往舉行盛大的歌舞,“湯乃命伊尹作‘大護’,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後來,這種祭祀歌舞在宮廷中就發展成為文舞(韶舞)和武舞(大舞)。周之前,類似巫覡歌舞在民間還有“蠟祭”。“蠟祭”在周代是十二月祭百神的稱呼。這一天,百姓擊土鼓,唱秧歌。周代民間三月上旬還有一種女巫主持下的沐浴祭典,也有歌舞,《詩東門》作了具體描寫。《詩序》雲“男女棄其舊業,亟會於道路,歌舞於市井爾。”《詩苑丘》也寫到當時民間舞蹈的情況,舞者持“鷺羽”,用“擊鼓”“擊缶”伴奏。在南方,從屈原的《九歌》可以看到,湘沅之間也盛行巫舞,有歌舞,有伴奏。古代,在民間還有“驅儺”,用12人表演,又稱“十二神舞”。這種表演源於迷信活動,後來才逐步向娛樂方麵發展,驅儺表演,今江西撫州等地仍存。戲曲中的歌舞因素雖然與上古歌舞不同,但中國歌舞的源頭還在上古這種圖騰歌舞,到了後來,它本身不斷發展和演變,並為戲曲所綜合,成為戲曲成份之一。

(2)周秦年間的娛人表演——優伶。

周秦年間,宮廷中出現了專門娛人的藝人,多種表演藝術從娛神發展到了娛人階段。最早見於記載的娛人藝人稱為“優伶”。最早的優伶大約出現在西周末年,是由貴族豢養,專供聲色之娛的專業藝人。優分倡優與俳優。倡優為女性,以表演歌舞為主;俳優為男性,以調笑、滑稽、諷刺表演為主。最早見於文字的優人叫“優施”,晉獻公(前676年至前651年在位)時代人,能歌舞,也參加政治活動。最有名的優人叫優孟,楚國人。《史記滑稽列傳》:“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優孟)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餘,象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秦國也有一個名優,叫優旃,身體矮小,善於說笑諷諫。秦始皇要築“大宛囿”,秦二世要以漆來漆城,他都以說笑諷諫,終於製止。伶,傳說黃帝時代的樂官叫伶倫,用兩節竹子做成管,定十二律中的第一律(黃鍾官)。後來,把掌管音樂的人叫做伶。

(3)漢魏六朝娛人表演的多方麵發展。

娛人的表演有多種發展,技術高、規模大。①漢代角抵百戲盛行。角抵,戰國年間實為角力,漢代也有,為裸體相撲(見山東出土的漢畫像磚)。秦二世在甘泉宮作角抵戲,已變成一種表演。漢武帝作角抵戲,“三百裏皆來觀”,可見規模宏大,並已有多種表演。角抵戲到北周齊平年間更名為“百戲”,後代又稱漢代及以後的角抵為“百戲”。漢低角抵,是多種文娛體育表演大會。張衡的《西京賦》有具體生動的描繪。一類是以歌舞表演為主的《總會仙唱》:華嶽峨峨,岡巒參差;神木靈草,朱實離離。總會仙唱,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篪。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蛇;洪崖立而指揮,被毛羽之纖麗。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另一類是角抵劇,名《東海黃公》: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伏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這一表演主要是人與虎相鬥,還屬於角抵的範圍。當然,這裏已有扮演,也有簡單的情節——周貽白先生認為,《東海黃公》的出現,標誌著戲曲的正式開篇。彭隆興則說:“角抵戲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實際已蛻變為戲劇了。由原來廣義的戲劇才真正進入‘扮演人物,敷演故事’的新的藝術領域”。(彭隆興《中國戲曲史話》)②興國。三國時有《許胡》這種優伶表演,也有一點點故事。許慈與胡潛時常爭吵鬥毆,劉備命優伶裝扮二人,在百官麵前擬其爭吵鬥毆狀,進行嘲諷。③南北朝——樂舞及表演的初步綜合。南北朝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大麵(代麵)《蘭陵王入陣曲》,為樂舞節目,有樂,有舞,也有一點點故事。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勇武而貌美,自以為美而敵不畏,故戴假麵作戰。北齊人因而作《蘭陵王入陣曲》,摹擬他上陣指揮、擊刺之態(唐代稱此樂舞為大麵或代麵)。另一樂舞節目為《踏謠娘》(又名《談容娘》),據崔令欽的《教訪記》雲,北齊蘇某人,酗酒,每醉輒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裏。時人弄之,女徐徐入場,邊行邊歌,每一疊後,旁人齊聲和之“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因其邊行邊歌,故名踏謠,後其夫至,作鬥毆之狀。——有歌有舞,有動作,有規定的情節,而且不止兩個人了,有好多人參加了“和”——有人認為,中國戲曲的開篇應從此開始,如夏寫時的《中國戲曲批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