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我們老土嗎?

題目的這個問號使我思考了許久。

問題暴露在閱讀一些新生代或晚生代作家所寫的作品,或者與一些後生人觀看一些“星”的表演時,無法與他們同時發生笑聲和共鳴,而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與批判,有時甚至被罵上一句:“俗人嘴臉,老土!”

我們真的老土了嗎?我著力地檢討著自己。總想到我們這批出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的人,是一代曆盡坎坷,遍體荊棘,踏著共和國的腳步走過來的人。清匪反霸、三大改造、三反五反、大躍進、人民公社、反右運動、三年饑荒、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上山下鄉、改革開放、國企改革、下崗失業,共和國的風雨就完整地在身邊刮過,不敢說這代人踏遍了青山,也不敢說所有的辛勤耕耘都有了收獲,但有一條敢說,我們踏過遍地泥濘的腳印中雖然歪歪斜斜,卻演繹出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悲歡離合,演繹出了共和國的一次新的嬗變。從大有作為的雄心壯誌到一無所有的惶惑,從待業的焦慮到尋覓形形色色的歸宿,從恢複高考的希望到臨時工與出國留學的天壤之別,從“文革”十年浩劫到二十年開放的震蕩,曆史給生於50年代的人出了一道幾乎死謎一樣難解的命題,在解答這個命題的過程中,有血的殷紅、汗的辛酸、淚的苦澀,有艱難中的求索與逆境中的崛起,也有放棄求索的沉淪,這就是這代人超越兩個時代、曆盡人間的苦辣酸甜。

我說這些話絕非炫耀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曆,說實話,這樣極不光彩的經曆給我們帶來過許多噩夢。在我們這代人中,比我坎坷、比我曲折的兄弟姐妹不知有多少,多少故事已悄然地融會在歲月的河流中了。我無意於對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做簡單的類比和解釋。人是時代的,社會的,同時也是個體的,人的成功與失敗可以從多種角度加以總結。我隻想說明這樣的經曆會使這代人更善於用個人觸摸社會,由個別感知一般,我們的思考都帶有相當的社會性內涵,因此,這一代人中的許多成功人士在逆鏡中善於把種種的人生經曆變成財富,把最大的苦難咀嚼粉碎,憑著一股堅定的意誌朝前走,卻是做人的一條基本信念。我想,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最大特征。

然而,我們已“坐四望五”了,感覺到自己老了,聽聽滿街的流行歌曲也不屬於自己,看看屏幕的“偶像明星”不屬於自己,讀讀書刊中的一些“個人體驗”不屬於自己,便體會到歲月無情,然而,真的老了,但卻並不一定真的土吧?

姑且賣一回老吧,因為我們隻會回憶過去的歲月,回憶起每一個希望的誕生與破滅,變得不那麼天真了;因為我們為生計、為孩子而變得婆婆媽媽,仍然活得很艱辛,就變得更加現實了,因此就有了更多俗人的想法。於是,比我小的人經常會說我“俗”,也許這個俗也是老土吧。但我又想,比當下許多似乎幸福的優秀人士來,我羨慕他們不世俗的幸福,但更相信世俗的幸福。釋迦牟尼在苦修林中修煉了6年之久,一無所獲。當他因為饑餓而暈倒在尼連禪河邊時,一位牧牛女用鮮奶拯救了這位垂死的聖者。這位偉大的聖者在嚐到了人間美味之後,豁然開悟:解脫人生痛苦的無上真理,不在世俗之外,而在世俗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我樂於做個俗人。我想,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現世之外,而在現世之中。而我們無論做什麼,文化創造亦好,財富創造亦好,都是為了實現人生最大的幸福。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網絡互連時代、經濟全球一體化時代,知識更新,理念更新,一切都在瞬息萬變,但無論社會多麼進步,理念多麼新潮,在不斷充實更新自己知識結構的自覺中,我也無法去掉打在身上50年代的烙印了,也絕對扮演不了60年代人、70年代人的角色。歲月流逝,有些欲望已經熄滅,有些欲望還在燃燒。不管生命的欲望燃燒得如何壯觀,它也終將熄滅,一如它未曾萌生一樣。而每一種欲望熄滅,生命便收獲得一分寧靜。一想到此,我便感到一種欣慰,於是就不怕自己老土了。

2001,2

珍重記憶

每個人都有過屬於自己某個時代的往事,這些往事在時過境遷之後,常常給人留下一些印象,如同一些陳舊的畫卷,掛在人們的心域之中,無法卸掉。當人們稍有一點安寧,偶然展閱這些褪了色的畫卷,想起了那些逝去了的青春,或許會付之一笑,或許會有一種無法排遣的悵惘的感覺。

其實,我在極珍惜現在的生活主題之下,多少年來,我的許多往事記憶也一直鎖在我心裏,也隻有我的心才能夠感覺到它的重量,那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那些記得住的和記不住的,感覺卻那麼真實,卻也那麼值得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