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沌初開
天蒼蒼,野茫茫,蒼天雲流,滄海水流……
早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一位煢煢孓立,形影相弔的詩人,飄著蓬亂的須發,把枯槁的雙手伸向蒼茫,苦苦地問天:
邃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係,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遝?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河海應龍?何盡何曆?
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川穀何洿?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
焉有虯龍、負熊以遊?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
詩人就是屈原,他在向上蒼發問,關於遠古的開頭,天地之初。開天辟地,這何等偉大的工程,到底是誰經營的?詩人看到江河日夜流注於海,而海水不滿盈;大旱之年,海水又不枯竭。故問道:“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而另一位哲人莊子,卻感歎道:“夫千裏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以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說雨是雲凝結下落而成,而雲就是後來在東漢建光元年(121年)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譽的經學家許慎所著《說文》所說的“氣也。”也就是說,大澤之潤發生水氣,上天成雲,雨落地所積,莫大乎於海。
商末周初到春秋初年,中國海洋神話的著作如《莊子》、《列子》、《淮南子》、《楚辭》、《山海經》、《穆天子傳》、《十洲記》、《神異經》、《越絕書》、《吳越春秋》、《蜀王本紀》、《華陽國誌》、《述異記》……
袁珂《中國神話史》說“當海浪第一次托起原始人類的獨木舟時,海洋神話就匆匆趕來,與人類一起揚帆遠航。他們同舟共濟,甘苦與共,一起經曆磨難,一起擁有光榮。海洋神話,是人在海天之間用桅杆的巨筆繪出的自我,是對人類自身的歌頌與祭奠。”
屈原當然不相信莊子所言“南海之帝鯈與北海之帝忽,嚐試為渾沌開鑿七竅”。所以他問道:“雄虺九首,鯈忽焉在?”《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雲:“南海之帝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鯈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鯈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說是遠古的時候,南海的天神,名叫儵;北海的天神名叫忽。天中央之神名叫渾沌。渾沌的身體狀如黃囊,六足四翅,麵若赤火,無耳、目、口、鼻,故名“渾沌”。其雖無五官七竅,卻諳熟音樂歌舞。
儵與忽為其好友,經常作客渾沌處,渾沌每每殷勤相待他。某日,儵與忽商議謂:“眾皆有五官七竅,而渾沌全無一竅,多有不便。不若我等為其開竅如何?”
儵與忽乃具斧鑿,為渾沌開竅。日鑿一竅,七日乃成。而渾沌不堪其鑿,而死矣。
2、盤古
其實,關於“開辟創世”的“洪水遺民、再造人類”的傳說,有南北兩大係統:中原北方型神話係統以女媧、伏羲故事為代表;珠江流域南方型神話係統則以的盤古故事為代表。
渾沌之開全賴盤古之力。盤古,盤古,或許是“伏羲”、“女媧”被桂林人讀作“盤瓠”;或許是佛經《小乘涅槃論》、《摩登伽經》中古印度婆羅門的大創世神眾神之神“梵”音譯為“盤”,而在中印交通必經之地——去西天途中的“諸國”的雲南、貴州苗、僮之民卻聽作“盤古”。也或許是“龍頭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的異類……
盤古
據袁珂的《中國神話史》說《山海經》成書於禹時代,禹和伯益為治理國家,平定水患遍訪天下,伯益把沿途所見記錄下來,輯為《山海經》。其中記述盤古開天辟地說:天地渾沌如雞蛋,盤古居中。經一萬八千歲,以斧開天辟地。一聲巨響,“大雞蛋”裂開了。其中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降變成了地,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渾沌不分的天地被盤古分開了。他手托著天,腳踏著地。
盤古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的身體每天也增長一丈。如此又經一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的身體也隨著長得有九萬裏高,象一根巨大無比的柱子,立在天地當中,使天地無法重新合攏,不再變得黑暗混沌。盤古已經疲憊不堪,他為開天地辛勞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