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一張巧嘴,就無法用言語將自己的智謀清晰的表達出來,那還算是什麼智謀呢。大家也許都知道,有時候,隻需一句精妙的論述,就可以一語中的。有時候,一個說客可以勝過十萬大軍,一封書信也能勝過一部專著。所以說,靈舌巧辯是智謀的一種自然流露。
但無論是多麼地“巧舌如簧”、“口若懸河”,都要有一顆智慧的頭腦,才能將自己的“巧言妙語”流利地表達出來!以智慧做基礎,充分發揮機智的口才,就能以雄辯服人。
曆代都有聞名於天下的雄辯家,他們絕妙的口才,妙語如珠的佳話流傳至今。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個精美絕倫的雄辯故事,學習他們高深的智謀,讓自己也成為一個說辯高手。
以退為進,知熒巧拒楚王
公元前597年,楚國發兵攻打鄭國,晉國則去救助鄭國,於是晉楚兩國在泌一帶交戰。在兩軍混戰中,晉國大夫知熒被楚軍活捉,他的父親苟首率領部下返身來救,但沒有成功,隻殺了楚國的連尹襄老,射傷了楚國公子,並將襄老的屍體和受傷的楚公子帶回晉軍軍營。
九年後,晉國向楚國提出用楚公子和襄老的遺骨交換回知熒,楚國同意了。在送知熒回國的時候,楚王問他:“你囚居在楚國多年,是不是怨恨我?”知熒回答說:“兩國交戰,是我自己無能不勝其任,以致做了俘虜。大王不殺死我,讓我回國接受懲處,這是大王對我的恩惠,我怎麼能怨恨大王呢?”
楚王又問:“這麼說你應該感激寡人的恩德了。”
知熒說:“晉、楚兩國都為自己的國家考慮,以免除老百姓的苦難,並意識到以前交戰是一時之憤,現在兩國相互諒解了,通過交換俘虜來表示兩國和好的誠意。這和我個人並不相幹,我沒必要感激誰。”
楚王本來想讓知熒感激自己,好提出進一步的要求,沒想到知熒卻這樣回答。但他仍進一步追問:“你回國後,用什麼來報答我呢?”
知熒說:“我不曾有怨於大王,大王也不曾有德於我,無怨無德,不知道報答什麼。”
楚王仍然不肯善罷甘休,繼續追問:“雖然這麼說,你也一定要告訴我些什麼吧?”
知熒鎮靜地說:“托大王的福氣,讓我回到晉國。假使我的國君將我殺掉,我到死也不會忘記您對我的好處。如果托大王的福氣,國君免我一死,把我交給父親,父親若家法將我處死,我至死也不會忘記大王的恩惠。如果父親免我不死,仍讓我繼續擔任晉軍的首領職務,那麼在防守邊疆時,遇到楚國的將帥,我也不敢回避,我一定為晉國盡到臣子的職責,我準備用這種做法來報答大王。”
楚王聽了頗有感慨,歎息說:“今後不能再與晉國交戰了。”於是,為知熒舉行了隆重的儀式,送他回到晉國。
謀略點評:
兩國交兵,必然要先有外交上一次交鋒。而一個聰明的外交家懂得在特定的語言場合,對於敏感問題采取明智對策。比如知熒,他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先責備自己無能,如果能被放回,隻有感恩。當被問如何感恩時,他又回避正麵回答,隻說一切皆是國事,與個人無關,自己不知應該感激誰為借口來避免回答一些敏感的話題,終使楚王想利用他為己效力的計劃沒有得逞。
柔中帶剛,呂甥獻妙言迎歸晉惠公
春秋時期,晉惠公靠秦穆公的幫助當上了國君,當初他曾經許諾,即位後割讓東五城給秦國,但回國後就反悔了,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
有一年,晉國遇到災荒,向秦國借糧食,秦穆公慷慨相助;但秦國遇到災荒,晉國卻不想援助。為這兩件事,秦穆公非常惱火,便於公元前645年派大軍進攻晉國,秦晉兩國在韓原交戰,結果晉軍慘敗,晉惠公被俘。但由於晉惠公的姐姐穆姬的周旋,秦穆公答應和晉國講和。於是,晉惠公派人從國內招來呂甥與秦國談判講和。
呂甥來到秦國拜見了秦穆公,秦穆公問他:“晉國人和睦嗎?”呂甥毫不猶豫地回答說不和睦。
秦穆公又問為什麼他們不和睦,呂甥答道:“晉國那些小人們對失去國君感到恥辱,又對喪失了自己的親人感到悲傷。他們不怕多征賦稅和進一步備戰,而且主張擁立太子為國君。他們說‘寧願侍奉戎狄,也一定要報這個仇’。那些君子們愛戴自己的國君,並且知道我們晉國的過錯。他們也不怕多征賦稅和進一步備戰,為的是等待秦國的命令,他們說‘一定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即使死了也絕無二心。’因此,晉國人不和睦。”
秦穆公聽了很生氣,但又無可奈何。便又問他:“你們國內對國君的命運有些什麼看法?”
呂甥答:“小人們不知事理,隻知憂愁,說國君免不了被害。君子們用自己寬恕的心思推測別人,認為國君一定會被放回來。小人們說:‘我們對秦國太狠毒了,秦國怎麼會放回我們的國君呢?’君子們則說:‘我們已經認罪了,秦國肯定會放回我們的國君,背叛時就把他抓起來,臣服時就釋放他,恩德沒有比這樣做更深厚了,刑罰沒有比這樣做更有威力了。假如過去幫助他做國君,現在又不使他的國家安定;廢除了君位,又不立即使他恢複,這樣就會把原來所施的恩德變成仇恨,秦國恐怕是不會這樣做的。”
秦穆公聽了隻好順著說:“這正是我的本意啊。”於是,秦國用諸侯的禮節送晉惠公返回了晉國。
謀略點評:
說話時柔中帶剛,也是一種語言上的藝術。呂甥正是先借小人的態度,表達了晉國不畏強秦誓報國仇的決心;又借君子的態度,表達了晉國已知錯臣服,對秦穆公放回晉惠公充滿著期待。還說得振振有詞,惟妙惟肖,可謂軟硬兼施、柔中帶剛,不卑不亢。秦穆公聽了也深信不疑,隻好尊重禮節讓晉惠公回國了。
自我辯白,蔡廚師為自己洗清白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晉文公在國外流亡了19年,受盡了各種磨難。他回國當上國君以後,自然盡情享受了一番,吃穿住行無不要求排場和氣派。後來什麼山珍海味都吃過了,但最愛吃的卻是烤肉。
有一次,晉文公點明要吃烤肉。但當烤肉端上桌來時,晉文公卻發現分明有一根長長的頭發纏繞在肉上,不禁大怒,於是,喚來做烤肉的蔡廚師加以問罪。
晉文公的侍從對蔡廚師說:“烤肉上邊有一根頭發,這是你對主公的大不敬,你如此失職,該當何罪?”
蔡廚師看了看盤裏的烤肉,知道有人故意纏上頭發來陷害他。他知道自己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廚師,在君王麵前是沒有申辯的權利的。但如果不將冤屈辯明,自己的小命就隻得白白地丟掉了。聰明的蔡廚師連忙跪倒在晉文公麵前認罪。
他說道:“臣有罪,臣該死!臣的罪有三條:臣在廚房切肉的刀快得像寶劍那樣鋒利,但是能割下肉卻不能割斷頭發,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烤肉的時候,臣用鐵錐將肉串起來不停地來回反複翻動,卻沒有發現上麵有這麼長的一根頭發纏在上麵,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熊熊的爐火把肉都烤熟了,然而頭發竟沒有被燒焦,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有了這樣三條罪狀,我就死罪難免了。在賢明的國君麵前我沒有什麼可以申辯的,請君主治我的罪。”
晉文公聽了這一番話後,就明白了這是蔡廚師的申辯,也知道這是有人故意這樣做的,目的是戲弄國君或陷害廚師。於是,他下令把侍候進膳的侍從找來審問,結果真是他幹的。晉文公大怒,立即下令處死了這個侍從,蔡廚師則免除了殺身之禍。
謀略點評:
蔡廚師利用歸謬法,為自己弄了個絕妙的自我辯白,他把自己不小心致使烤肉上有頭發作為推理的前提,得出三條自相矛盾的推理,從而讓晉文公心中明白頭發不是在烤肉的製作過程中留下的,因而這一切都不是我的責任。終於為自己洗清了罪名。
由此看來,歸謬法是人們在某些辯論中經常利用的,這樣能讓一些偽真理問題在簡單的推理下現出原型。但運用歸謬法需要保持清晰的思路,並以充足的知識儲備做後盾。
攻擊弱點,展喜巧言退齊軍
春秋時期,齊孝公想要繼承齊桓公的霸業,便準備侵略他國以擴張領土。公元前634年,魯國和莒國在洮地結盟,齊孝公便拿這作為借口攻打魯國西部邊境。
魯僖公得到齊軍要來攻打的消息,派了大夫展喜帶著酒肉糧帛等去慰勞齊軍。此舉雖名為慰勞,實際是叫展喜說服齊孝公退兵。
展喜知道齊孝公之所以要攻打魯國,目的在於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而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諸侯,在武力征服的同時,總是打著‘尊王’的旗號,即以尊重周王室為號召。所以,如果以周朝先王之命去說服齊孝公,定能成功。
展喜趕到邊境犒勞齊軍,齊孝公卻以挑釁的口吻問展喜:“聽說齊軍壓境,魯國害怕了嗎?”
展喜說:“那些沒見識的人確實害怕了,可有識之士並不害怕。”
齊孝公說:“你們魯國窮得室內四壁皆空,糧食告罄,四野裏連根青草都沒有,依仗什麼不害怕?”
展喜回答說:“我們依仗的是周朝先王的命令。從前我祖周公和貴國的太公二人共同輔佐武王滅紂,後來又共同輔佐周成王,功勳卓著。太公被封為齊侯,周公的長子被封為魯侯。成王慰勞他們,特賜齊魯兩國結盟。盟約中寫道:‘世世代代,子子孫孫都不要互相侵害。’這個盟約至今還保存著,由太史所掌管。由於有這樣的曆史淵源,齊桓公稱霸時曾經糾合諸侯來幫助他們解決彼此的分歧,彌合他們之間的裂痕,從而將他們從戰爭的災難中拯救出來。齊桓公這樣做,是為了表明他正在履行太公開始的輔佐周王室的固有職責。您即位之後,諸侯都滿懷希望說:‘他一定能繼承桓公的業績,與各國和睦相處。’我們魯國人也認為用不著聚集軍隊來防守東麵的邊境了。”
展喜見齊孝公在認真得聽,就接著說:“因此,您這次駕臨,魯國並不認為您這是來攻打我國。大家都說,難道他即位剛剛九年,就會拋棄周朝先王的遺命?就會廢棄齊國固有的職責?如果這樣,怎麼對得住齊國的先君太公和桓公呢?我和魯國其他人一樣,認為您一定不會這樣做的。我國的有識之士正是依仗這一點而不感到害怕。”
展喜的這番話軟中有硬,無懈可擊。齊孝公隻得說:“說得太好了,您回去傳話給魯侯,願從此以後兩國不斷增進友好關係,不再彼此加兵。”
展喜見目的達成,就高興地回去稟報了魯僖公,而齊孝公也很快就班師回臨淄了。
謀略點評:
與戰場上看得見的浴血奮戰、刀光劍影相比,談判桌上的則是更加隱秘,更加凶險。而在談判桌上,隻有善於攻擊對方的弱點,才是讓對方就範的好方法。齊軍大兵壓境,展喜憑著自己出色的口才就避免了兩國間的戰爭,其關鍵也在於他善於利用對方的心理弱點。隻有巧妙地運用“攻心”策略,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巧駁妄言,姚賈以辯才扳倒韓非
戰國末年,楚、燕、趙、齊、魏、韓等國結盟欲聯合攻打秦國,秦國君臣束手無策,有個叫姚賈的臣子自動請纓出使這些國家,要破其盟約止其大軍來犯。
姚賈在外出訪了四年,得以“絕六國之謀,止六國之兵”,成果顯著。後來回到秦國,秦王十分高興,賞賜了千戶封地,並封為上卿。
但韓非認為姚賈這人有品格上的缺陷,並且背叛過自己的國家,便在秦王麵前詆毀姚賈說:“姚賈帶著珍寶,南使荊、吳,北使燕、代,出訪三年,並未完成秦國與。四國結盟的使命,國家的珍寶卻被他用光了,這是姚賈利用大王的權勢、國家的寶物,在外國為自己結交諸侯,希望大王仔細考察這件事。再說姚賈是梁國看門者的兒子,他曾在梁國為盜,也做過趙臣,但結果被驅逐。我們任用世代看門者的後代為使者和高官,梁國的盜賊,趙國的逐臣,恐怕不是明智的做法。”
秦王召來姚賈質問。秦王說:“你是梁國看門人的兒子,梁國的盜賊,趙國的逐臣嗎?”
姚賈回答說:“昔日的薑太公是被老妻驅逐的人,是在朝歌賣肉賣不出去的屠夫,是被子良斥逐的家臣,是棘津無人雇用的傭工,可是周文王任用他為相卻統一了天下。管仲是齊國邊境的商賈,是南陽被埋沒的貧賤之士,是魯國的被赦免的囚徒,可是齊桓公任用他為相卻成了霸主。百裏奚是虞國的乞討者,屢次以五張羊皮被人轉賣,可是秦穆公任他為相卻使西戎各國來朝。晉文公能夠任用中山之盜,終於在城濮大獲全勝。這四位賢士,都曾遭受侮辱,大受毀謗,而賢明的君主所以任用他們,是深知依靠他們可以建立豐功偉業。假使他們像品德高尚的卞隨、務光、申屠狄等隱士那樣行事,四位賢士怎麼能發揮他們的才幹呢?所以,賢明的君主不挑剔別人的汙點,不在乎任用的人是否被人非難,隻看他是不是能為自己所用。隻要他能安邦定國,即使有外人誹謗,他也不盲從;否則,即使他名高一世,卻不能建咫尺之功,就一律不加賞賜。這樣,群臣就沒有誰敢以虛名來妄求君主的獎賞了。”
秦王被姚賈一番話說得心服口服,於是照舊任用姚賈,而殺了韓非。
謀略點評:
自己的人生是要靠自己去改變,不能因出身貧賤就覺得自卑。姚賈雖然出身卑微,但他心中並沒有為此感到自卑,而是憑借自身的才能,得到了秦王的重用,可以說在心理上他是個真正的強者。他列舉了薑太公、管仲、百裏奚、中山之盜,四個成功人物的例子,向秦王表明:即使出身卑賤,隻要有才能,一樣能受到明君的賞識,做出一番大貢獻。姚賈也正是憑借著這種自信與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說服了秦王,從而免除了殺身之禍。
顏率之辯,重於九鼎之寶
戰國時期,秦國發兵向周王室索取九鼎,周赧王為此很發愁,其臣顏率智謀過人,說我們可請齊國來幫忙。周赧王便派他去辦這件事。
顏率便來到了齊國對齊宣王說:“秦國真是太沒有道理了,發兵攻周想得到九鼎。周君臣合計,與其把九鼎給秦國,不如送給貴國。挽救危亡的國家,會獲得美好的名聲;得到九鼎,就得到了貴重的寶器,望大王考慮這個問題。”
齊宣王聽後非常高興,立刻決定發兵五萬去救周王室,秦兵一看齊國勢大,便撤兵回國了。
事後,齊國向東周討取九鼎,周赧王又為這事發愁,顏率對赧王說:“大王不要憂慮,請讓我東去齊國解決這個問題。”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宣王說:“東周幸虧貴國仗義,君臣父子才能得到保全,自願獻出九鼎,不知貴國要從哪條路將九鼎運到齊國來?”
齊宣王說:“我將從魏國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