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必有大謀略。翻開中國古代史,煌煌大中華,綿綿數千年,經曆了多少次興亡更替,易姓改朝?在曆史的大舞台上,曾有多少人粉墨登場,有多少次權力爭奪?圍繞著皇權這個魔杖,有多少人曾殫精竭慮,多少人明謀暗算?從皇帝軒轅到清代溥儀,中國出現了一百六十二個國王和三百九十七個皇帝,真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部中國封建王朝更替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最高政權的爭奪史,陽謀、陰謀與政變貫穿始終,次數之頻繁,手法之多樣堪稱舉世無雙。血的廝殺,力的較量,謀的角逐,在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血雨腥風的活劇。那些在皇帝寶座上長袖善舞者,依靠的不僅僅是武力的強大,更重要的是憑其智高一等,謀勝一籌,憑借其“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謀略和智慧才能在群雄逐鹿中君臨天下、王霸四方。那些有為君主王霸謀略,可謂集中華民族最高智慧之大成者,雖曆經數千年,仍閃耀著光輝奪目的智慧之光,對那些心懷大誌者來說,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勵精圖治,秦孝公推動變法成霸業
經過春秋時期諸侯間的連年戰爭,到戰國時期,一百多個諸侯國隻剩下了二十多個,其中又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這幾個大國為了實現富國強兵,以便在兼並戰爭中爭得霸權地位,紛紛開始了各自的政治變革運動。這其中,又數秦國的政治改革最為成功。
在戰國七雄中,秦原本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被稱為西戎。“六國卑秦,不與之盟”,就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在秦獻公當政之前,秦國頻繁更換君主,君臣之間明爭暗鬥,朝政腐敗,國勢日衰,士無鬥誌,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幾乎同時,中原大國晉國被卿大夫韓氏、趙氏、魏氏三家所瓜分,韓、趙、魏合成“三晉”,勢力極其強盛,三晉中的魏國乘機奪去了秦國河西的土地。麵對三晉咄咄逼人的氣勢,秦國前途暗淡。
在外憂內患的壓力下,秦國也開始尋找改革以圖強的發展道路。
秦獻公即位後,麵對秦國的衰敗落後,大膽地將其在魏國所學得的政治經驗用於秦國,秦得以迅速停止下滑的頹勢。公元前361年,秦獻公去世,他的兒子渠梁繼位,這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孝公。孝公即位時年僅二十一歲。
秦孝公即位之後,看到秦國外受強鄰的欺壓,內有貴族的專橫,感到無比悲憤,決心奮發圖強,改變國家的落後麵貌。他向全國頒布招賢令說:“現在秦國內憂外患,各諸侯國也都看不起秦國,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賓客和群臣中有誰能獻出高明的計策,使秦國強盛起來,我將讓他做高官,分封給他土地。
正是在秦孝公招賢令的感召下,當時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的商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國求見孝公,並很快得到了重用。
商鞅姓公孫,名鞅,大約生於公元前390年。因為是衛國人,也稱衛鞅。後來受封於商(陝西商縣東南),號為商君,所以又稱為商鞅。
商鞅到了秦國,打聽到秦國有個叫景監的人很受秦孝公的寵愛,就用重金賄賂他,托他引見秦孝公。據說,在景監的引見下,商鞅一共四次拜謁秦孝公。
第一次拜謁時,商鞅對秦孝公大談堯舜“帝道”。結果說得秦孝公直打瞌睡,一句也沒聽進去。第二次拜謁時,商鞅大談周文王、武王的“王道”,孝公雖然沒有睡覺,但仍然對商鞅的話題不感興趣,隻聽了一半兒就聽不下去了。第三次拜謁時,商鞅對秦孝公講述了春秋五霸以武力強國的道理,這一次,他們談得比較投機,但孝公也沒表示要任用他。
等到第四次拜謁時,當商鞅向國君談及霸道之時,秦孝公一下子聽得入了迷,有時,甚至忘了君臣禮節,不知不覺地一次次將坐席向前移,兩人交談三日三夜,秦孝公還是覺得不過癮。在以後的兩年裏,商鞅成為孝公宮廷中最受歡迎的人。他們經常在一起徹夜長談,富國強兵的政策也成熟了。
公元前359年,孝公授權商鞅正式推行變法。
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方方麵麵的反對。甘龍、杜摯是反對派的代言人。秦孝公沒有采取強製壓迫的辦法,而是把大臣們召集在一起辯論,以理服人。於是,在改革的前夜,在秦國的宮廷,發生了一場激烈的大論戰。秦孝公既讓主張改革的商鞅發表自己的見解,也讓反對改革的甘龍、杜摯陳述反對變法的理由,各自把自己要說的東西都講出來,看看誰更有道理。直至商鞅以無可辯駁的事實,使反對派啞口無言,才稱之為“善”,才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於是曆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開始了。一係列新法措施相繼出台。
新法頒布之前,為了測試一下民眾對變法的態度,更為了取信於民,以便新法能順利地貫徹、實施下去,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放在鬧市中,下令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去,就獎賞十金”,老百姓紛紛來看,但都抱懷疑的態度,無人去搬;商鞅把賞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國可是從來沒有出這麼重的獎賞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雖然沒有這麼多的獎金,但總有一些吧。他扛起木頭,搬到北門,跟隨的觀眾很多。商鞅如數地兌現了獎金,大家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
第二天,商鞅頒布新法,並使新法順利地實施了下去。
商鞅的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隋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在商鞅變法之時,秦孝公對他信任始終如一。在變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應他三個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對他必須深信不疑,不能受外界挑撥離間的幹擾。否則,不僅自己不得善終,變法也無法貫徹實施,最終隻能前功盡棄。秦孝公欣然答應,並說:“三百年來,變法功臣皆死於非命,此乃國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終我一世,絕不負君!”孝公果然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終沒有動搖對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時,曾打算把君位讓給商鞅。正是因為這樣的信任,才使商鞅能放開手腳推行改革。
孝公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以實際行動支持商鞅的改革。改革前,孝公就允諾商鞅,執法不避權貴。新法一旦推行,全國上下唯法是從,即便是宮室宗親,如果違反了法律也和庶民一樣治罪。新法實施以後,遭到了一些舊貴族的強烈反對,這些舊貴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挑動太子駟犯法,企圖打開一個缺口,破壞整個變法事業。商鞅毫不動搖,對秦孝公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建議秦孝公處罰太子,以儆效尤。秦孝公完全同意。考慮到太子是國君的繼承者,不能用刑,便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一個割了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公開反對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裏也沒了盜賊,社會秩序相當安定,家家富裕充足。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鬥。其政治、經濟等各方麵都得到飛速發展。秦國越來越富強起來,各方麵的實力都趕上或超過了東方六國,秦國一躍而成為頭號強國。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給秦國,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此,秦國稱雄於東方,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智謀點評:
秦孝公初立之時,對秦國的落後現狀痛心疾首,他能順應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秦孝公的發奮圖強是商鞅變法的前提。可以說,沒有秦孝公的圖強圖變,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商鞅變法。孝公四見商鞅,表現了他求賢若渴的心態,也表現了他的寬容和耐心。同時還可以看出,秦孝公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不喜歡那種空洞無物的大道理。他用畢生精力追求富國強兵,可以說是秦國在危急存亡之秋適時而生的天才領袖,是秦國國政變法圖強的最大推動力,是夯實整個秦帝國的基石君主。
迷惑對手,齊桓公急智詐死奪王位
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姓薑,名小白。公元前686年即位,公元前643年去世,他在齊國總共執政43年,他在位期間(公元前685年一前643年),選賢任能,改革齊政,使齊國國富兵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在春秋五霸當中,齊桓公不僅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而且當政的時間也最長,霸業持續的時間也最長。
齊國的都城位於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地處黃河下遊,土地肥沃,靠山臨海,有漁鹽之利,是東方最大的諸侯國。 齊國國君的始祖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薑太公薑尚,因為在周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曾立下汗馬功勞,薑尚被封於齊。
齊國的第十四個國君也就是齊襄公當政(公元前697年- 686年)時,荒淫無 道,政治腐敗。他因與自己的親妹妹文薑私通,成為諸侯之間人人相傳的醜聞,而且兩人還謀殺了文薑的丈夫魯桓公;整天狩獵遊玩, 不理國政,濫殺無辜,賞罰不明,搞得國內人人自危,百姓饑寒交迫,怨聲載道。
齊襄公有兩個弟弟,一個就是公子小白,另一個是公子糾,他們由一對好朋友分別做他們的師傅,公子小白的老師叫鮑叔牙,公子糾的老師叫管仲。
管仲的祖先曾經是名門望族,後來家道中落,到管仲這一代時已經貧困潦倒。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合夥在一起做生意。後人常用“管鮑之交”形容友情的不一般。
管仲和鮑叔牙又都是有政治遠見的人,不甘於做個微賤的商人,於是相約棄商從政,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對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成為當時的美談。
眼見得當時齊襄公濫殺無辜,國內朝政混亂,民不聊生,管仲和鮑叔牙預感到齊國會大亂,因害怕兩個公子受到他們的兄長齊襄公的迫害和株連,就帶著他們分別逃亡到其他國家避難。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管仲和召忽就帶著公子糾到了魯國。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君的女兒,但衛國離齊國太遠,為了能更及時了解國內局勢,鮑叔牙就帶著公子小白到了離齊國很近的莒國。
幾年後,齊國果然爆發內亂。齊襄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秋,襄公令大夫連稱和管至父率兵戍守葵丘(今山東淄博西)。臨行前約好,今年瓜熟時去,明年瓜熟時替回。可是一年過去了,齊襄公卻不發兵替換。連稱、管至父幾次請求代換,都遭拒絕。於是連,管二人便利用戍卒的不滿情緒,聯合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孫無知,發動兵變,打回臨淄,殺了齊襄公,公孫無知立為齊君。次年,公孫無知又在雍林被人殺死。
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大臣們緊鑼密鼓地開始策劃擁立新君。逃亡在外的兩個公子聽到消息後,也都設法回齊國,奪取國君的寶座。公子小白和齊國大夫高傒交情深厚,於是就急忙派人和高傒取得聯係,並聯合另一個大夫國氏,準備回國繼位。為了爭取時間,鮑叔牙和公子小白就借了一輛兵車,日夜兼程地往齊國趕。
魯國國君魯莊公聽說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為了阻止公子小白,管仲自請先行,親自率領30輛兵車,在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攔截公子小白。兵車在即墨附近埋伏了下來。當公子小白的車走近時,管仲舉起手中的箭向公子小白射去,隻聽“嗖”的一聲,小白應聲倒地,兵士四處捉拿刺客。管仲以為小白已死,馬上撤退。
管仲怎麼也沒有想到,他那一箭隻是射在了小白的銅製衣帶鉤上,但小白急中生智,順勢倒地裝死,不僅躲過了劫難,而且還麻痹了敵人。
管仲離開後,為了更能迷惑對手,公子小白命屬下發布死訊,自己則藏身車中,飛速地向齊國挺進。管仲則向魯莊公報告小白已死,於是公子糾一行就鬆懈下來,行路的速度也放慢了。6天後,等公子糾到達齊國的時候,公子小白已在高傒等人的擁護下,繼立為新君,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公子糾悔恨不已,隻好悻悻地回了魯國。魯莊公非常惱怒,於是就派兵攻打齊國,齊桓公沉著應戰,結果,魯國被打得落花流水。齊國的軍隊,一直打到魯國的汶水南岸,把魯國汶陽的五十裏土地都據為齊國所有
齊桓公地位穩定之後,準備請鮑叔牙出任齊相。鮑叔牙卻向他推薦管仲,齊桓公說:“你明明知道管仲是我的仇人,我還要報那一箭之仇哪,怎麼能重用他呢?” 鮑叔牙就勸齊桓公道:“我本是個平庸之人,幸運地跟從了您,現在您成為了國君。如果您隻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可是以我的能力想讓我再幫您提高地位那我就辦不到了。如果您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有五點比我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於民,深得民心;製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您千萬不可以失去他。”
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他寫了一封信派人送給魯莊公,說:“公子糾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殺他,請您替我殺了他,管仲和召忽是我的仇人,請您把他們送來,我要把他們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莊公跟群臣商量之後,覺得魯國實在沒有力量繼續跟齊國抗衡,隻好逼公子糾自殺了。又不聽大臣要殺死管仲的勸告,把管仲裝在囚車裏,送回了齊國。
管仲到齊國之後,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勸告,果然不記殺身之仇,特意挑選了一個吉日,迎接管仲,不計前嫌任用管仲做身邊的近臣。一次,他沒有聽從管仲的勸告,執意要攻打魯國,結果被曹劌打得大敗。他後悔沒有聽管仲的話,便找到管仲向他認錯。管仲深受感動,決定忠心輔佐齊桓公,齊桓公就拜他為相國,而且放手讓他管理國家。
管仲做了相國後,又向齊桓公推薦了一些人才。根據管仲的意思,齊桓公對他們一一量才而用。齊國的有識之士一天天地多了起來。齊國的百姓一天天地富了起來,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日勝一日。他曾對眾臣說:“國家大事,均由管仲決定,無論何事,先稟告管仲,再稟告我。”
由於桓公的支持,管仲對齊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首先,管仲把國家改成21個鄉,其中6個鄉主要從事工商業,免除徭役、兵役。15個鄉兵農合一,平時耕種,閑時練兵,如有戰爭,立即集合成強大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