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篇

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

幸福父母法則

當孩子必須為他們的選擇付出代價時,就讓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助他們成長。如果孩子對自己的成長產生了更多的願望,如果他們對待父母的評價有足夠的敏感,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他們是有能力自我發展的。

愛是一根鬆緊帶

往往過於無微不至的關懷會造就出低能的兒童。5歲的孩子不會剝蛋殼,10歲的孩子不認識回家的路,15歲的孩子不會係鞋帶……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方方總是院子裏穿得最多的孩子,5月的天氣已經顯露出初夏的熱情了,可是方方還穿著厚厚的毛坎肩和秋褲。和那些穿著薄衣褲的孩子們跑在一起顯得有些笨重吃力。很快就跑不動了,汗濕衣襟,風一吹就聽見她打了幾個響亮的噴嚏。隻看見方方的姥姥衝了過去,一把摟過外孫女虛寒問暖……可是方方卻很生氣地撕扯著毛坎肩哭著說:“就是你們讓我穿那麼多,我跑都跑不動!我不穿這些’破’衣服了!”

對於正在努力尋找成人感的孩子來說,過於關心照顧就猶如給他們探索的道路設下重重路障,而其中最可怕的路障就是讓他們感到自己很無能,這實際上是在剝奪孩子們成長的權利和機會,讓他們倍受被同伴嘲笑和失去成人信任的煎熬。

我們對孩子們說:“為了讓你們順利成長,我們把全部的愛給了你們。”

孩子們對我們說:“你們的愛讓我們窒息,我們寧願碰個頭破血流。”

愛是一根鬆緊帶,理性是其中的核心。如果我們隻一味地表達我們熱切的愛意而毫無節製的話,這根鬆緊帶就會失去彈性,越勒越緊,讓孩子窒息,也讓我們瘋狂。增加愛的彈性吧,理智地施愛,相信孩子,給孩子鬆綁,讓他們去承受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為成長“付賬”。

今天的路向著明天延伸

從孩子幼年就開始訓練其獨立能力和自主精神是很有必要的。父母持著發展的觀念來看待孩子的成長,看到孩子今天走的路是向著明天延伸的,這對於孩子來說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宏的母親患了重病住院,爸爸除了上班就得整夜地陪護在病房。宏一下子成了無人看管的小孩。媽媽的催促聲沒有了,爸爸的嗬斥聲也沒有了,宏在感受了短暫的自由以後,馬上又覺得心裏空落落的。想著臥床不起的媽媽和整天勞累的爸爸,宏好像一下子長大了許多。他在日記裏寫下了自己的誓言:“從今天起,我要成為這個家庭的主人,自己管理好自己,不讓爸媽再操心。”從此他就像一座上了發條的鍾一樣,井井有條地安排著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一個月過去了,爸爸接媽媽出院了,回到整潔依舊的家裏,看著熟悉而又陌生的兒子,爸爸和媽媽都釋然了——原來對孩子那麼多的憂慮,都讓孩子自己解決了——盡管它們看起來還不那麼盡如人意。從此,爸爸和媽媽不再急於批評和催促宏了,哪怕他沒有寫作業,哪怕他還在看電視。因為他們相信兒子自有安排。輕輕放下我們對孩子未來的種種不利的設想,默默地接受他們的不完美,積極地鼓勵他們前進,靜靜地期待他們的些許進步。父母陪伴孩子去感受挫敗與失落,為孩子和他們自己的行為而自豪,並維護他們的榮譽和尊嚴,同他們休戚與共,才會造就真正的身心成熟的人,這是多麼的重要!

成長的代價

其實,沒有哪個人的成長是無成本的,當孩子必須為他們的選擇付出代價時,就讓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助他們成長。父母隻能“狠心”地咬著牙,在一旁當啦啦隊員,看他們摔倒爬起,看他們再摔倒再爬起……直到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堅強,走得越來越穩健。記住這裏的遊戲規則是“旁觀者禁止入場”。

從青春期的孩子嘴裏常常會冒出這樣的話:“別管我!”“誰叫你們管我那麼多?”

聽到這些,父母們好傷心,好氣憤!於是我們對著孩子大叫:“我們這還不是為了你好!”

是啊,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仔細一想,都是“愛”惹的禍!

有一個故事是關於蝴蝶的。蝴蝶先前隻是一粒透明的卵,它從 卵裏一鑽出來就不停地吃嫩綠的葉尖,它吃啊吃啊,一直到把自己 吃成一隻碧綠的青蟲。吃飽喝足了的青蟲吐出堅韌的細絲將自己的 身體重重圍裹,它在這個暗箱裏演繹大自然的魔法——化蛹成蝶。 然而這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過程,除了身體的異變之外,更需突破自縛的繭。蝴蝶用上天剛剛賜予的稚嫩的足尖撕扯著硬繭,用羽冠衝頂著剛剛撕開的裂隙。一個過路的好心人,不忍心看見蝴蝶華麗的霓裳被硬繭磨壞,於是出手相助。他輕輕撕破繭殼,把可憐的蝴蝶放了出來,

蝴蝶還沒來得及展開翅膀便在好心人的掌心裏翻倒,遺憾地離開了這個生來追求的燦爛的夏天。好心的人毀了蝴蝶的一生。

沒有那一個人的一生會風平浪靜,孩子的成長正如這“化蛹成蝶”一般,好心的認不知道蝴蝶破繭的掙紮正是它所必經的曆練,借助堅硬的繭殼來擠幹體內多餘的水分,催化稚嫩的翼翅是蝴蝶成長的必由之路,盡管這條路看起來有些艱難而殘酷,但也正是它造就了蝴蝶的美麗與輕靈。人也是這樣在我們還有力量和勇氣爬起來的時候,摔跤對我們來說正是極好的鍛煉。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會引導孩子怎樣躲避風雨,怎樣展示鋒芒。作為家長,不但要為孩子的成長指引方向,而且還要為他們的成長預留足夠的空間——教會他們去反思、去學習卻又留有餘地。

從結果中受益

父母不要試圖為孩子掃清所有的障礙,使他與挫折隔離。事實上,即便我們費勁周折,也不可能使孩子完全沒有受挫的經曆和感受。況且,雖然我們能讓孩子躲開挫折一次兩次,但卻不能避免一生。孩子從3、4歲起就迎接實踐的教育,這是他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學習經曆。這就意味著父母需要把腳步放慢,把手鬆開,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以便能讓他們自己從做中探索和領悟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豐明喜歡帶著兒子一起去公園的假山群裏攀爬。他最大的樂趣

是和孩子一起觀察周圍的地形,討論選擇行進的路線,辨識各種植

物。父子倆在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山路”中穿行著。不時聽見他們相互提醒:“兒子,前麵比較陡,慢點兒啊!”“哎喲,老爸這裏的石頭鬆了!”盡管兒子總是帶著傷,掛著彩兒回家,但是眉宇間卻洋溢著男子漢的驕傲與自豪。

如何讓孩子從行為的合理結果中受益?請遵循以下原則:

1.放棄控製。讓孩子決定他們要幹什麼,以及如何去幹。父母可以向孩子提出建議,然而不要替他們做出選擇。

2.尊重和體諒。避免因為不滿意的結果而當眾責難孩子,多考慮他們的感受。要知道他們也不願看到這樣的結果。帶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體會失敗的意義,積累經驗教訓,調整行為方式。

3.信任與支持。收起我們過多的擔憂,不要試圖為孩子掃清所有的障礙,給予他們適當而可行的建議,讓他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去體驗創造和超越的成就感。

4.容許犯錯。孩子是在“嚐試——錯誤——再嚐試”的過程中習得正確的行為的。給孩子足夠多的機會,讓他們真切地體會犯錯誤的刻骨銘心的感覺,真心地改過。

5.創造學習機會。不要因為害怕讓孩子做事浪費過多的時間,就包攬孩子的小大事情。如果我們確實時間緊張,那麼就請在自己閑暇時安排一天或者半天的空閑,讓孩子充分地學習各種技能,並加以實踐。

6.強化善行。強化導致好的行為結果的行為方式,讓孩子充分體驗成功的滋味,並鼓勵孩子把經驗“複製”到其他事情中去。

記住:我們讓孩子自己做事情做得越多,他們就越有成就感,能力也就越強。

家庭教育資料卡

什麼是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

人們的每一種行為都會產生一種結果,這種結果是伴隨著這個行為而自然產生的,例如:天寒少穿衣就會感冒,下雨不打傘就會淋濕,一次吃得過多就會撐得腸胃難受……這就是自然的行為結果。台灣鍾思嘉教授在他的書中說:“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是基於平等與互相尊重的民主態度,來激發孩子的合作行為並鼓勵孩子改變……。”這裏的民主態度是指父母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於自己之外的人來尊重他們,而非自己的附屬或私有財產,相信孩子擁有成長的智慧與潛質。用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來作為教養孩子的一種民主方式,有助於孩子自尊的形成、自信的發展以及自我掌控能力的提高。自然而合理

的行為結果訓練方法是就某一件事情,父母提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並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將決定權和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決定行為的方式,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父母要用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來教養孩子,首先必須改變傳統教養觀念,更新為人父母的,心態。正如上文所提及的:視孩子為一個獨立而有價值的人,而非父母的私產;接受孩子的天分差異,尊重他們的選擇與決定;信任孩子自我發展的能力,為他們的發展製造良機;允許犯錯誤,讓孩子在“嚐試——錯誤——再嚐試”的過程中積累成長經驗;強化良好的行為方式,讓他們充分複製成功經驗。

運用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來教養孩子,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必須為自己行為不當承擔後果,擔負責任。我們不必為可能產生的後慮,更不必擔心孩子的不當行為會在接受懲罰之後持續。因為孩子自然會從中得到教訓(除非我們刻意替他們“接招”,以減輕他們的罪惡感和悔恨,讓他們仍心存僥幸)。

當然,有許多自然行為的結果是不受我們所掌控的,它們也有可能會帶來危險或傷害,而不適合孩子去經曆和體驗。例如:讓一個幼童沏茶可能會燙傷手,讓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獨自過馬路可能會突發交通事故……因此在對孩子進行訓練的時候,就不妨采取“合理的行為結果”方式。也就是父母事先與孩子一起討論這個行為可能會導致的幾種後果,由孩子獨立選擇他們的行為方式,並敦促孩子切實如約執行,否則就讓孩子接受懲罰得到教訓。

孩子是父母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對於長期嗬護孩子的父母來說,運用自然而合理的行為結果來教養孩子,真的有些讓我們於心不忍。但為了培養一個有尊嚴、有責任感的孩子,我們必須堅持不替代的原則,不要“心慈手軟”。父母不必給予孩子的行為過多幹預。因為我們在安全的範圍裏允許自然的行為結果發生,設計合理的行為結果,其目的都是為了鼓勵孩子勇於選擇與決定,敢於‘承擔責任,而非屈從外來壓力,做自己的主宰。絕大多數孩子能夠從中增長才幹,增強自信,提高責任意識。

比學習更重要的事情

幸福父母法則

孩子的學習是為終生發展服務的,當我們關注孩子的發展時,就必然要關注孩子的品行、道德和與人交往的技巧。因為知識的學習是在生活中鞏固和運用的,單純的書本知識並不能伴隨孩子的發展,而把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內化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勤於進取的奮鬥精神,則會使我們的孩子終生受益。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材,能夠比我們生活得更好,當我們滿懷期待地憧憬未來時,是否想到也給孩子增加了沉重的精神負擔。當五花八門的補習班、練習冊充斥孩子書包的時候,我們是否也在將無形的壓力裝進了孩子沉甸甸的書包。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要思考還有比學習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孩子們是否生活得快樂,是否具備了頑強的生存能力,是否因為快樂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適應能力會使孩子成長得更健康。

快樂是一件重要的事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容易讓人身體的疲勞和精神上的煩悶。學習之餘適當的休閑活動不僅可以舒活筋骨,運動身體;也可以調節情緒,滿足心理上的需求,如好奇心、成就感、自我肯定等,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小越是三年級的學生,性格內向,不太喜歡與人交往,功課在班裏處於中等。特別是語文課上的習作,是小越最頭疼的一件事,由於沒有寫作素材,隻能在作文中胡編亂造,老師的評語經常寫著缺乏生活,不真實”,幾個字。

最近小越迷上了滑冰,因為他家的附近新建了一個溜冰場。起初螞媽有些不太願意讓孩子滑冰,怕耽誤學習,但是這幾天,媽媽發現, 小越寫作業的速度比以前快了,每次滑冰的用具都自己準備,房間也比以前整潔了。

“越越,滑冰會不會耽誤你的學習呀?”媽媽擔心地問

“怎麼會,在冰場上我可快樂了,還認識了佳佳,她都學到花樣滑冰二級了。”越越越說越興奮,“她每次在冰場上飛舞,就像一隻矯健的飛燕。”越越眼睛裏閃爍著光芒,這是媽媽很久沒有看到的快樂。

“一隻矯健的飛燕”多麼生動的比喻,這是孩子在親身的參與中流瀉出來的詞彙,誰能說這不是在學習!媽媽的擔心全沒有了,孩子在滑冰中不僅體會到了交友的快樂,而且也積累了生活中的素材。我們應該看到,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具有雙重或多重效應的,在運動中,孩子的身心得到了放鬆;在交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了鍛煉;在溝通中,孩子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在活動中,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實踐。同樣的活動,隻要我們能真切地從孩子的角度著想,多問幾個“我的孩子快樂嗎?”這樣的問題,就是在愛著我們的孩子。

邀請夥伴一起遊戲

在孩子的成長中學習知識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在休閑活動中可以讓孩子感受生活中許多美好的事物。

朋朋在班裏學習成績不錯,但是每次班裏評選優秀學生他的票 數總是很少。媽媽到學校了解情況,老師介紹說:朋朋平時和同學經常鬧矛盾,有時出言不遜,還特別的自私。

星期天是朋朋的生日,媽媽問朋朋:“你邀請幾個要好的夥伴到家裏來玩好嗎?”

“我不想讓他們玩我的玩具,特別是我新買的遊戲卡。”朋朋 有些不太願意。

“朋朋,你要和小夥伴搞好團結,不能太摳門,有了好東西要和大家分享。媽媽希望你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給你們攝像,留個紀念。”媽媽耐心地對朋朋說。

朋朋懂事地點點頭。

生日那天,媽媽始終用攝像機記錄下孩子們相處的情景,朋朋玩得開心極了,原來提到的玩具、遊戲卡,也在愉悅的氛圍中共同分享著。

孩子有時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會自我意識很強,這樣往往會使自己在群體生活中孤立起來,導致人緣不好。在生日的聚會中,朋朋被愉悅的氣氛所感染,媽媽的攝像機就如同監視器,約束著朋朋的行為。人際交往的能力是需要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和發展的。鼓勵孩子經常和夥伴玩耍可以使孩子們交換生活經驗,增長見聞,排除孤寂。有些活動是要孩子們共同合作的,比如打球、下棋、砍包,在遊戲活動中孩子們學習別人的長處,交到誌同道合的朋友。

成績不是一切

我們不要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就認為孩子沒有前途,認定他將來無路可走,這是錯誤的想法。當孩子成績不好、退步時,我們不要拿減少孩子運動時間和才藝學習作為懲罰,因為這樣並不能提高孩子的分數,反而使孩子連發展其他能力或技能的機會都喪失了。孩子需要參加團體活動,不管是社團、學生活動,都能使孩子多方麵的才能得到發展,有多方麵才能的人,才能有健康的未來。

期末考試過後,即將迎來寒假,小曼的心裏卻七上八下的,因為這次期末考試,她沒有考好。爸爸媽媽會不會責備自己呢?寒假裏還要過春節,親戚朋友見麵問起成績該怎麼回答呢?

晚上小曼悶悶不樂地躲在自己的房間裏,雖然最近要參加全國繪畫比賽,但是也沒有心思提筆畫了。爸爸出差回來沒有看到女兒,並好奇地走進屋裏“小曼,怎麼不太高興?”

“爸爸,我這次考試沒考好。史奴比的彩色筆我就不要了。”小曼沮喪地說。因為爸爸答應他出差回來後給他買一盒史奴比的水彩筆參加全國少兒繪畫比賽。

爸爸笑了,“沒考好是你的成績,繪畫是繪畫,好好畫,爸爸相信你。”

小曼抬起頭看看爸爸,也笑了。

小曼的學習成績沒考好,爸爸並沒有過多地責怪她,而是幫助孩子分析解決學習成績問題。讓小曼繼續參加她鍾愛的繪畫比賽,使孩子重新找到自信。讓她知道,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

我們應該知道孩子不能一直讀書或一直工作,他們也必須要有時間玩、娛樂、休息、與家人交談的時間,這樣才能把他們勤奮的特質真正地建立起來。因為娛樂和消遣是幫助我們恢複創意的過程,休息則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生活本身也是學習

6歲到12歲的孩子是發展勤奮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好奇心的重要發展階段。這時期的孩子會學習、試探很多事物,透過好奇因而培養了勤奮的習慣。

一對父母,帶著孩子走在山間的小徑上,在篩落的陽光下,可以看到飛舞的蚜蟲,它像直升飛機一樣停在一個定點,孩子很驚奇地看著,說:“爸爸、媽媽你們看,這個蟲子停在空中,可是一摸就移到旁邊去了。”他的父親拿了報紙劈裏啪啦地把蚜蟲打走,然後告訴孩子:“快走,我們距離山頂還很遠。”當孩子再回頭去看時,父親不耐煩地說:“看什麼看,趕快走,別貪玩。”孩子垂頭喪氣地走了。

爬山本來是娛樂、訓練體能的運動,可以借此學習很多東西,但是那位父親隻顧著趕路,把引起孩子興趣的蚜蟲劈裏啪啦地打走,讓孩子在科學上的勤奮和好奇被壓抑下來,這是麻痹化經驗。我們的許多生活經驗也是在實踐、體驗、改進中不斷地獲取的,我們為什麼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平等地和孩子對話,在交流碰撞中讓孩子體會學習的樂趣呢?學習生活比學習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從生活中總結獲取的。

母親拉起了孩子的手,顯然孩子心裏很不高興,父親的責備使 他有些沮喪。母親示意父親停住腳步,然後蹲下來從書包裏取出一 瓶飲料,“兒子,渴了吧,喝點水。”母親把飲料地給孩子。

“孩子,媽媽也想知道蚜蟲為什麼喜歡停在半空中。”媽媽把 話題又引了回來。

“是啊,好像不僅在山上,有時候夏天在樹下乘涼,也會看到 蚜蟲在路燈下聚集。”爸爸和媽媽討論起來。

“蚜蟲是一種昆蟲嗎?”兒子全然忘記了剛才的不快,興致勃 勃地提出了一直想問的問題,“為什麼,我用手一抓,它們就躲開 了?”

“這個問題我們也不十分清楚,回家咱們可以上網查一查。” 媽媽一邊收飲料瓶,一邊認真地說。

“好啊,媽媽!咱們快走吧!”孩子愉快地背起書包,大步向山頂走去。

我們對孩子好奇心的認同,能培養起孩子對事物的極大探索欲望。母親示意父親關注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問題給與回答,是對孩子的尊重。當我們和孩子建立起這種尊重和平等時,才會激發孩子與我們共同探討的欲望,使休閑活動輕鬆愉快。當然,有些問題我們也許並不知道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在共同的學習中,不僅發展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休閑活動更有意義。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收獲在途中。”對孩子的教育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家庭教育資料卡

休閑活動的重要性

對於休閑活動的概念,中說紛紜,莫衷一是。綜合而言,廣泛指在閑暇時間內從事能使人消愁解悶、愉悅身心的活動。休閑活動對於家庭我們和孩子有哪些幫助呢?

首先能增進我們的身,心健康。社會競爭的激烈,往往容易導致身體的疲勞和精神上的煩悶,借著休閑活動,不僅可以舒活筋骨,運動身體,也可以調節情緒,滿足心理上的需求,如好奇心、成就感、自我肯定等。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其次能培養創造力與毅力。休閑活動是自己選擇的,興趣濃厚,很容易激發創造力,甚至有時為了達到某種理想,往往廢寢忘食地努力以赴,無形中培養了堅毅不拔的精神。

再次能發展人際關係,養成良好習慣。休閑時約三五好友品碧清談,既可交換經驗,增廣見聞,又可排除孤寂。另外有些休閑活動,是要與人合作的,如下棋、打球、郊遊等,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培養忍耐、諒解、領導等能力,更可交到不少誌同道合的朋友。有些技藝如繪畫、書法等,藉由彼此觀摩、研究學習,往往取得更大的成就。參加休閑活動,特別是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不僅消除工作上的疏離感,更能使生活多彩多姿,擴大胸襟,體驗生命的真諦。

很多休閑活動,需要各種工具材料,例如插花、烹調等,活動時,

為了節省材料與時間,常養成節儉及物歸原處等美德,活動後要清理環境、收拾工具,以保持環境整潔,這些好習慣皆可在休閑活動中予以培養。

對於家庭而言,家庭成員共同的休閑活動,可以縮短家人間的距離,建立家庭中的親情與友愛,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機會,使孩子和我們更親近。休閑活動使人們因接觸而相互了解,無形中提高社會意識,促使社會更加團結。

在休閑活動中,可以學習到許多生活準則、價值判斷和社會規範等,因此能幫助個人社會化,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等待的回報

幸福父母法則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要承受成長帶給他們的各種幸福與成功、痛苦與磨難。這時父母要耐心等待,要相信孩子在不斷的摸索中是可以最終獲得成功的,要認可孩子的成長,不能急於求成。在等待中,父母與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共同體味失敗的教訓,共同感受成長中的酸甜苦辣。

我們是否為孩子在某一方麵的成功而高興、欣慰?

我們是否也為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而傷心、著急?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這些就如同裝滿酸甜苦辣的五味瓶,我們與孩子共同品嚐;又如同一輛駛向風景秀麗的目的地的火車,要穿越平原、山岡,雖然前方景色迷人,但要經曆旅途的顛簸。等待吧!等待孩子的成長;等待前方秀麗的景色,等待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等待需要耐心

開學後不久的一天下午,我去學校接女兒,她高興地對我說: “媽媽,我被選中了。”我聽得迷迷糊糊。女兒伸出小手拿出了一張父母通知單,原來我的女兒被體操隊的教練選中了。女兒得意地對我說:“叔叔說我的身材好,如果堅持鍛煉,一定能成為特別棒的運動員。”

我問女兒:“你想參加嗎?”

“當然想 ”,我們班就選中了3名同學。”女兒堅定地說。此時我想起了女兒在幼兒園時的經曆:“學了一年小提琴,後來不愛學放棄了;又學了一年遊泳,嫌太累,也不學了。如今又要練體操真不知道結果如何。

興趣對於孩子來說有時是心血來潮,他們看到新鮮的事物就想親身參與,起初興致勃勃、愛不釋手,但過一段時間就難以堅持。當舊興趣的熱情減退之後,孩子的興趣又會轉移到新的事物。這時我們不要諷刺挖苦孩子,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不斷地感知新生事物是他們的年齡特性。我們要給孩子自主選擇興趣、愛好的權利,同時也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引導孩子發展特長。

一路上女兒不停地催促我趕緊給她報名。望著她迫切的眼神,我把她拉到身旁,認真地問:“你真的想學嗎?”“嗯!”女兒使勁地點著頭。

我給女兒約法三章:“第一,學習體操很辛苦,看李寧,還有李小雙兄弟,雖然在比賽場上很風光,但是每天他們在訓練中吃的苦別人是看不到的;第二,一周3天的訓練必須堅持,無論多累都不能半途而廢;第三,以前總是媽媽叫你起床,從明天起自己定鬧鍾起床。如果能做到這3點,就報名參加,否則條件再好也不學。”

“沒問題。”女兒認真地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