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友人問我的這本《中國老忌諱》,為什麼仍交遼寧出版社出版?我說原由有二:其一是該社曾出版不少文史類的好書,早已名聲遠播,曆年來曾陸續購之以藏,每每展讀,為之心動;其二是該社看重與作家的交誼,讓人不可忘懷。

2010年8月,因詩人兼老友的李鬆濤退隱撫順,“鬆濤文苑”落成剪彩暨“全國詩文名家撫順行”采風活動拉開序幕,我有幸被邀。我是第一次在此地駐停數日,蒼山莽嶺、曆史遺跡、現代城鎮,令我大開眼界。又在沈陽雨後的正午,得到鬆濤好友張洪先生的盛情款待,在有著百年殊榮的“老邊餃子館”,我與張洪先生、祁雪芬女史雖素昧平生,但他們對本社出版前景的展望,讓我十分欽服。於是,應其邀約,寫一本與成語相關的書。這就是在2011年5月,我在該社出版的《成語·百物》一書。

讓人感動的是,我在寫書的日子裏,他們從不催促,隻是偶發電子信件和手機短信,囑我多多保重身體。張洪先生知我喜歡該社所出的文史、書畫類書,隔一段日子就會翩然寄來。愛書人見到好書,正如美酒佳茗,令我激情陡增。該社所出的修訂本《中國藏書樓》三卷本,考校精審,受益多多。我在收讀後,特寫了一篇書評,刊發於各處,以表謝忱。

我曾作《謝張洪先生惠贈

三卷本》的七律,用毛筆書寄以示心跡:“商周龜室史珍留,曆代藏書處處樓。華夏文明傳版槧,學人風韻溯源頭。沈河誼重連湘水,典卷墨香醉酒甌。猶憶老邊餃子館,瀟瀟雨後話聲稠。”

《成語·百物》出版後,在我居住的株洲,似乎很受人青睞。市新華書店、國學大講堂、株洲新聞網及其它媒體,給予了有力的推介,除內容外,其裝幀、版式頗受人讚揚。

《中國老忌諱》定會與《成語·百物》比肩而立,這是無疑的。

但願讀者喜歡這本書。主旨依然是將傳統的國學草根化,從一個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切口——中國老忌諱,深入進去,與大家輕輕鬆鬆地聊天、擺龍門陣。謝謝!

此書的錄入與校勘,該由我的內人郭映雪完成。

聶鑫森

2012年1月於株洲無暇居